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绿色硅岛”

2016-04-17罗昌文赵宝山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管部门计划科技

罗昌文 赵宝山

加入世贸组织给台湾带来挑战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活动日趋全球化,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经济正在成为主要的财富源泉,原始创新、关鍵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带来了新的更大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性约束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凭借其知识产权厚积优势,在现代科技知识生产和应用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巨大压力,也给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两岸都先后加入世贸组织(简称WTO),从而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伙伴。

在大陆方面,正在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WTO的规定,持续下调关税以及减少非贸易限制措施,经济的市场化程日益提高,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价格体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不断增强对包括台商在内的外资吸引力,从而使两岸经济联系进入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促进两岸产业进行合理分工。

对于台湾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关税减让产品项目总计达4641项,除少数敏感性工业产品外,绝大多数工业产品必须在2004年完成降税承诺,农产品最晚在2007年完成降税承诺。其中,包括纸、药品、建筑设备、烈酒等465项产品,2002年起关税一次性降至零,没有任何缓冲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加入WTO后,台湾电子、机械、钢铁、塑胶等数十项产品更具有开拓大陆的潜力,特别是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全面地享受到《信息技术协定》(简称ITA)的好处。

不过,加入WTO后也迫使台当局取消长期以来给予岛内科技厂商的许多金融辅导、租税奖励等政策优惠或补助,这种变化无疑将影响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条件。以WTO《补贴暨平衡措施协定》(简称SCM)为例,台当局历年推动的“科技专案计划”属于工业研究范畴,另一项“主导性产品开发、关键性零组件计划”则属于竞争前的研究发展活动范畴。这两项的研发都属当局财务补助,与SCM的“上限”相抵触。因此,未来台湾高科技厂商能够享受到台当局相关研发经费补助的范围将趋于缩小。

再次是《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简称TRIPS)的影响。台湾许多高科技产品都以仿制为主。加入WTO后,仿制他人产品将受到很大的制约。技术的引进和扩散一直是台湾产业活动的重心,每年台湾在高科技领域技术引进金额占岛内整体制造业技术引进总额的比例都在30%以上(2000年为75.6%)。这种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依赖还将是今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因此台湾加入WTO后,在TRIPS的规范下,岛内企业将在禁止仿冒侵权行为下而付出更多的技术权利金。

积极推动科技发展

整体来看,经过数十年的较快发展,台湾经济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到2000年,岛内GDP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人均GDP近1.4万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400亿美元,总额达28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067亿美元,在世界均属前列。

在科技方面,2000年台湾投入研发计划总经费为新台币893.17亿元,较上年度新台币597.36亿元增加49.5%,约占岛内GDP的2.05%,但距1998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技化推动方案”中设定的目标值2000年达到2.5%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同年岛内大学以上研究发展人力达到6.8万人,超过2000年的目标值,但硕博士级高级研发人员的比例仍有欠缺。以研发产出而言,2000年台湾在SCI世界排名位居第19名,EI排名第10名,获得美国专利排名第四,显示台湾科技实力已具有较高水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在协调整合研发资源方面,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与经济主管部门2000年建立起“协调会报”制度,共同整合对民间企业的补助办法,已整合完成科技主管部门“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与经济主管部门“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计划”。依据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科技动态调查,1999年岛内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比例为1.27%。

在推动尖端科学研究方面,台湾科技主管部门2000年共补助尖端计划个别型8件、整合型11项,经费约新台币1亿元;另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自2000年起共同推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补助岛内12所大学开展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生物科学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共16项学术研究计划。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岛内科学教育的现况,制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六年中程计划”,于2000年4月经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实行;另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持续推动“工程教育-创意培养”、“技术创造力培育”及“中小学科学创造力培育”等科教计划。

针对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现状,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开始实施“网络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整合型研究计划,重点包括:网络科技对高中、小学及非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台湾学生电脑网络沉迷现象等;另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推动网络教学,2000年投入新台币7800万元,提升20余所特教学校的电脑网络和辅助设备,并将编写完成的数学、自然、生物、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网页教材放在“学习加油站”网站上。

