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影响探析
2016-04-17王方
王 方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影响探析
王方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当前我国几大流行社会思潮之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历史事实为内容,借助学术“研究”与自媒体传播,影响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阶级观、政党观、国家观及政治指导思想等系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提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方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思潮本质,发挥社会各教育团体的作用,使之同向抵制此思潮的现实危害,以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青年学生的正确政治观。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青年学生政治观;消极影响
伴随着文化交流开放性的国际环境与学术自由化的国内环境,多种社会思潮在我国几经泛起并迅速传播。我国当前流行的几大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出更为人们关注和认同的影响态势。其虚无与否定的历史事实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对人们历史观的形成极为危害,更对人们政治观的形成产生着破坏性的影响。青年阶段作为各种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青年自身特点又决定着其政治观形成的不成熟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具体影响,认清其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的政治思潮本质,加强对青年学生唯物史观的培育,以引导其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正确政治观。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政治观概述
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虚无主义”,由西方社会流入中国,于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苏东巨变之后等几个历史时期为其典型高潮期,本世纪开始,又卷土重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一直萦绕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上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虚化历史事实、否定历史观点、捏造历史谎言、怀疑历史进程为具体内容;借助学术研究的自由化,最大限度地“重评”历史,利用现代传媒的开放性,肆意戏说历史;以迎合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吸引着社会的广泛关注,表现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态势。如研究者“重评”历史,主张“侵略有功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1];天涯论坛、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中,经常有关于“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三年自然灾害”等历史事件的“解密”文章被疯转。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高潮期及盘旋于我国意识形态的常态性,可发现其本质是一种政治思潮,是借“重评”历史为名,达到其翻案历史,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改易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帜、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构人民的历史信仰和文化积淀。
政治观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观点、看法及价值判断。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能离开政治而生活,且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自身的政治观念,即由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社会体验,产生政治心理,通过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判断,而形成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一定政治观的形成对个体自身的发展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保证个体在其社会生活中更加自由而全面发展。政治观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基于社会存在而形成,也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即对政治观存在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同时,政治思潮与政治观存在着认识层次上由低到高的运动性、表现形式上由非观念性到理论的升化性、内容上有内部依存性与发展性。所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政治思潮的一种,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对人们政治观的形成有着其所标榜的资本主义政治观的影响,与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培育目标产生着背道而驰的效果。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正确政治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青年阶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具可塑性;而青年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社会经历又使其各观念的形成表现出不成熟性、不稳定性。青年学生作为相较于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社会份子,其政治观呈现出敏锐性、冲动性、反复性的特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产生着消极影响。政治观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党观、权力观、群众观等方面,其中“阶级是政治的基础,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的核心,政党是现代政治的支柱”[2],政治指导思想是政治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其现实表现中也是对政治观此几方面进行重点“攻击”。
(一)否定中国革命史消解青年学生的阶级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历史的表现,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首选革命史,否定和反对近现代的一切进步的、正义的革命。在其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中,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为中心,以历史研究为幌子对革命事件进行虚无传播。定义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运动是大规模地阻碍社会生产的破坏性运动;斥责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为激进的、非正义的暴力革命。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来否定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主张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来取代“半封建”。另外,混同着国外历史虚无主义势力尤其是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否认,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抗日战争归结为中国社会的落后,需借助资本主义力量推动半封建社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反对解放战争中打击资产阶级力量而割断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前景;声讨抗美援朝为苏联“火中取栗”的不自量力,以牺牲人民力量来赢取苏联的社会主义资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重评”革命历史,对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新鲜知识”。因传播内容与所学革命历史大相径庭,青年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并深度挖掘相关内容,以试图找到“真相”。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实质上是阶级斗争史,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彻底性革命。而历史虚无主义则以“告别革命”为中心,为青年学生挑选革命事件、剖析事件“细节”、捏造革命谬论,扰乱其对近现代革命历史的本质理解。
阶级观即对阶级的根本观点和看法。阶级根源于私有制的产生,是一个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阶级斗争起因于物质根源,政治斗争是其最高表现形式,而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面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和资产阶级的侵占,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必须通过武装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不同于以往的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阶级,求得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其专政是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历程表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阶级的手段,是进入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而历史虚无主义对近现代革命的虚无,实质上是虚无阶级、否定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因此,它以其非暴力的改良形象给青年学生认识近现代革命史造成虚假印象,刺激青年学生反思武装革命,怀疑阶级斗争,混淆青年学生对无产阶级的认识,将无产阶级视为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同质性的夺取政权、剥削人民的专制性阶级,这就阻隔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形成。
(二)否定中国共产党史混淆青年学生的政党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二大否定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即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首先,以虚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通过“告别革命”的主题思想反对革命的领导者,如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其二,以再现民国时期的“自由、开化”的历史景象,赞扬国民党的执政、贬抑共产党;对比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主力战场的功绩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力量,“解密”共产党窃取了国民党的历史功绩。其三,以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来否定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此主题常被历史虚无主义者作为重点靶标,“将‘三大改造’说成是‘强迫工商业主交出财产’,‘打着公私合营旗号抢劫’;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归结为‘毛泽东好大喜功’;”[3]三年自然灾害也常被评为“人祸造成饿死3000万人的惨剧”;借“文革”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学术文章”和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互联网络是上述关于虚无中国共产党“解密材料”的主要传播途径,借助网络的自由隐匿性、传播效果的瞬时广泛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网络文章、网络段子、网络视频肆意向网民们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本质”。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一大群体,也对政党政治较为敏感,加之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钻了空子,吸引着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以来,青年学生因其匮乏的政治生活经历、稚嫩的政治思想和易动摇的政治立场,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怀疑,提出我国一党执政政党制度的非科学性。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就如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所以,政党的性质集中体现为阶级性,具有阶级的代表性。政党的阶级代表性又决定了其作用充分表现在群众、政党、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更是全体人民群众的代表,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建设成就进行歪曲,无限“留恋”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时期,以偏概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等,都是为其根本目的——抹杀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合法性服务的。而被其虚假的外表所蒙蔽的青年学生,在接受歪曲内容的传播过程中偏离了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真实认识、丧失了对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坚定信念,从而倾向于形成违背政治规律和历史事实的非科学政党观。
