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革转型的保障

2016-04-17姚丽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转型改革管理

姚丽明

(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试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革转型的保障

姚丽明

(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毕业生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是转型的首要保障,作风效能建设是改革转型的过程保障,校内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型是服务保障。必须加强领导,部门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完成好改革转型各项任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问题;改革转型;三大保障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2]等文件,结合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发出《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3]等文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各类高校发展实际,在注重整体部署、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率先开展地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型的试点工作。

一、地方本科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的保障

(一)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现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台与实施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促进了院校的加速合并,产生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高等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90%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到2015年11月教育部的数据:全国有普通高校252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02所。2015年新增普通本科高校342所,地方高等教育占85%。 2015年福建省有35所本科高校,其中,近年新增公办地方本科院校11所,民办地方本科院校14所。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二)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院校的发展定位必须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校与市场、企业的对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从近几年各大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现象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折射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地方高校缺乏地域优势,且在大学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地方院校合并以及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师资结构不合理,虽然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但很多地方并不十分认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

(三)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的关键

在对地方高校转型的研究中,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问题上。推动地方高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推动转型的有力保障。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和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效能,校内管理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都是转型的重点,必须各部门协调,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好地方高校改革和转型的各项任务,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革转型的三大保障

(一)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是转型的首要保障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干部选拔培养和任用制度、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教师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贯彻新修订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组织修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工作,合理确定推荐范围,强化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

2.合理配置校内人力资源。根据学校办学规模,推进定编、定岗、定责工作。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为重点,建立健全“总量控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编制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核编定岗办法,推动二级学院按学科专业设岗。

进一步健全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制度、人员流动制度、人员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人事代理制度,完善非事业编制人员进入、流动、退出、合同管理等机制。

3.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二级学院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完善二级学院绩效津贴二次分配方案。逐步建立二级单位绩效津贴与目标、工作任务挂钩的拨款制度,探索建立二级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多元分配制度,实行形式多样的薪酬分配办法。构建高层次人才的多标准薪酬分配机制,尝试对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对非全职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对短期聘用人员实施灵活薪酬标准等。注重收入分配激励导向作用,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闽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水平师资。加快引进应用型高层次领军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聘用更多行业企业专家和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加大医学类、工学类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对中青年后备人才的重点支持和培养。推进教师“双师双能工程”,制定完善“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引导高学历教师、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5.探索干部交流考核机制。推进实施处级干部任期制,改进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年轻干部多岗位锻炼模式,特别是重视教学一线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打破干部部门化,加大机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干部交流力度。推进校内干部与地方干部交流。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平时考核、任职前考核、定期考核等综合全面考核机制。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建立干部谈话工作制度。

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开展校内外、境内外学习教育培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学科专业带头人、研究团队负责人等到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挂职。

6.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围绕强化服务功能,推进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结合不同系统党组织、党员特点,推进“两访两创”工作,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

(二)优良作风建设是改革转型的过程保障

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决策协调、工作落实等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执行力,使内部运行管理更具活力效率、更贴近师生需求,以良好的作风效能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1.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改进文风会风,弘扬勤俭节约作风。落实密切联系基层制度,完善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听课、专项调研等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接待日、谈心交心等直接联系师生制度。严格执行机关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考核制度。

优化窗口服务,进一步修订、优化现有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制定办事指南,亮出权力清单,及时将岗位工作职责、办事程序等在网上集中公布。建立工作通报和约谈制度,认真落实文明接待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建立完善部门联审会签等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2.完善决策协调机制。健全并落实科学决策机制,成立有关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涉及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在征询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专家论证和科学论证,使决策科学化。凡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负起责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不得相互推诿扯皮,形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合作共事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3.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健全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校务公开机制,推进校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全面梳理各职能部门职责权力,编制职权目录,明确各项职权主体、运行程序及实施依据,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对二级学院重要权力行使的监督。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信息、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全程监督,建立快捷举报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收费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廉政审计和监督。