在提升产业技术方面,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依据“科学技术基本规章”研拟的《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于2000年2月由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实施;经济主管部门研拟的《科学及技术类委托研究计划研发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于2000年5月发布实施;科技主管部门自2000年7月起协助台湾中研院及岛内大学成立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推动“鼓励新兴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2000年补助金额达新台币4亿元,中小企业配合投入研发经费约新台币6亿元。

为了鼓励岛内民间企业投资研究发展,台湾财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公司研究与发展人才培训及建立国际品牌形象支出适用投资抵减的审查要点》,并于2000年3月推动“柜台买卖第二类股票”制度,放宽资本额、获利能力、设立年限及辅导期的标准。2000年11月,台当局公布施行修正的《银行法》,放宽银行对投资方面的范围限制,规定商业银行经营健全者可以投资金融相关事业,如为配合台当局经济发展计划,且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准者,也可投资于非金融相关事业。此外,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基金开始参与投资台积电公司等有关半导体、资讯、航太、精密机械及生物技术产业,截至2000年12月底止,共投资26家,投资金额约新台币300亿元。

在以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台湾“永续会”及环保主管部门完成台湾《21世纪议程》,规划重点包括:可持续的环境─大气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管理;可持续的社会-人口与健康、居住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资产维护及灾害防救;可持续的经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交通发展、能源策略及资源再利用。

台湾环保主管部门推动研发电动自行车的关键技术,建立使用环境及研订相关法规,并推动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截至2000年11月底止,通过补助使用的电动自行车数量达16,590辆。

在推动科技法制化及调整研发组织架构方面,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于2000年5月核定《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科技主管部门将所属各重点实验室改制为财团法人,制定了《财团法人“国研院”设置条例》及《财团法人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设置条例》。防务主管部门完成《防务科技工业机构与法人团体合作或相互委托从事研发、产制、维修办法》、《防务科技工业机构与法人团体合作或委托销售产品办法》、《防务科技工业机构委托民间经营管理办法》等,希望借助民营企业的科研力量,打造先进的军事和武器工业。

打造“綠色硅岛”与“全球运筹中心”

2000年5月,台湾经历第一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推动“一边一国”论、“公投制宪正名”及文化教育上的“去中国化”等台独活动,不断挑衅两岸关系,使两岸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不断受到破坏。

陈水扁当局为了达到既利用大陆市场和资源发展台湾经济,又使两岸经贸发展不影响其推动分裂路线的目的,提出“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台湾未来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8月,台当局召开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议,最终达成322项共识,以“台湾优先,全球布局,互惠互利,风险管理”作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四大基本原则,提出“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策略性开放政策,取代李登辉主政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希望将两岸经贸往来纳入台湾经济发展的全球布局,包括适度扩大开放大陆物品进口,放宽台商到大陆投资的项目和资金限制,原个案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由“禁止类”放宽为“专案审查”,上市上柜公司累计对大陆投资金额占资产净额比重上限由20%提高到40%等;但对台商农业领域赴大陆投资限制更严,从原来的13项禁止项目扩大为436项,原75项“准许类”也改为“禁止类”。2001年11月,台当局解除了赴大陆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的禁令,并开放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1223项商品赴大陆投资;2002年3月,进一步有条件放宽了对8英寸晶圆厂的投资限制。

台湾有关部门在对赴大陆投资的台商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说明中指出,“台湾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阶段,面对全球化、科技化的新时代,以及两岸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建构总体经济新战略,本着台湾优先原则,改善岛内投资环境,强化科技实力,并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向外延伸实力,厚植台湾作为全球化经营及资源整合者的条件。基于此一新经济战略,大陆投资将是企业力量向全球市场延伸的中继站,大陆市场也将成为企业生根台湾、布局全球的一部分”。可见,台湾新经济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将两岸经贸往来作为台湾经济全球发展战略的一环,以充分掌握台湾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地位。