(三)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扰乱青年学生的国家观
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选择性虚无的方针,对历史事实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以“两个否定”为中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虚无传播。它把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割裂对立起来,“怀疑和反对改革开放的时候,就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怀疑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时候,就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4]。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性质妄下结论,认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质上是搞资本主义那一套,如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的膨胀等;民生方面,又借助全面改革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否定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仅以追逐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阶段的相互否定,混合着全面改革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鲜明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公众中占据着巨大的“市场”。青年学生在其政治社会化未成熟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缺乏国家层面的理解,“两个否定”的虚无传播时,表现出对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职能的模糊性认识。而实质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辩证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历史虚无主义则以其选择性的历史虚无,解构着青年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理解。
青年学生的国家观即对其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职能的认识,及对国家的信念、感情。三大改造完成后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定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而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性大为减少,社会性大大上升。国家的职能有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主义国家中阶级职能即专政职能逐渐弱化,社会职能即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不段强化且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职能。因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体就是从社会的普遍利益出发,依据社会发展阶段的国情民意,转变国家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也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为根本指向的。所以,将国家发展阶段割裂对立起来进行的虚无传播,对青年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形成产生着违背国家本质、忽视国家职能转变、脱离实际国情的消极影响,也削弱着青年学生的爱国信念。
(四)否定马克思主义解构青年学生的政治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虚无主义对其虚无的表现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捏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宣扬共产主义“渺茫论”。以马恩的理论源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否定其理论对东方社会的指导;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事件来反对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将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为小资产阶级的空想主义;更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改良而取得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相比较,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论断;夸大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制造社会主义“失败论”,叫嚣取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错误,实质上是其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阴谋。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固化思维和抵抗心理,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表面化、教条化的理解。再者,基于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其不成熟的社会心理,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堂讨论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我们国家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人的发展却抛之脑后”,这样的疑问,正是表明历史虚无主义者片面肢解马克思主义,扰乱着青年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系统的认识。
世界观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根本指导。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政治观来说,相当于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世界观”,所以,正确政治观的形成首先需要科学的政治指导思想。我国青年学生形成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正确政治观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及中国各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而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进程的科学理论体系,并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而与时俱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是以静止的、片面的眼光对其的僵化理解,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局部问题的放大。如此,便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不健全的青年学生造成指导思想的混乱,从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解构科学、合理的政治指导思想,最后阻碍其形成符合我国政治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政治观。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培育青年学生正确政治观
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决定了其正确政治观的形成对于国家主流政治观念的维护与传播、国家政治事务的参与与推动、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消极影响,要求我们争取青年学生的主体力量,塑造青年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政治观。
(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澄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学术界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归纳为:在哲学层面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在方法论层面,属于形而上学;在政治学层面,是一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政治思潮[5]。这就要求青年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透过历史事实的虚无表象,认识到其唯心史观的出发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及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目的。在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中,尊重历史事实,从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中,总结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指导思想明确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培育内容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即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正确的国家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根本利益是有机统一的,弘扬爱国主义;科学的政党观,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为青年学生政治观形成的正面标尺。遵循个体政治观形成的规律,即要求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客观认识,形成政治认知;在此基础上激发对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信仰,以形成社会政治现象的政治价值,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理想。
(三)以社会各教育团体为载体使之同向培育青年学生正确政治观
首先是高校需提高我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实效性,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政治观教育。其二是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政治观生活化的正向熏染作用。最后发挥组织团体、文化载体等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流通渠道,集中社会各主体力量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铲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生长“土壤”,激发青年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评史学研究中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5(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政治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
[3]吴仁华.社会思潮十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49.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N].人民日报,2013-11-8(6).
[5]陈鑫.当前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4).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15-04
收稿日期:2016 - 01 - 10
作者简介:王方(1990-),女,河南洛阳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