4.实行管理目标考核。完善分类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办法,根据工作性质对教学科研单位和管理服务单位进行分类评价。对内涵建设主要评价指标等实行目标管理和定量评价,对有关单位设置具有标志性强、显示度高和影响力大的关键绩效指标。对各单位发展规划实施、发展潜力挖掘、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进行定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分类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制订出台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突出实践能力和产教融合业绩贡献导向,强化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建立师德师风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教师师德档案。

(三)校内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型是服务保障

以完善内部管理为重点,推动后勤、财务、资产、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改革,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促进学生成才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1.加快学校组织结构治理。修订学校章程,规范办学行为,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促进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在二级学院的落实,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建立完善教代会提案落实督办、重大事项专项督办和教代会质询等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以“小机关,强学院”的管理模式为目标,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以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为关键,为二级学院“松绑放权”。增强学院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工联席会议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责、权、利,鼓励各二级学院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特色发展。

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拓展社会资源,增强社会参与动力。邀请更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基金会、海内外知名人士、学术界知名人士和校友加入校董会。制定校董会工作制度,规范和改进校董会工作,充分发挥校董事会的职能和作用,为学校发展策略与结构布局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为学校建设与发展争取更多资源与资金。创新合作模式,与校董单位在项目策划、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互助合作。

2.推进后勤部门精细管理。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切实加强对引进餐饮企业经营学生餐厅的监管工作。逐步引入校外物业公司对校内楼宇、校内教师公寓等进行管理。建立完善后勤服务企业准入与淘汰制度,加强入库施工企业的遴选与考评。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推进公车改革。

积极推进后勤管理精细化。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使精细化管理逐步覆盖到后勤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个岗位。合理调整后勤岗位设置,规范后勤用工管理,实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逐步建立节能监管平台,定期统计用能数据,实现后勤能源管理精细化。合理预算后勤服务成本和专项工程项目费用,严格执行决算程序,实现后勤财务核算精细化。建立完善后勤服务绩效考评机制,实行服务质量与岗位聘任、绩效津贴直接挂钩,实现后勤服务考评精细化。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和使用,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

3.提高财务管理保障水平。推进预算管理改革,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严格预算执行,强化收入和支出管理。开源节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成本核算,控制和降低运行成本,压缩“三公”经费和接待费用。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重点,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务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审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在教育资源调配、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财务预算和财会业务等方面实行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以事权与财权相结合为核心,合理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经济职责权限。探索对重点工作、重要部门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供学校决策参考。

4.完善学生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大力推广易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按照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完善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成才需求,在学生考勤管理、学籍管理、学业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建立促进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调整和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现学生工作单项考评向综合考评转变,调整辅导员工作评价内容,改进辅导员工作考评方式方法。

建立完善学工人员挂钩联系和恳谈征询等制度,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学生服务工作水平。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行就业情况报告、就业情况约谈、就业创业工作考评、就业创业工作与招生规模挂钩、“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等就业创业工作五项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品牌建设,完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公寓社区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引导二级学院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活动管理,使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补充手段。

三、加强地方高校改革转型的组织领导

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上下结合、部门协调,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整体合力,完成好改革和转型各项任务。

1.加强领导。学校成立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和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项目校领导分工负责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定期召开改革和转型领导小组会议,重大改革、转型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充分讨论和审议。

2.统筹协调。加强对改革和转型工作的政策研究、方案设计等工作。加强政策协调,建立改革、转型重大政策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党外代表人士、师生代表等的作用,加强决策咨询,提高决策水平。

3.落实责任。责任单位及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改革和转型具体方案,落实年度推进计划,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强化督查考评,把推进改革和转型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改革、转型重点工作的综合指导和督促检查。

4.营造氛围。全面深入宣传改革和转型工作,及时回应广大师生员工的关切,发出正声音,传递正能量,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形成支持鼓励改革、共同推动转型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

[2]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Z].

[3]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Z].2015-12-22.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88-04

收稿日期:2015 - 12 - 15

作者简介:姚丽明(1966-),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转型改革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转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沣芝转型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