2002年3月,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林信义在一篇题为《新世纪、新思维、新经济》的演讲中对“深耕台湾,布局全球”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所谓“深耕台湾”就是在全球竞争中,突显台湾本土化的“独特性、主体性与不可取代性”,掌握比较利益,确立自己的角色,培植自有技术能力,建构研发、设计、制造、行销兼备的产业发展环境,跳脱以往代工模式,向上提升。“布局全球”就是在加入WTO,面对全球竞争,必须具备全球宏观视野,善用本身既有之优势,整合区域及全球资讯。创造台湾独有的竞争利基;规章制度与企业经营环境,须与世界接轨,与全球同步发展。

在这一新经济战略框架下,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远大目标,台当局在科技发展上提出营造“绿色硅岛”与“全球运筹中心”的远景发展目标。

所谓“绿色硅岛”是陈水扁在2000年初提出的竞选口号,其核心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主要内容是在现有基础上,引进新科技产品,加强软硬件建设,发展电脑、半导体与宽带网络等产业与技术等。这一理念一方面源于李登辉时代提出的把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和“科技岛”的思想;另一方面,陈水扁认为,“亚太营运中心”格局太小,因为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竞争优势不在传统劳动力,而在智慧、知识技术,故而提出要把台湾营造成为“绿色硅岛”与全球高科技制造及服务中心,即所谓“全球运筹中心”,如此可以避免台湾经济的“大陆化”,并增强与欧美高科技国家的经济联系。

民进党执政后不久,台湾经建主管部门负责人陈博志为了落实“绿色硅岛”与“全球运筹中心”的理念,除了推出“新世纪一期经建计划(2001—2004年)”外,又匆匆整合经济主管部门原“AB计划”(A计划是鼓励大型国际电脑企业在台湾建立BTOB供应链,B计划则是鼓励台湾资讯业者建立本身供应链)及正在规划的“CDE计划”(C资金,D物流,E研发设计协同作业),将其扩展为“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即建立示范性的全球运筹资讯共同交换平台,进一步强化台湾电子运筹全球竞争实力,达到“台湾接单,全球获利”目标。

这一计划经过修正与完善后,2000年10月起正式实施。该计划共有45项具体计划,到2001年底共完成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与基础设施及法律修订等32项具体措施的执行,其中包括了通过优惠税收鼓励设立营运总部与研发中心等。该计划旨在协助岛内企业发展全球运筹管理,使台湾成为国际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运用岛内制造业优势,推动全球布局,建立竞争利基,全力提升台湾的物流、资讯流、金流效率,协助企业整合跨区域资源,发展高附加价值转运服务,同时在岛内建立运筹体系整合性资讯平台。为强化台湾“电子运筹”全球竞争实力,还规划建立示范性全球运筹资讯共同交换平台,即建立一个岛内系统商、零组件厂商、银行、物流及国际采购商接轨的共同网络平台,使在台湾采购、传递设计概念、电子表单转换、品质报告以及运筹业者资讯连接,均可通过网络达到省时、省钱的效益,进而吸引国际采购商来台下单以掌握资源。

对于已经实施了一半的原“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台湾经建主管部门2001年2月15日举行最后一次检讨会议。主管官员认为,该计划自1995年推动以来,已带动1万多亿元新台币的投资,未来将不再专门列管,尚未完成的事项纳入“全球运筹发展计划”与“知识经济方案”内。

“知识经济方案”与平衡南北科技的发展

2000年10月,上任不到半年的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唐飞因岛内异常激烈的政治斗争被迫下台,民进党出身的张俊雄接任,指示经建主管部门拟定一份“知识经济方案”,2001年1月经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实施。该方案共规划出6大措施,第一是建立蓬勃的创新与创业机制、扶植创新企业;第二是构建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环境;第三是扩展资讯科技及网络在生产上及生活上的运用;第四是检讨教育体系,积极培养及引进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第五是建立顾客导向服务型政府;第六是规划预防措施,避免经济转型产生的社会问题。此外,提出未来5年内将投资新台币363亿元,推动57项具体执行计划,全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建构一个能适应知识经济、全民共享福祉的新社会。

