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的演化与进展*
2016-04-17于志涛李静牟晓青
于志涛,李静,牟晓青
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的演化与进展*
于志涛,李静,牟晓青
文章以CNKI为文献源,对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进行历时性分析,概述重要学者的梯层特征、研究主题的演化和知识基础文献演进轨迹,指出图书馆阅读服务可为学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后续研究提供知识基础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咨询。
阅读研究演化与进展阅读服务
1 研究方法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源进行学术趋势统计,发现阅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领域。本研究采用历时分析法,探讨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的演进历程与前沿。在CNKI中,以“SCI收录刊=Y或者EI收录刊=Y或者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年betw een(2000,2014)”“题名=阅读(精确匹配)”为检索式,获得有效目标文献记录7879条,年度分布统计见图1(数据更新截止到2015年1月26日)。对文献数据作预处理,进行重要学者梯层特征、研究主题演化与进展、知识基础文献演进分析。其中研究主题演化分析通过NEView er1.5软件来实现。
2 重要学者梯层分析
2.1 基本统计数据
笔者提取目标文献的作者数据,共获得7357名作者,其中频次≥4的作者有237名,占作者总量3.22%,发文量累积百分比为15.72%。提取第一作者数据,获得5322名作者,其中频次≥3的有285名,占5.36%,发文量累积百分比为14.94%。根据周春雷的研究,考虑作者合著因素[1],以第一作者发文量(≥3)、非第一作者发文量、h指数(≥2)作为作者重要性的衡量指标,进行二次提取,得到68名作者。采用Z-score统计量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取平均值,使用T-score统计量作线性变换,得出学者重要性指数(i-index),标注出学者的研究专业(分为文学与语言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新闻传播学六类,取每类首字为标记),重要学者的基本情况见图2。
2.2 年龄梯层分析
以出生年为时序统计指标,设出生年=1960/ 1975,i-index=50为分割点,制作象限图,结果见图3。图3中,学者i-index值表示为圆环与姓名标签的大小。重要学者可分为55岁及以上、40-54岁、30-39岁三个年龄梯层,各占22.06%、52.94%、25%,总体呈倒u型结构。这说明中年学者是我国阅读研究领域的骨干;同时,该领域既有实力型资深学者的奠基和引领,也有大量潜力型青年学者的不断加入,体现了阅读研究学者梯队的连续性。
当i-index≥5时,获得21名学者,其发文量与h指数均位居前列,是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领域的高学术影响力学者,具有奠基性或开创性贡献,是各年龄梯层中的领军人物。
第一梯层(55岁及以上)高影响力学者有7位。莫雷与舒华为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认证的心理学家,分别关注文本阅读心理和儿童阅读发展研究;王余光、宫梅玲(兼具心理学背景)、万宇为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学者,分别关注阅读文化与出版、阅读疗法、阅读推广[2-4];吴汉荣兼具心理学与医学背景,关注儿童学习困难与认知能力缺陷研究;曾祥芹年龄最长,具有教育学、文学与语言学背景,专研文章学与阅读学[5]。
图3 新世纪我国阅读领域重要研究学者i-index象限分布统计
第二梯层(40-54岁)高影响力学者有11位。其中8位为心理学学者。闫国利是我国较早从事阅读眼动研究的学者;白学军是中国心理学会第二批认证的心理学家,关注智力与认知发展;刘翔平致力于心理咨询与评估、学习障碍研究;隋雪从事阅读障碍与眼动研究;孟祥芝、何先友、王穗苹、冷英的研究均涉及语言学领域,关注儿童阅读发展、语言认知和文本阅读;其余3位为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学者,其中王波研究图书馆学、阅读推广与治疗;徐雁从事图书馆学与阅读学研究;邓香莲则关注数字出版与国民阅读。
第三梯层(30-39岁)高影响力学者有3位。王瑞明与薛锦均涉及语言学,前者关注文本阅读、第二语言认知与学习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后者关注心理语言学研究;许欢关注出版文化、阅读与信息行为。
2.3 所在机构与研究专业分析
从所在机构看,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在阅读心理学方面,北京大学在图书情报与文献学视角下的阅读研究方面,分别有较强的研究力量。从研究专业看,心理学学者占44.12%,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学者占35.29%,这两类学者构成阅读研究的主力军。
阅读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但又囿限于各学科内部,主题较为分散,鲜有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研究。跨学科融合可使阅读研究相互辅助,促进创新。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可追踪学科研究成果与动态,为学科间的融合提供参考平台,亦可搭建学者科研合作平台,为研究者寻找最佳合作者,推动学术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
3 研究主题演化与进展分析
3.1 基本统计数据
