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且勿醉,细倩玉纤倾 记四十柱宫壁画及壁画中的酒具
2016-04-18项坤鹏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
项坤鹏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
有酒且勿醉,细倩玉纤倾记四十柱宫壁画及壁画中的酒具
项坤鹏《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
四十柱宫壁画中的贵妇
壁画是一种很好的历史信息载体,相较于用文字记述的古文献,它能以图像的形式更直观地显现出当时的历史场景。按照存在的形式,壁画一般可被分为地下壁画和地上壁画。地下壁画多见于墓葬,而地上壁画多绘于宫殿楼阁之中。四十柱宫壁画显然属于后者,生动而写实的画面中透露出大量的历史细节。
正在维修中的四十柱宫柱廊
四十柱宫花园与水池
四十柱宫门厅
四十柱宫
四十柱宫是波斯众多历史遗迹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在其悠远的历史中,出现过三个最辉煌的时代,分别是古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和萨法维王朝时代,距离现在最近的是萨法维王朝(一五〇一~一七三六年),其全盛之君是阿巴斯一世,被尊称为阿巴斯大帝。阿巴斯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业绩显赫,其中之一便是营建了新都伊斯法罕城,并将首都从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迁移至此。十六世纪法国诗人雷尼尔曾称赞伊斯法罕说「伊斯法罕,拥有世界的一半」。他在著名的《穿行内陆亚洲》一书中提到伊斯法罕时,更是说道:「它偷走了我的心。」伊斯法罕城当时的繁华面貌可见一斑。
四十柱宫位于伊斯法罕城内。该宫始建于阿巴斯一世时期,并于阿巴斯二世时建成,是当时接见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阿巴斯一世修建了一座皇家花园,四十柱宫就位于皇家花园的中央,花园入口处紧邻流经伊斯法罕的大河——扎颜达河,花园内绿树掩映,以对称格局种植着花卉和灌木,这些植物填充了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并将花园划分为许多私密的空间。一个长条形的水池将花园入口与四十柱宫连接起来。虽然名为「四十柱宫」,实际上只有二十根柱子。二十根悬铃木柱子倒映于水池中,一实一虚,形成了共有四十根柱子的假象,四十柱宫也由此得名。
四十柱宫的壁画
四十柱宫装饰奢华,从门厅到大殿的屋顶和墙壁上都饰有闪亮的玻璃马赛克和五彩缤纷的壁画。门厅分为内外两间。外间门厅屋顶被宽厚的木板规整地区隔成十二个区域,区域内饰以繁密的缠枝纹样的壁画。内间的门厅四壁的墙上嵌着木质的花棱窗格,屋顶铺满了大小不等的玻璃马赛克。内厅与正殿入口相接处是一个收缩的空间,据说萨法维君主的宝座就曾安放于此处。入口门的上方是一个穹顶结构,在大的穹顶之内又被巧妙地区隔出数十个相连的小穹顶,表面覆以玻璃。阳光照射进来,宫殿的入口处熠熠生辉。
整个宫殿区由正殿、侧殿以及连接它们的甬道组成。这三处空间的墙壁上均绘满了壁画。伊斯兰戒律曾禁止绘画人物,但这里的壁画却大胆生动,描绘了萨法维王朝宫廷的生活百态。除了大厅的正面壁画是战争场面外,其他壁画多是宴饮场景。壁画对人物的衣着的表现十分细致,对器物的刻画也十分写实,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器物的质地。
宫殿内的壁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型的叙事性的壁画,或者可以称其为主体壁画,表现主题多为战争攻伐,或者君主会晤,一般被绘于宫殿壁面较高的位置,画面饱满,风格繁缛,人物排列紧凑,着力于表现战争的紧张惨烈以及君主的英武;另一类是小品式壁画,笔触柔美简练,只绘三两人,风格轻松,多表现郊外欢饮的场景,一般被绘于主体壁画之下,散落在宫殿壁面的四处;还有一类是间隔型壁画,多绘缠枝花卉,多绘在主体壁画之间,起到间隔区分空间的作用。
四十柱宫内景
四十柱宫门口上方从右向左分别描绘:伊斯迈尔沙阿对阵乌兹别克人、纳迪尔沙阿在印度战场对阵骑白象的苏丹穆罕默德(恺加时期补绘)、阿巴斯二世以乐师和舞女欢迎纳迪尔·穆罕默德汗
四十柱宫门对面上方从右向左分别描绘:阿巴斯一世主持盛宴接见瓦里·穆罕默德汗、伊斯迈尔沙阿对阵苏丹谢里姆的步兵(补绘于恺加时期)、一五四三年达黑马斯普沙阿接待印度国王胡马雍
