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获得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简介
2016-04-18
·学思湖畔·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获得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简介
高峰学科(III类)—数学学科
数学楼
2013年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2008~2012年发表的论文,评出了《上海市属高校国际先进的特色研究方向》,其中上海师范大学有七个研究方向榜上有名,这七个方向中第1、4、7是数学学科的三个方向,相关的代表性人员分别是韩茂安、周盛凡和郭本瑜教授.基于这个评估,2014年11月份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计划分2014~2017年和2018~2020年两个阶段,重点支持上海高校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并确定了上海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入选Ⅲ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
1.科学和工程问题的高性能计算方法;
2.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3.偏微分方程理论.
数学学科将通过重点建设这三个研究方向来推动数学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总体发展目标是:2015~2017期间在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争取高层次学科资源、提高研究成果的质和量、高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努力,力争使“应用数学”成为上海市和国家级优势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排名从全国高校前35.3%上升至前30%,从上海高校的前75%提高至前60%;国际排名从前84.1%上升到前80%.而重点建设的以上三个学科方向要在达到世界先进行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其标志性成果是在高端人才、原创性成果、大奖大项目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经过前面三年数学一流学科项目的建设,数学学科在2015年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引进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上海市东方学者各一名,郭本瑜、曾六川和韩茂安于2014年被爱思唯尔(Elsevier)列入高被引学者榜单,2015年曾六川教授被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评选为2015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四大国际排名之一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的2015 排名中,上海师大数学学科名列全球第79位.
高原学科(I类)—化学学科
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
资源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化学高原学科建设是依据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根据我校化学学科现有的研究基础、科研力量和学科布局,在继续保留原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方向聚焦,组建以化学为基础的清洁能源化学、分子探针化学、污染控制化学三个研究方向和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和重点突破与攻关,以提高上师大化学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化学高原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合理的化学学科体系,建立先进的科研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培养一流的学术队伍,推出国际顶级科研成果,建立协同创新示范中心,开发高端产品,扩大国内外影响,确立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在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使化学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20%.化学高原学科建设还提出了明确的三年标志性目标成果:1、申报成功教育部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2、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ESI单篇引用率排名进入全国前20%.
化学高原学科建设队伍包括23人,其中国家杰青2名、国家千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东方学者4名.为了确保学科建设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化学高原制定了体制和机制创新措施,包括:1、顶层决策机制;2、国际合作机制;3、产学研合作机制;4、即时评价机制;5、学术队伍成员分级及动态流动机制;6、科研课题任务招标机制.
2015年度,化学高原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平台建设方面, 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12月15日通过了教育部建设立项.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化学高原学科内部培养优青和上海市千人各1名.在科研建设方面,化学高原学科成员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