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对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6-04-18俞立平李守伟

中国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出口

俞立平,李守伟,刘 骏

(贵州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出口对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研究

俞立平,李守伟,刘骏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不断增长与引进技术比重不断下降的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出口对引进技术的作用机制,认为其正向机制包括出口创汇需求、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负向机制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导致引进技术需求不足、部分高端产品出口对引进技术需求降低、国际竞争导致企业重视研发降低引进技术需求。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引进技术影响的弹性系数为负,说明负向机制大于正向机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所致,出口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呈现U型曲线。

关键词:出口;引进技术;影响机制;面板数据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柱,尤其在提高出口产品层次、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高技术产业出口总额49285亿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9.08%。适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对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外贸出口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总体上呈现较快的上升态势,从2000年至今,平均年增长22.87%,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引进技术占企业技术来源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54.27%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2.90%(图1)。研究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分析引进技术的影响因素,对于加快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步伐,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引进技术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比较成熟,主要包括后发优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需求资源关系理论等。Gerschenkron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认为,一方面,因为落后国家使用的机器设备落后、技术管理相对不完善,所以采用新技术的转换成本小,阻力也小;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获得新技术,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也降低了研发带来的风险,同时后发国家可以在吸收发达国家技术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进行研发活动[1]。Postner作为技术差距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家之间存在技术差距,世界经济和技术都存在二元结构,技术是从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向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中心”控制或支配了“外围”[2]。日本学者斋藤优提出需求资源关系理论,认为一国的国民需求与该国的资源状况不协调就会引起技术转移。一方面,拥有某些技术的国家可能迫切需要回收过时技术的研发费用并获利,以积累新一轮技术创新的研发资本;另一方面,其他国家正好需要这些技术去生产满足本国国民需要的资源,这样技术就会转移到强烈需要这项技术的国家去[3]。Umar et al认为引进技术是国际间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引进企业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也可以通过对引进技术产品进行反向工程,间接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推动其自主研发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4]。Aggarwal认为,出于成本和风险等考虑,企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引进技术还是自我研发的选择,引进技术可能会降低企业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和动机,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而会对自主研发产生负面影响[5]。

图1 出口额与引进技术比重对比

关于引进技术与外贸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引进技术对出口的影响。范灵、丁斌等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引进对出口竞争力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结构有待优化[6]。张军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并非是自身技术力量提升的结果,而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7]。张小蒂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引进技术费用与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其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却存在正相关[8]。万晓宁利用协整检验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中国引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向联系,认为应加大引进技术力度,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商品的结构[9]。汪琦研究发现外国技术溢出与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有明显的双向负面关系[10]。李正卫、池仁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引进技术和出口对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没有产生显著影响[11]。刘建新从引进技术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机理出发实证分析了引进技术与出口比较优势的关系,得出引进技术对出口比较优势具有正的影响但效果不显著[12]。

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引进技术与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其作用机制也比较清晰。关于引进技术对出口的影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引进技术能够促进出口,另一种观点认为引进技术对出口的影响是负面的。总体上,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第一,引进技术对出口固然存在影响,但是出口对引进技术也有影响,二者的影响是相互的,目前学术界上对后者的研究不够重视,出口对引进技术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缺乏。

第二,我国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出口对其影响大小如何?引进技术、自主研发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本文从分析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入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面板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评估出口与引进技术之间的关系,总结其中的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出口对引进技术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与数据,第四部分是实证处理结果,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

(一)出口对引进技术的正向影响机制

1.出口创汇需求驱动引进技术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临着对出口创汇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加大出口,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技术,可以较快实现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够节约研发经费,缩短技术研发周期,提高管理水平。

2.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拉动引进技术

发达国家出于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加上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往往对低端制造业不太重视,鼓励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然后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全球制造业转移和分工对我国技术引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此时除了核心技术外,发达国家往往会允许一些非关键技术出口,一方面是制造业转移的需要,一方面也可以回收研发成本,从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

(二)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反向影响机制

1.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导致技术需求不足

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层次和出口结构难以得到提高,通过原有的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维持现有产品生产的技术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不需要进行技术引进,而高端技术引进受到限制,因此尽管出口总量在不断提高,但是技术引进需求却维持不变,导致两者关系实际上负相关。

2.部分高端产品出口对引进技术依赖降低

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或者采用自主创新的技术,或者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消化吸收并且能够进行二次研发,这样就降低了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因此,高端产品的出口水平越高,引进技术需求越低。