甬道和侧殿壁画内容与正殿相差无几,但是保存状况不甚理想。所以下文择正殿中的典型壁画略作介绍:正殿共有六幅主体壁画。三幅呈现攻伐场景,描述的都是萨法维王朝首任国王伊斯迈尔一世(一五〇一~一五二四年)率领军队进行激烈战争的情形。另有三幅表现君主会晤。其内容分别反映的是达黑马斯普沙阿接见印度国王胡马雍、沙阿阿巴斯一世接见突厥斯坦统治者瓦里·穆罕默德汗以及沙阿阿巴斯二世接见突厥斯坦统治者纳迪尔·穆罕默德汗。《达黑马斯普沙阿接见印度国王胡马雍》图绘于正殿东壁北侧。达黑马斯普汗与胡马雍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对坐于地毯之上,两人面前的地毯上放着两只矮颈葫芦瓶,一只细长颈圆腹瓶,一只双柄瓶以及一只圈足盘,盘里盛着石榴。其余人等雁行列于两边。右边达黑马斯普沙阿身边站着九名随从,四名持械,两名控鹰,还有两名双手端着大盘,盘上扣着菊瓣纹覆斗形的盖子。侍从前有七位萨菲王朝的达官显贵,其中四人端坐于前,左起第一人一手扶膝,一手端盏欲饮,左起第四人一手持盏,一手握细颈瓶,似乎刚斟完酒。四人面前放着四个圈足盘,盘里盛放着黄瓜、石榴等果蔬。左边的胡马雍身侧立着十三名侍从,侍从脚下放着一只单柄小口瓶以及一只圈足大盘,盘里放着石榴、梨等水果。侍从前面是五位乐师,乐师膝前放着一只喇叭口细颈瓶及一个小口圆腹罐。两位君主视线所及之处是两名对舞的舞者。在舞者与君主之间的地上散放着四只金色托盘,其中三只托盘里盛放着石榴、西瓜等水果,另一只托盘里盛着两件细口玻璃瓶,内盛红酒。在两名舞者身后各有一名侍者,均一手持细颈瓶一手持盏,意在斟酒,而两位君王均摊手向前,似在等待侍者将酒盏送上。
四十柱宫门对面上方一五四三年达黑马斯普沙阿接待印度国王胡马雍
四十柱宫门对面上方:阿巴斯一世主持盛宴接见瓦里·穆罕默德汗
四十柱宫门口上方阿巴斯二世以乐师和舞女欢迎纳迪尔·穆罕默德汗
六幅主体壁画下还间插着三十幅所谓的「小品式壁画」。东西两壁各有十一幅,南北两壁各有四幅。内容大同小异,描绘的都是郊外宴饮场景,画中诸人,有斟有饮,也有歌姬舞蹈助兴。以左页上图一幅为例,一位华服女士侧卧于地毯之上,身后是山石及结满果实的果树,左手持盏,右手抱着细颈瓶,地毯旁放着一只圈足盘,盘里盛着四只石榴,一只细颈玻璃瓶,瓶里盛着红葡萄酒,以及一只双柄高足瓶。
萨法维王朝确立什叶派作为国教,但正统的伊斯兰教观念并未绝对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艺术的发展,他们在宫廷生活中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的一切欢乐——狩猎、盛宴、爱情、园艺和音乐。而在当时蓬勃发展的绘画如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四十柱宫壁画中的酒具
萨法维王朝 波斯仿中国明代青花白釉蓝彩陶器伊朗礼萨·阿巴斯博物馆藏
《古兰经》第四十七章写道:「敬畏的人们所蒙应许的乐园,其情状是这样的:其中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蜜河,蜜质纯洁。他们在乐园中,有各种水果可以享受;还有从他们的主发出的赦宥。」四十柱宫的种种设计体现了皇室对《古兰经》中「乐园」的向往,比如壁画中大量描绘宴饮场面,注重营造「饮者称快」的场面,而其中的酒具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四十柱宫壁画中所描绘的酒具,从质地来区分大约有金属器、陶瓷器和玻璃器三种。波斯的金属器皿制作工艺一直非常发达,做工精细,造型大胆夸张,尤擅以动物形态与器皿相结合。公元六四二年,阿拉伯将领努尔曼率军在波斯哈马丹以南的尼哈万德打败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继而征服了波斯全境,波斯逐渐被伊斯兰化。金属器皿在伊斯兰初期被认为是违背伊斯兰教义的奢侈品而不被提倡使用。但到了萨法维时期,禁令已被打破,金属器皿已然非常普遍了。壁画中设金色的酒具,极有可能是金器、鎏金器,当然也有可能是黄铜器。壁画的作者以细腻的画笔表现出了多种器形,比如细颈圆腹瓶、单柄敞口圆腹瓶、单柄尖嘴长腹瓶、双柄花足长腹瓶、高足深腹杯、矮颈圆腹小瓶、小盏、执壶等。而且通过壁画的描绘还可以看到,这些金属器的制作工艺繁缛复杂,除了用锤揲、錾刻技艺进行装饰外,有几只瓶上还镶嵌了宝石,除了金银器制品,波斯的陶器也非常有名,既不同于东方的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陶器,又与西方的欧洲陶器有着完全不同的鲜明风格。从公元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时代开始,波斯陶器就在中东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波斯的陶器在与中国的往来贸易中不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在一些中国瓷器中注入波斯的文化因素。