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名篇”意识凸显“名篇”地位

2016-04-1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名篇三角梅写景

薛 豪

(福清第三中学,福建福清350315)

树立“名篇”意识凸显“名篇”地位

薛豪

(福清第三中学,福建福清350315)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用好“名篇”来指导学生写作,以名篇现代诗畅享新诗“三美”,指导学生仿写“新诗”,以名篇写景散文凸显景情特点,指导学生写景状物,以名篇写人记事散文体察人物,描摩音容笑貌,指导学生写人记事,以名篇议论文锻炼严密逻辑思维能力,借鉴论证艺术,指导学生思辨说理。

高中语文;“名篇”教学;写作指导

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阅读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有的侧重于形象性文学作品的鉴赏,有的侧重于思辨性说理文章的思考。教师要充分研究“名篇”的文体特点,从写作角度挖掘可用的材料来指导学生作文。

一、名篇现代诗:“依葫画瓢”,畅享新诗“三美”,指导学生仿写“新诗”

出现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新诗摆脱了古典诗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高中生这一群特定的少男少女正是如诗的年华,比较喜欢诵诗、写诗,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属于他们青春的丰富情感。然而,初学写作,为练笔力,一般都要经历模仿过程,而写诗则面临的困惑也比较多,比如,诗的结构形式、诗的韵律、诗的语言与意象选择等。高一年语文必修一中的两首新诗——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倡导的新诗“三美”:音乐美、建筑美、词藻美。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划出节奏,标出韵脚,明确诗节,畅享新诗之美,之后再布置仿写诗歌的作业。学生只有在“依葫芦画瓢”的仿写中才能进一步欣赏到新诗之美,也会初步领会诗歌写作的实质所在。[1]例如,班上有个学生仿《再别康桥》而写的《别了,母校》一诗,全诗共六节,每节四行,每行六七字,同时,在模仿中还略有变化:“迷茫的我走了,正如我懵懂的来;我缓慢地招手,作别校园的松柏。那飞逝的时光,是一把离弦的箭;夕阳下的美景,永远藏在我的心间。树林中的小鸟,欢快的跳跃歌唱;在枝叶间奔放着自由,我也想插上一双翅膀。那大树下的长影,并不代表挽留;即将离别的我们,就要踏上新的征程。我要将离别的伤感,化作前进的无穷力量;满载成功的喜悦,在湛蓝的天空翱翔。默默的我走了,正如我默默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带走母校的期待。”尽管是一篇仿作,却体现了诗歌的美:句式整齐,诗节匀称,韵律和谐,排列错落有致。既抒写了自己对母校的热爱、眷念之情,也流露出回报母校的感恩之情。诗歌中的“名篇”应当是学生诗歌写作的范文而不是仅仅指导鉴赏。

二、名篇写景散文:“剖析对象”,凸显景情特点,指导学生写景状物

中外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往往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及陆蠡的《囚绿记》,它们都是写景状物散文中的“名篇”,文中精彩的语句,美妙的段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优美画面。而学生写景状物类的习作缺乏的正是这些“丰满灵动的肉”,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抓住景的特点与情的特点来分层次想象、联想,而“名篇”恰好能解答学生写作中的困惑。以《荷塘月色》为例,朱自清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再一部分一部分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气味、声音、变化,《荷塘月色》体现了他的这种写景状物散文的创作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看到全文三个写景画面:“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面”。其次要让学生欣赏作者是如何把描写对象有层次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如“月下荷塘”,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渲染荷塘的宁静美妙,暗示自己此时内心的片刻宁静。[1]再引导学生从写作思维的联想、想象以及词语选用方面来理解本文语言表达效果之妙,从而让学生从文章整体“画面”的构成与景物描写的拆分角度领会写景状物文章写作的“技巧”与布局,为他们的仿写“取样”。

在完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观察校园景物写一篇文章完善单元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大体上能把描写的对象“剥开”层次来,并抓住景物特点融入个体感受。如习作《那一墙的三角梅》,学生这样来写自己眼里的三角梅:

“我们刚走到‘天生园’边缘,远远地就望见那环绕宿舍楼前栅栏边上的一墙风景般的三角梅,犹如一道花墙静静地蔓在楼前!园里的几棵蒲葵树像守卫的士兵一般立在那里,在紫红色的三角梅的映衬下,多了几分刚毅,几分精神,几分威武。

我们走到三角梅‘墙’下,不禁赞叹起来!只见三角梅的枝条纵横交错,密不透风,像瀑布般从上面漫了下来,有的枝条还故意长长地伸出来,格外显眼,大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有的正努力地向上攀登着,似乎有与高楼‘试比高’的意思。我们比比划划指指点点,一枝枝三角梅似乎听懂了大家的谈笑,在微微的寒风吹拂下从顶端柔柔地一伸一缩,颇有些欢迎的意味。有几枝笔直地伸展着,仿佛要接近阳光,而花枝上沾着的几滴水珠犹如它们努力的汗水,晶莹剔透。

再往下看,在层层的绿叶繁花中萧瑟地悬着几枝枯黄的枝条,在寒风中轻微地抖动着,我的心再一次为这冬天寒冷下的植物所具有的精神震憾了!我痴痴地看着它们,为这些开在冬天里的生命兴奋不已……”

这几段写景层次分明,运用联想、想象,扣住景物特点融入自己感情,同时注意选用词语增强表达效果。所有这些都表明,语文教学中用好写景散文中的“名篇”来指导学生写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写景文章的写作思维,不仅容易学到一些直接的“写作技巧”,而且也会在模仿范文中悟出写作的“真谛”,同时也达到“用教材”的教学目标。

三、名篇写人记事散文:体察人物,描摩音容笑貌,指导学生写人记事

写人记事文章贵在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感,最终通过描写他们的音容笑貌体现出来。教学中详察学生这类习作,发现他们在写人方面大多“有形无神”,仅仅是运用了描写方法,并没有领会描写的真正目的。要弥补学生写作上的这些不足,教师仍然要在“名篇”上多指导。如必修一教材中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刘和珍的肖像就仅仅抓住她“常常微笑”“态度和温和”这个特点,反复出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善良的学生,也有力地反驳了强加给她的“暴徒”的流言。梁实秋先生曾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不要长。”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充分体现他的这种写作主张,在千字左右的文章中不仅正面精彩简洁地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动作与神态、语言与个性,而且侧面描写他严谨治学一面和博闻强记的特点,人物形神兼备,行文短小精致,犹如他的长相“短小精悍”,把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任公精彩生动地展现出来,表达作者对他的无限景仰之情。又如《林黛玉进贾府》里的王熙凤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宝黛初见时的双方心理神态描写,都需要语文教师认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技巧与意图”,要求学生用心感悟自己所写的“人物”都从哪些角度来写,思考是否达到描写的目的。因为这些“名篇”教材在写人记事方面的“技巧”恰好与教材中的“表达交流”对学生写作的要求相一致,语文教师务必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指导训练,为学生“体察人物,描摩人物的音容笑貌”,写好记叙文提供写作思维与写作“样文”。[2]

四、名篇议论文:严密逻辑,借鉴论证艺术,指导学生思辨说理

议论文是一种论证严密、逻辑性周详的文体。它不仅体现在全文结构的严密方面,而且更体现在论证过程的分析严密上。借鉴逻辑严密的“名篇”议论性文章的论证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论证能力。必修一教材中的《劝学》《过秦论》《师说》均为名篇名家议论性散文,值得借鉴。以《劝学》为例,该文论证思路清晰,全文紧扣“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依次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充分体现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议论文常见易写的结构模式。[3]观察学生议论性文章常见的存在问题也正好在于结构泛散、论证不严密这些方面。因此,要使学生掌握好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多学习借鉴名家名篇的文章是一条捷径,而用好这些教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名篇”议论文的论证艺术分析出来,给学生一个严谨思辨的议论文写作思维。

教师应当树立“名篇”意识,凸显“名篇”地位,并把它们与学生的写作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好名篇教材,切实为指导学生的写作服务,方不违背课程编者的初衷与课标实施的宗旨。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俞发亮,石修银.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石修银)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课题(项目编号:2015XB221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名篇三角梅写景
美丽的三角梅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三角梅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家乡的三角梅
三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