3.国际竞争导致自主研发增强引进技术减弱

近年来,高技术企业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充分认识到单靠引进技术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因此,企业普遍重视自主研发投入,或者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或者购买国内技术,这样对引进技术需求就越来越低,会不断削减引进技术的预算。

(三)出口对引进技术影响随时间的变化

在外向型经济背景下,引进技术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出口创汇的巨大压力和国外制造业转移,我国引进技术总量增长较快,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较大,两者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Amsden对韩国工业化过程的考察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初期,引进技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韩国工业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引进后技术的吸收和提升[1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不够,我国出口总体上处于低端化状态,对引进技术需求不足。此外,部分高端产品出口已经拥有自主技术,不需要依赖引进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摆脱出口对引进技术的依赖是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出口与引进技术呈现负相关关系是其必然结果。最后,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高技术企业普遍认识到唯有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纷纷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重视在引进技术或购买国内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减少直接引进技术。Barney认为引进技术同样容易被其他企业引进或模仿,而只有通过内部企业的消化吸收才具有专有性,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14]。

由于出口与引进技术的正相关机制发生在我国高技术产业成长初期,而出口与引进技术的负相关机制出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中期到现在,因此,负面效果总体上应该大于正面效果,为此本文提出假设一:

H1: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出口水平越高,引进技术越少。

(四)不同出口水平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

在出口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高技术企业往往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对引进技术依赖较大,因此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弹性系数总体较高;而在出口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许多高技术企业往往是代工企业,或者是低端产品出口,对引进技术依赖较高,出口的弹性系数也较高。只有出口水平中等的企业,往往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对引进技术的依赖较弱,因此其弹性系数最低。为此提出假设二:

图2 引进技术作用随时间变化规律

p: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呈U型曲线,中等出口水平的企业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最低。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1.面板数据模型

首先,构建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模型:

log(Y)=c+αlog[E(-1)]+β1log(K1)+β2log(K2)+β3log[I(-1)]

(1)

公式(1)中,Y表示引进技术投入,E表示出口额,K1表示自主研发投入,K2表示购买国内技术投入,I表示创新成果,α、β1、β2、β3为弹性系数,c为常数项。自主研发投入、购买国内技术、创新成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出口和创新成果对引进技术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因此滞后期选择为1年。

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自主研发,二是引进技术,三是购买国内技术,这三者之间可能是互补关系,也可能是替代关系。Tsuyoshi发现引进技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技术创新,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行业和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的R&D 的投入[15]。孙建等研究发现,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之间具有较弱的互补关系[16]。至于创新成果对引进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果对引进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必然带来创新成果的增加,从而形成良好的正向反馈,会促使企业进一步引进技术。

在公式(1)的基础上,为了研究不同出口水平对引进技术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引入出口额的2次项:

log(Y)=c+α1log[E(-1)]+α2log2[E(-1)]+β1log(K1)+β2log(K2)+β3log[I(-1)]

(2)

通过对出口额2次项的回归系数是否通过统计检验以及其符号的正负,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规律。

为了对公式(1)和公式(2)进行有效的估计,可以采用截面数据,也可以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由于高技术产业时间序列数据总体较短,数据量不够,而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同时包含时间序列与截面的数据,所以优先选择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面板数据模型是Mundlak[17]首创,由于保证了足够多的数据,因此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多重共线性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了估计效率。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混合回归模型等同于截面数据,说明数据在横截面上无结构变化和个体影响,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即可。固定效应模型不同个体的截距项不同,其分布与自变量有关。随机效应模型不同个体的截距项是随机变量,其分布与自变量无关。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往往要考虑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比如出口与引进技术之间是互动关系,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之间往往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或替代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的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方法就会失效。此时必须引入工具变量进行估计,本文采用Blundell et al[18]提出的系统广义矩法(SYS-GMM)进行估计,它克服了差分广义矩法估计量较易受弱工具变量影响的不足。

2.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

为了对出口与引进技术的互动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继续引入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ons,BVAR)。该模型是在Sims[19]创建的传统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完善的模型。传统的VAR模型根据经济系统的互动性与动态性,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少数几个具有互动关系的变量关系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进行经济预测和变量之间互动关系分析。但是传统的VAR模型对数据依赖程度较高,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经济理论基础。此外在时间序列数据较短时,传统VAR模型会忽略先验信息,在对所有待估参数设置权重时等额处理,这并不符合实际,从而降低了模型的解释力。