萨法维时期的波斯陶器多仿中国明代青花瓷器。据传阿巴斯一世曾从中国请来三百余名陶工,到伊朗南部的克尔曼省和东部的马什哈德地区制作仿青花瓷的白釉蓝彩陶器,总体来说,阿巴斯陶器产区集中于以巴格达为中心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内沙布尔为中心的呼罗珊以及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乌兹别克及中亚地区。四十柱宫的壁画中也绘有不少青花风格的酒具。陶瓷器上的纹饰描绘的较为模糊,简单地表现出芦雁、树枝以及鸟栖于树等纹样;但器形却是清晰可辨,包括敞口长腹(无柄)大瓶、大盏、小盏、单柄长腹瓶、矮口小罐等。非常有趣的是,有不少陶瓷器上被包镶金柄或者口沿,如镶金双柄长腹大瓶、镶金单柄长腹大瓶、镶金足单柄瓶、镶金柄口足长腹大瓶、金扣盏等。镶扣工艺在中国由来已久,多见于漆器、瓷器之上,四十柱宫壁画中所呈现的这种现象,无疑又一次拉近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古波斯文化的关系。此外,波斯制作玻璃器的工艺也十分发达。一般认为吹制玻璃技术产生于一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公元三至七世纪,两河流域的玻璃业发展起来,其产品也就说通常所谓的「萨珊玻璃」,罗马玻璃衰落之后,萨珊玻璃继承了并发展了罗马玻璃的诸多工艺,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高级玻璃器。大约从自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与萨珊帝国交流频繁,大量专供社会上层使用的萨珊玻璃输入中土。及至萨法维王朝时期,玻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能够模仿金属造型制作出精美的壶、瓶、盘等。这一点在四十柱宫壁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壁画中所绘的玻璃器包括(双耳)细颈玻璃瓶、喇叭口短颈圆腹瓶、小口长腹瓶等,但是没有有大型器,可能与玻璃本身脆弱的质地有关。
侧卧于地毯上的贵妇与各种金属酒具
身着艳丽服饰的男子身边放满金属、玻璃与陶瓷酒具
壁画中正在倒酒的侍从,可见器物上的陶瓷漏斗
正在将器物打包的侍女
壁画中可见各种器物类型
壁画中储酒器,分酒器,饮酒器和托盘的使用情况
该幅壁画中可见脱落补绘的人物形象与作为瓶塞的石榴
侍从倒酒时石榴被取下拿在手中
独自斟酒的绿衣女子
有赖于四十柱宫壁画形象的描绘,当时宫廷对酒具的使用情况才能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如果突破器物材质的禁锢,转而从使用功能的角度来观察,壁画中的酒具又可以被分成三类:储酒器、分酒器和饮酒器。以右上三幅壁画为例,左侧图中一名侍从双手持长腹大瓶,正通过漏斗,向面前的三只细颈瓶中倒酒;中间图中主人斜靠于树下,旁边立着的侍女一手持细颈瓶,一手持盏,正在斟酒。在这里显然长腹大瓶为储酒器,细颈瓶为分酒器,而盏为饮酒器。细览四十柱宫的其他壁画则会发现,上面所提到的酒具的分工是一种普遍现象,储酒器除了单柄瓶外,还有双柄瓶等,有金属器,也有陶瓷器。这类瓶的体量一般较大,便于盛放较多的美酒。颈部收紧,目的可能是为了减少酒液的挥发。口部作撇口或者尖口的设计,便于倾倒。而肩部置单柄或双柄,则是为了抓握发力。分酒器主要是细颈瓶,材质有金属器、陶瓷器和玻璃器。颈部细长,有的还设计有凸起将细颈区分盛两段或者三段,便于单手持握;口部微敞或呈喇叭状,有利于倒入或者倒出酒液。饮酒器则多为圈足盏或高足杯,有时与托盘搭配使用。
四十柱宫壁画犹如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值得被反复翻阅。除了以上,在壁画中还隐藏着几个有趣的小细节,如右页中,下两图:在盛红酒的细颈瓶的口部,经常会放置一个石榴,倒酒时石榴被取下拿在手里。石榴是当时宴饮必不可少的水果之一,以石榴当做瓶塞,目的是为了减少美酒蒸发,可能也是就地取材的结果。另外,在从长腹大瓶向细颈瓶分酒时,有时会在细颈瓶的口部再放上一个盏状物,可能起到漏斗的作用。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主体壁画与所谓「小品式」壁画似乎存在着制作年代上的差异,如果要细究其中一些器物的年代和发展序列,厘清其绘制年代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