抽取文献的关键词共19993个,频次为1和2的关键词各占74.19%、12.40%,存在长尾现象。为去除噪声信息,过滤频次<4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然后选择时间切片为3年,建立时序共词网络,导入NEView er,采用Blondel分区算法,以节点比重后向寻找计算社区相似度(阀值=0.30)进行演化探测,结果见图4。共词网络的节点与链接数量越来越大,但密度越来越小,表明阅读研究主题不断增加,出现更多的研究支流。图4中,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研究主题的演变历程,色块高度与上下排序分别代表研究规模与活跃度[6]。阀值=0.30时,存在社区消亡现象。但根据文献分析,有些消亡的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仍呈增长趋势,具有相当的活跃度,故在NEView er中调节阀值,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追踪更完整的演化路径,结果见图5。依据图5,在图4中添加辅助虚线,发现2000-2002年切片的阅读过程、阅读障碍均以阅读过程为后继,阅读理解增加阅读过程为后继,阅读主体增加阅读行为后继;2003-2005年切片的文学作品以阅读教学为后继;2006-2008年切片的学生课外阅读以全民阅读为后继。
图4 新世纪我国阅读领域研究主题演化与进展
3.2 研究分支的演变分析
根据图4和图5,新世纪阅读领域具有阅读教学、国民阅读、阅读过程三个重要的研究分支。
3.2.1 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一直是最活跃的研究分支,2012-2014年活跃度才有所下降。2001年教育部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2000-2002年的阅读教学研究呈现明显的过渡性,经历了从单纯关注语言知识的阅读训练,到关注思维能力、课文内容挖掘的创造性阅读和教学效果研究的转变;小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首要阶段课程,也受到关注[7]。从后续的研究中可看出阅读教学改革理念的影响;贯穿其中的研究主线是基于内容的文本阅读教学与有效性,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核心载体和价值追求[8]。
围绕该主线,2003-2005年分化出概括能力研究这一热点,强调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新教学理念提倡的自主创造性阅读实施的关键和基础。2006-2008年还分化出整体感知研究的热点,关注经典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针对阅读教学改革中忽视整体阅读、导致无效文本阅读而提出的,是阅读教学改革中的反思性研究[9]。
新课标还提出阅读教学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写作主体之间对话过程的理念,使阅读主体研究成为阅读教学研究下的次级分支,引发研究者对文学作品境域中创造性阅读、阅读主体、文本阅读的关注,使文学作品这一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后续的研究热点[10]。阅读理解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多关注大学英语、英语阅读研究,遂成为一个次级研究分支,2003-2005年英语阅读更直接成为独立的研究热点。
3.2.2 国民阅读研究
国民阅读研究不断分化与扩张,渐成规模最大的分支,其演化与国民阅读活动发展密切相关[11]。2000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完成首次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推动学术界2000-2005年开始关注阅读主体、阅读内容、阅读倾向、阅读行为等读者学范畴的内容,包括针对不同阅读主体群的阅读率、阅读心理与阅读指导的研究[12]。作为阅读能力之一,概括能力成为国民阅读研究的热点。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阅读群体,其课外阅读与指导研究亦成为国民阅读研究新的分支。
图5 新世纪我国阅读领域研究社区演化的复杂网络分析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阅读开始增加到阅读载体行列中。2006年我国多部门联合倡议“全民阅读活动”。国民阅读研究在2006-2008年出现活跃度仅次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支——网络阅读研究,包含图书馆、全民阅读、阅读率等热点;2009-2011年更直接形成全民阅读、电子阅读器、出版发行三个次级分支。全民阅读这一次级分支包含图书馆、网络阅读、浅阅读、读书活动等研究热点。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阅读成为时代特征,而阅读活动在全国越来越活跃,因此,它们皆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浅阅读是对网络时代速读、娱乐阅读等现象的研究与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13-14]。这一时期数字阅读成为与纸质阅读并存的主要阅读方式,推动了电子阅读器这一次级研究分支的产生,学者关注电子书、阅读器、移动阅读研究[15]。数字阅读使出版发行领域的转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6]。
2012-2014年对阅读器与出版发行的研究规模出现缩减;全民阅读则保持明显的分化与扩张趋势,出现4个热点主题:一是阅读推广,关注图书馆的角色作用与推广策略研究[17];二是全民阅读,关注阅读服务、中国图书馆学会研究,这与图书馆是社会阅读主体、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密不可分[18];三是数字阅读,关注数字化引发的移动阅读、浅阅读[19];四是文学阅读,关注阅读模式、莫言、图画书的研究[20]。文学阅读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类别之一,其推广与引导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则引发文学阅读研究中的“莫言热”[21]。图画书因其在儿童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在全民阅读热中亦受到关注[22]。
3.2.3 阅读过程研究