贝叶斯推断理论(Bayesian Inference)为解决传统VAR模型的估计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由Litterman[20]首创,该模型将所有变量的系数看成是围绕其均值的波动,这样就不需要确定系数的精确数量关系,只要给定系数的分布函数,模型中的参数变成了具有某种先验分布的随机变量,包含了预测前所获取的某种相关信息,更加符合实际情况。BVAR模型采用的先验分布是Minnesota先验分布,也被称为Litterman分布,在短期预测时能提供更高预测精度,同时也不会产生传统VAR方法的不可信结构。对于BVAR模型的分析,主要也是基于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进行,这一点和传统的VAR模型类似。

(二)数据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14年,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引进技术投入、出口额、购买国内技术投入三个变量直接采用原始数据,自主研发投入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创新产出借鉴Griliches[21]的研究,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其替代变量。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年度数据缺失,将这些地区全部删除,实际数据为大陆25个省市1998—2013年的数据,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必须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防止回归时出现伪回归问题,从提高稳健性角度出发,本文同时采用Levin Lin & Chu、ADF、PP三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平稳性检验方法的原理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Levin Lin & Chu检验相对松一些,在0阶所有变量就平稳,但从3种方法的共同检验结果看,0阶只有引进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平稳,只有1阶所有变量才平稳。

表1 变量描述统计

表2 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检验通过;***表示在1%的水平下检验通过。

(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下面基于公式(1)和公式(2)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工具变量一般采用自变量的1阶滞后,由于出口和创新成果已经滞后1阶,因此这两个变量的工具变量采用其2阶滞后。

第一步采用公式(1)估计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平均弹性系数。先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然后进行Hauseman检验,其检验值为96.478,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固定效应1”栏。除了创新成果外,所有变量均通过了统计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R2值为0.825。对引进技术影响最大的是自主研发,其弹性系数为0.278,其次是购买国内技术,其弹性系数为0.222,最小的是出口,其弹性系数为-0.351,其绝对值较大,这样假设一得到了验证。

第二步采用公式(2)估计出口对引进技术的作用规律,同样先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然后进行Hauseman检验,其检验值为94.479,相伴概率为0.000,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说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的“固定效应2”栏所示。除了创新成果外,所有变量均通过了统计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29,同样处于较高水平。出口2次项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出口与引进技术之间呈U型曲线,这样假设2就得到了验证。

表3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检验通过;***表示在1%的水平下检验通过。

(三)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

由于创新成果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并且其回归系数偏小,因此舍弃该变量,选取引进技术、出口、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4个具有互动关系的变量建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考虑到过长的滞后期没有意义,因此滞后期选取2年,单位圆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点均位于单位圆内,BVAR模型是稳定的,在此基础上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变量间的互动关系。

图3 引进技术的脉冲响应函数

引进技术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3所示。除自身外,来自自主研发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最大,当期为0,随后缓慢提高,其影响为正值,说明我国在自主研发时,需要适当引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来自购买国内技术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引进技术的冲击次之,当期为0,第二期达到极大值,随后衰减后平稳,说明购买国内技术与引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某种程度上购买国内技术可能就是引进技术的必要补充,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最后是来自出口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为0,第二期也极小,随后略有回升但总体影响较小,说明即使出口突然增加,我国依托现有技术也能够满足需要,对引进技术需求较小,本质原因是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和出口质量不高所致。以上结果进一步补充了假设一,和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

自主研发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4所示。除自身外,来自引进技术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最大,当期就发挥作用,总体比较平稳,引进技术的增加能够带动自主研发的投入,或者说,企业能够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进而进行再创新。来自购买国内技术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次之,当期为0,对后缓慢升高,说明企业也开始重视对购买国内技术的消化吸收,或者说,购买国内技术是为了与企业自主研发进行很好的配套,两者呈现互补关系。但是来自出口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自主研发的影响为负,说明在出口突然增加时,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的影响,对自主研发的需求降低。

购买国内技术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5所示。除自身外,来自自主研发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最大,当期就发挥作用,随后略有升高,基本持平,说明企业在自主研发时,对于一些非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可以选择购买国内技术,两者互动关系良好。来自引进技术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次之,当期达到极大值,随后缓慢衰减,说明购买国内技术也是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新,两者互动关系良好。而来自出口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购买国内技术的基本没有影响,说明购买国内技术的水平需要提高,总量也需要增长。

出口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6所示。除自身外,来自购买国内技术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最大,当期就发挥作用,随后缓慢提高,基本持平。来自自主研发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其影响次之,当期为负,到第三期开始才转换为正,说明自主研发的技术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其发挥作用也有一定的滞后。来自引进技术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出口的影响当期为0,随后为负,到第七期才转为正向影响,但平均呈负面影响。总体上,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技术,都不能有效地促进出口,我国出口产品低端化的现状要打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4 自主研发的脉冲响应函数