时任经建主管部门陈博志说,这项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使台湾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其技术进步对岛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知识密集型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6%以上,届时台湾宽带网络配置率及使用费能和美国相当;到2004年底,建立完成台湾产业“电子市集”,2005年底以前协助设立1150家新创企业,推动成立42个研发联盟技术团队,与650多家企业共同实施研发联盟合作计划,发展八大重点科技领域,辅导10项新兴技术服务业。另外,2002年底以前将完成网站分级制度,设立6个区域志工中心,运用民间力量协助台当局解决各种类型的社会问题;在2004年底以前,使35%的产销班农民具有运用网络资讯的能力,培训6000名传统产业资讯人才。

2000年5月,原成功大学校长翁政义出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一职(任期2000年5月至2001年3月)。由于民进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其上任不满一年便奉上峰指示,辞职调任台湾工研院董事长。

翁政义是台湾著名机械工程专家,1977年从台南成功大学借调至刚成立满一年的新竹交通大学工学院系担任系主任。当时的新竹交大,科系很少,且多为该校一向偏重的电子与管理系为主,机械系可说是该校第一个与前不同领域的科系。成立初期,学校教室和实验室的面积很小,师资和教学设备不足,导致首届入校学生的恐慌,许多人准备转学。翁政义来后不断为学生作心理辅导,向他们解说机械系的未来发展,使学生们的心渐渐安定下来。接着他又到处延揽优秀教师,在任职的三年中就聘到7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自己亲自教授三门课,并连续三年申请到每年500万元新台币的专案计划经费,在台湾当时科技环境仍不成熟的时期实属不易。在他的努力下,新竹交大机械系一点一滴发展起来,如今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台湾岛内属于最先进行列。

翁政义长期在成功大学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卓著,曾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近百篇论文,并广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引用。他还多次获得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颁发的杰出研究奖、学术奖、学术著作奖等。即使在担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期间,仍一直保留指导成大研究生的导师工作,负责指导6位博士研究生及4个硕士研究生,另外还参加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部署的三项研究计划的课题科研工作。相比起其他导师,只是表面上少教了一门课而已,其余同该校其他教授并没有两样,除了临时有事耽搁一段时间之外,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回台南市成功大学指导学生。

翁政义与前任夏汉民一样,都是台南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在成功大学从事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因此深感岛内的科研基础条件和资源分配南北不均,大部分都在台北和新竹一带。例如当时台当局兴建的6个所谓“国家实验室”(本文简称重点实验室),两个在台北,4个位于新竹。所以在他担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后,便指示今后岛内建设重点实验室时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需在南部地区设立几个分中心。所以当时兴建的台湾高速电脑中心(后改名为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台湾芯片系统设计中心、台湾纳米元件實验室等也都在南部科学园区设有分部。此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开始在南部地区增建新的研究设施,如在成功大学归仁校区设立了一个太空计划卫星地面接收站。

值得一提的是,翁政义后来调任台湾工研院董事长和“国研院”董事长,仍继续加强成功大学与这两个机构的合作关系,如指示工研院在南部科学园区设立一个创新园区及在台南县六甲乡设立南部分院,使工研院在台湾南部地区的研究人员达到1500人,约占工研院四分之一的力量。

在他担任“国研院”董事长期间,曾游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将台湾实验动物中心设在中研院南港分院,又获得经建主管部门预算新台币22亿元,在南部科学园区设立实验动物中心,并与成大医学院展开密切合作。该院所属台湾纳米元件实验室的光电研发项目也与成功大学相关机构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猜你喜欢

主管部门计划科技
《安徽园林》通过省主管部门年审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假计划
科技在线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