阅读过程研究具有明显的心理学视角,演化进程主要呈吸收态和收缩态。2003年前主要存在阅读过程、阅读理解、语言知识、阅读障碍4个次级研究分支,分别关注汉语阅读眼动、英语阅读能力、阅读技巧与策略训练和儿童阅读障碍研究。20世纪中期,在国际上行为主义研究式微,心理过程研究日渐兴起。我国阅读领域在关注行为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阅读过程研究。相应的研究方法迅速发展,研究主题跳出眼动研究的囿限,吸纳更多学科领域主题,阅读过程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扩展[23]。图6展现了2003年之后的研究吸收了之前的4个分支内容,但其研究主线始终为阅读技巧与策略、阅读障碍、眼动。一般认为,阅读过程质量的改善以阅读量为基础,故阅读量研究在2009-2011年亦成为重要的次级分支[24]。
图6 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知识基础文献演进分析
在研究主题演化分析中,可清晰地看到研究的历时继承性。任何研究热点并非凭空出现,必有研究前驱。图书馆借助历时分析法,既可及时了解研究热点,把握阅读服务的重点与针对性,亦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知识基础和研究背景,促进继承与创新。图书馆阅读服务面临改革机遇,不能仅仅被动提供书籍与资源,而应做好文化服务、学术服务、教育服务,主动发挥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助力于学者的研究。
4 知识基础文献演进分析
对文献源数据,采集pd f格式文件,利用转换器批量转换成txt格式,以篇章为单位提取及编辑参考文献数据,设置篇章与参考文献识别节点,导入BICOMB 2.0,提取并统计参考文献字段,计算被引频次和年均被引频次,结果见图6。
4.1 国外知识基础文献
国外知识基础文献多数属于心理学范畴,时间跨度为1967-2001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古德曼阅读模式、信息加工模型、加工与存储的竞争机制模型、连接主义模型、双通路级联模型,以及儿童阅读困难的测量指标和预防与干预方案,构成了现代阅读心理学的研究经典[25-30]。
也有学者对阅读教学和文学阅读进行研究。PerfettiC.从语言学角度介绍阅读理论与研究,探讨教学策略[31]。Collins A.,Brow n J.S.,Newm an S.E1探讨了认知学徒制模式(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32]。IserW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和意义建构,强调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与传统的“作者中心”截然相反[33]。上述基础研究构成了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核心。
4.2 国内知识基础文献
我国知识基础文献可分为心理学、英语阅读、阅读理论、图书馆学4个类别。心理学类研究主要涉及阅读心理学、外语阅读心理学的引介。英语阅读类研究主要涉及英语阅读理论引介及实践研究。在阅读理论类研究方面,曾祥芹较系统地建立了民族化、现代化的汉文阅读学理论体系,介绍了许多跨学科研究成果[34];韩雪屏则对我国当代阅读理论与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35]。图书馆学类研究中,王波和傅新关注阅读疗法引介,对阅读疗法原理、发展、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36-37];宫梅玲等集中于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中的应用[38];王素芳与黄俊贵分别关注网络阅读与阅读推广研究[39-40]。
2000年前,阅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来源于英文文献,表明我国阅读研究的早期注重对国外研究的借鉴和参考,主要涉及心理学与语言学两个学科。进入21世纪,阅读研究的知识基础以中文文献为主,说明我国阅读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并趋于成熟,尤其是图书馆学阅读领域,开始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关注本土理论的构建,出现了许多创新成果。
知识基础文献通常为集大成者或开创性研究,代表着当前研究的起源,也映射着学科领域知识流动的脉络,是早期研究的历史缩影。图书馆阅读服务对知识基础文献的分析,可为研究者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研究效率,为研究者在海量文献中提纲挈领地迅速掌握领域内的研究整体提供支撑。
5 结语
历时分析法可对一定时间跨度内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与变化过程进行全景性的动态考察,与共时分析法相结合,可更准确地发掘研究的横向发展结构和纵向发展形态,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CNKI为文献源,对新世纪我国阅读领域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历时分析,厘清了重要学者群体与梯层、研究分支的发展历程、知识基础文献的演进轨迹。全民阅读活动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在不断提高国民阅读素养的同时,也吸引更多学者加入阅读研究行列。学者间的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将推动我国阅读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本研究也揭示:在全民阅读社会中,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凸显,其阅读服务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机遇。图书馆可进行服务再设计,在做好阅读基础服务的同时,着眼于为学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及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知识基础和针对性的高效专业化咨询,凸显“学术促进机构”与“科学研究能力建构与服务提供机构”的角色和作用。
[1]周春雷.利用CSSCI研究h指数的方法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10(16):40-43.