图5 购买国内技术的脉冲响应函数

图6 出口的脉冲响应函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总体呈现负向机制

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机制包括正向机制和负向机制。正向机制主要体现在出口创汇需求驱动引进技术以及国外制造业转移拉动引进技术,这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和中期。负向机制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导致引进技术需求不足、部分高端产品出口对引进技术需求降低、国际竞争导致企业重视自主研发降低引进技术需求。从实证研究结果看,出口对引进技术影响的弹性系数为负,说明负向机制大于正向机制。

由于出口创汇需求以及国外制造业转移降低,所以出口对引进技术的正向机制不足,负向机制中部分高端产品出口以及自主研发增强导致引进技术下降总体是值得鼓励的,唯一要注意的是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问题。

(二)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是弹性系数为负的主要原因

出口的冲击对引进技术的影响较小,对购买国内技术几乎没有影响,对自主研发的影响为负数;除了购买国内技术外,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对出口的冲击也基本上是负数;此外,创新成果与引进技术无关,说明我国消化吸收能力不好。表面看,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不能有效地促进出口,本质上是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出口层次较低、出口质量不高、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所致。因此必须鼓励外贸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外贸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尽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提升我国在全面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出口对引进技术的影响规律呈U型曲线

出口水平较低的企业对引进技术依赖较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重视;出口水平较高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国际代工企业,依靠自动化流水线和劳动力优势进行生产,对引进技术完全依赖,自主创新不足;只有中等出口水平的企业,会重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因此依赖程度较低。

因此对于不同出口水平和性质的企业应该区别对待,应鼓励出口水平较低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要加大对出口代工企业生产流水线的研发力度,使代工企业尽可能少引进成套生产设备,提高国产化设备的利用率,鼓励所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in:Granovetter M.,Swedberg R.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52.

[2]Posner M.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R].Oxford Economic Paper,1961,13:323-341.

[3]斋藤优.技术开发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4]Umar N,Aggarwal A.Liberalisation,outward orientation and in-house R&D activities of multinational and localfirms: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for Indian manufacturing[J].Research Policy,2005,34:441-460.

[5]Aggarwal A.Deregulation,technology import sandin-house R&D efforts:analysis of the Indian experience [J].Research Policy,2000,29:1081-1093.

[6]范灵丁斌张同建.出口竞争视角下农业技术引进再创新微观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107-109.

[7]张军.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08(6):40-43.

[8]张小蒂,王中兴,张驰.中国高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引进技术的双重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8):18-21.

[9]万晓宁.中国引进技术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9(8):60-63.

[10]汪琦.本土技术创新、外国技术溢出与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互动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89-94.

[11]李正卫,池仁勇.引进技术和出口贸易对自主研发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0(10):1495 -1501.

[12]刘建新.引进技术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07.

[13]Amsden A H.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4]Barney B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Tsuyoshi Nakamura.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technology imports:Evidence from Japanese chemicaland electric equipment indus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15):271-297.

[16]孙建,吴利萍,齐建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J].科学学研究,2009,(1):133- 138.

[17]Mundlak Y.Empirical productions free of management bia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1(43):44-56.

[18]Blundell R,S Bond.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143.

[19]SIMS 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J].Econometrica,1980,48(1):1-48.

[20]Litterman R B.Forecasting with bayesian vector autore ̄gressions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1986(4):25-38.

[21]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12):1661-1707.

(本文责编:王延芳)

Research on Effect of Export upon Imported Technology in High-tech Industry

YU Li-ping,LI Shou-wei,LIU Jun

(Gui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choolofFinance,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With high-tech industry export growing and proportion of imported technology declining,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which export affects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siders the positive mechanisms,which contain export demand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Nevertheless,the negative mechanisms mainly reflect in the low-end of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which leads to the shortage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export of some high-end products results in reducing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eads to that enterprises pay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reduce demand.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 and 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xport to imported technology is negative,therefore the negative mechanism is more than the positive,the fundamental cause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exported commodity is low-en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and imported technology is an u-shaped curve.

Key words:export and imported technology;impact mechanism;panel data;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6)03-0035-09

作者简介:俞立平(1967-)男,江苏姜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科学计量。通讯作者:刘骏。

基金项目:商务部重点课题: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2015SWBZD03)。

收稿日期:2016-01-08修回日期:2016-03-26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小虫找出口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给情绪找个出口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