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中国梦前行 与山水兮同辉

2016-04-17刘岩松马玲舒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水文院士生态

刘岩松 马玲 舒鹏

对于科研,他孜孜以求,力争上游;对于教学,他诲人不倦,倾囊相授;对于创新,他以史为鉴,不断反思;对于真理,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威。他是一位科学家,但他说科学家不等于科学,科学也不等于真理,科学是相对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的;他是一位师者,但他已经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更像一位慈父,对学生的方方面面都提供帮助和支持。勤勉如他,厚重如他,坚毅如他,奉献如他。他就是耄耋之年仍为西部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着,他报效祖国的热切情怀及敬业精神很使人敬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李佩成教授。

一句话,影响一生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苏期间曾对留学生讲过一句话——“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体格健全、作风正派”,而正是这句话,对当时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副博士学位的李佩成产生了一生的影响,让他始终将其作为座右铭,并凭借着这种坚韧执着的精神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同是在这一年,李佩成提出了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及其相应公式,解决了灌排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20世纪70年代初,他又与其他同志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适合于黄土渗流机理和工程特性的黄土辐射井,该井型推广到十多个省区,打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该项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他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枣子沟试区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发明了排灌两用轻型井,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紧接着,李佩成院士倡议并参与建成我国第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农业部批准)、国际旱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原地矿部批准);1995年,主持完成了《群峪协井、两水并用、西安市中近期最佳供水方略》项目研究,其成果的应用使西安水荒得到缓解;1999年,由他主持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合作,完成了《西安市供水水資源系统优化调配研究》,对西安市的供水水源及其优化调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用于救治西安水荒,水荒得到缓解。开拓性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该项研究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前期研究,除战略研究外,还在不同省区建立了7个试验示范区,取得创新技术35项,获重大综合效益,为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及再造山川秀美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另外,李佩成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地下水利用》统编教材。前瞻性提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及相应技术方法,用于防治盐渍灾害,扩大灌溉水源,成效显著。仅据关中灌区统计,改良土地60余万亩,灌溉水源增加量超过30%;。

在长期从事西北地区国土资源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李佩成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5项。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的农业水土工程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场坚定,以史为鉴

“说水利工程具有两面性,从哲学上讲没问题,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提出水利工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听起来很不顺耳”。但李佩成不以为然,他曾经客观地评价,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强项,我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都是举世闻名的工程,解放后的60年间成就更大,但也有偏差乃至错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背景下,更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战略高度总结过去,审视和规划未来,认真地对过去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人们应以史为鉴,对于过去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建设,要根据认识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重新研究评价。这种基于反思的决策,在国外已有先例,美国对500多座有害库坝的拆除就是证明。

李佩成院士认为,深刻反思过去,是为了正确把握现在和对待未来。他说:“水文生态与水安全是一个具有很大战略意义的新课题。我国农田水利事业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可能片面的理解和执行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重视庄稼用水而轻视了人饮工程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灌区不少群众喝不到安全可靠的水。”

为此,李佩成院士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加紧筹建“水文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他说,很多看来是自然灾难的发生,包括次生盐碱化、渍涝灾害、地沉地裂、水土流失、河湖萎缩甚至地下水枯竭、井枯泉涸等,其实都与不科学的水利建设有关。他还列出了古今中外最典型的事例:西安市大量抽取地下水曾使地沉地裂,大雁塔倾斜;中亚的咸海萎缩引发大面积沙漠化,是由于过度截取阿姆河和锡尔河补给水源的结果;我国新疆、内蒙古一些绿洲的消亡是由于河流上游过多引水所致,许多河流的污染直接与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工程有关。

李佩成院士从以上实例总结出:水文与生态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水利建设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若不及早关注和研究,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有些恶果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如此。

通过潜心研究,李佩成院士归纳出水文生态的理论核心:任何水文系统必然产生或影响着相应的生态系统,而任何生态系统必然包含着或受制于一定的水文系统,并以其作为支撑。这一基本理论或观点启示人们在研究或解决生态问题时,不要忽略或忘记相应的水文问题;而在改变或扰动水文因子或系统时,不要忽略或忘记可能由此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水文生态学理论还要求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工程建设的环境评价,要受水文生态学的理论指导,要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可能引起的流域范围内的水文变化,或者说是水文生态变化,而不能只评价工程本身及其附近地域,也就是说水利工程应进行“水文生态”评价。例如:一座大型水库的水文生态评价应当包括修坝蓄水后可能对涉江湖泊、支流乃至上、下游地下水的影响。因为这些流域水体是主河道水文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主河道水体的大规模阻截,可能影响流域水文生态乃至旱涝情势。

由此可见,水文生态理论的提出和学科建立,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明显重大的指导实践的意义,它将带动生态学、水文学、河流学、湖泊学、水文地质学、水工建筑学、农田水利学等的发展;水文生态学也将以这些学科为基础而获得发展,从而推动人类认识自然的新飞跃,推进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发展。

行为世范,立德树人

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佩成院士教学严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常对自己的研究生讲,“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定要深入实际亲自动手。”他曾先后在原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至今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百余人。出版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13部,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

对于学生,无论是发表学术演讲,还是发表论文,李佩成对所用数据都会反复审核,在论文发表前,他还会请同行、专家对自己的论文进行评议。虽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对同事和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却充满了关心和爱护。他常说:“当老师就要爱护学生、相信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立精神”。

2000年已年过六旬,李佩成还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十分重视言传身教,常常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经过他三年多的指导和熏陶,2002年水环系4991361班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班集体。为了西部长远的发展,他更是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辗转于各大高校的讲坛上,向莘莘学子讲述专业学习及个人素质的培养经验。

另外,李佩成在跨學科培养人才方面受到高度的赞扬,他的论文《适度拓宽博士点覆盖面是学科发展与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刊登于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等联合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在对学子的教导中,他多次提到,一个知识分子应当关心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特别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大事,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精通自己的业务,要锻炼健康的身体,要做到身心健康,作风正派,决不当贪官污吏。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先生连篇累牍,谈论中国的吃饭问题,先后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对美国和地球的挑战》等文章,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紧接着又发表了《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在国内外引起相当大的认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李佩成教授发表了论文《中国能够解决自己的水资源和粮食问题——与莱斯特·R·布朗先生商榷》,文章证据充分,论述有理,端正了视听,捍卫了祖国利益。此外,在汶川地震、全球气候变暖等国内外重大事件中,都活跃着李佩成院士从研究专业出发,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奔走呼吁。

在教育改革方面,李佩成院士促成创办了4个新专业,3个部批的研究和勘察院所,并曾亲任主任或院长,为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创造了条件。

由于他在国内外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贡献,除国内外多项获奖外,2015年在他80岁生日,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将他评选为该校建校95年来第6位荣誉教授,并由该校校长В.И.利索夫亲自将聘任书送到长安大学,授予李佩成院士。

猜你喜欢

水文院士生态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