[2]陈路遥.开卷有益: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的启迪[J].图书馆杂志,2013(2):106-107.
[3]王学云.宫梅玲及其团队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2(1):137-140,64.
[4]万宇.“阅读治疗”概念之辨析[J].图书馆杂志,2006(9):14-17.
[5]任文香.由《曾祥芹学谊录》所见的学术苦旅[J].图书馆杂志,2011(11):99-1001.
[6]王晓光,程齐凯.基于NEViewer的学科主题演化可视化分析[J].情报学报,2013,32(9):900-911.
[7][10]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J].语文建设,2002(4):13-14.
[8]余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6-120.
[9]具春林.忽视整体阅读,对话缘何有效[J].语文建设,2007(2):29-31.
[11]范凡.阅读倾向研究述略[J].中国出版,2007(4):60-62.
[12]赵应.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09(7):32-34.
[13]蔡红,唐秀瑜.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深度选择[J].图书馆,2007(3):41-43,46.
[14]董一凡.对近两年图书馆界关于“浅阅读”问题研究的述评[J].图书馆论坛,2009(3):11-13,27.
[15]杨嘉.全民阅读之变[J].出版参考,2010(18):10,12.
[16]朱华明,朱炜文.数字化转型:发行集团数字时代的五个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0(1):63-64.
[17]龙叶,刘彦庆,雷英杰.各国国民阅读推广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4(6):18-22.
[18]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吴晞主任主旨报告[EB/OL].[2015-02-27].http://www.lib-read.org/newsshow.jsp?id=683.
[19]高立.近年来我国数字阅读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9.
[20]陈蔚,许琳瑶,聂凌睿.文学阅读鉴赏与“全民阅读推广”[J].图书馆杂志,2011(6):109-113.
[21]徐雁.“与其莫言热,不如文学热”——基于“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话题的阅读推广素材[J].图书馆杂志,2013(4):16-22.
[22]彭宏宇.儿童图画书的兴盛及其阅读推广[J].编辑之友,2014(6):22-24.
[23]闫秋燕,王俊菊.阅读过程研究方法评述——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0(3):82-88.
[24]侯磊.论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及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54-157.
[25]Goodman 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1967,6(4):126-135.
[26]LaBerge D.,SamuelsS.J.Toward a theory of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ading[J].Cognitivepsychology,1974,6(2):293-323.
[27]Daneman M.,Carpenter P.A.Individualdifferencesin workingmemoryand reading[J].Journalofverballearning and verbalbehavior,1980,19(4):450-466.
[28]PlautD.C.,M cClelland J.L.,Seidenberg M.S.,etal. Understanding normal and impaired word reading:computational principles in quasi-regular domains[J]. Psychologicalreview,1996,103(1):56-115.
[29]ColtheartM.,Rastle K.,Perry C.,etal.DRC:adual route cascaded model of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aloud[J].Psychologicalreview,2001,108(1):204-256.
[30]Snow,C.E.,Burns,M.S.,Griffin,P.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M].W 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 Press,1998.
[31]PerfettiC.A.Reading abil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2]Collins A.,Brown J.S.,Newman S.E.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w riting andmathematics[M]//LResnick.Know ing,Learning 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HillsdaleNJ:Law renceErlbaum,1989:453-494.
[33]IserW.Theactofreading:A theory ofaesthetic response [M].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78.
[3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5]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6]王波,傅新.阅读疗法原理[J].图书馆,2003(3):1-12.
[37]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8]宫梅玲,丛中.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95-96.
[39]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40]黄俊贵.提升阅读理论构建阅读社会[J].图书馆论坛,2005(6):38-42.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ding Research in New Century
YU Zhi-tao,LI Jing,MU Xiao-qing
Based on the data in CNKI,this study gives a diachron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ers,research evolution,and knowledge-based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reading in China(2000-2014).Library reading service can provid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for the research cooperation,academic exchanges,and further research.
reading research;research evolution;reading service
格式于志涛,李静,牟晓青.新世纪我国阅读研究的演化与进展[J].图书馆论坛,2016(1):53-60.
于志涛,男,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静,女,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牟晓青,女,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015-04-21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基于国民素养的开放式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RKB0138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