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人生智慧
2016-04-16戎旭
戎 旭
“怕”是人生智慧
戎 旭
面对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强化问责的常态,党员干部如何保持心怀戒惧的心态,既成现实课题,也是必答考题。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也要接受监督》中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可见,“怕”是人生智慧,也是做人品格。
凡清官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讲规矩、守纪律。贪官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中不“怕”、心中无法。党员领导干部少出事、不出事,就要像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为官处事,戒之在心,怕之在初,不可不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在群众面前缺少一个“怕”字,自高自大、自命不凡,“牛哄哄、气冲冲”,趾高气扬,不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常常口无遮拦,信口雌黄,什么话都敢说,错误地认为只要不犯法,我就啥也不怕,这本身就很可怕;有的对党规党纪缺少一个“敬”字,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场所都敢进,钟情于声色犬马,结果在金钱美色面前当了俘虏;有的对责、权、利的关系处理上,缺少一个“度”字,私心过重,欲望过甚,什么好处都想捞,什么东西都敢要,结果在物质利诱中败下阵来.......周本顺、白恩培等领导干部,昔日主席台上意气风发,今天身陷囹圄神情落寞,既昭示了违背党纪国法的下场,也警示了党员干部必须心中有戒,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自古人正千夫敬,从来官清万民服”。毛泽东戎马革命一生,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但最怕老百姓受苦遭穷,当见到农民吃糠窝窝头时,禁不住掉下眼泪。这种“怕”的思想,是一种信念与境界,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任弼时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钱多,三怕麻烦别人。这种“怕”的作风,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展现了领导干部的高尚品行。杨善洲同志的“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这种“怕”的理念,是一种担当与使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有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会敬畏群众,才能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澎湃激情和持久动力。
大千世界,诱惑万千,领导干部若是心中没有个“怕”字,就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张扬跋扈,为所欲为。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致身败名裂之痛,害人害己,悔之莫及。
人生在世,无论为人处事,还是从政为官,要抵御诱惑,莫忘“怕”字,乃人生真谛。当然,这“怕”,不是处事的谨小慎微、循规蹈矩,而是做人做事的起码规矩,自我改造净化的必然遵循。今天的纵欲妄为就是明天的镣铐,有今天的清醒戒惧才有明天的庆幸。谁也不要心无戒惧,谁也不能藐视法纪,此中教训,不可不鉴。
心中无戒,终将逾矩,必将出事。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在《家人箴》中写道:“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提醒人们要有所畏惧,切不可忘乎所以。一个人只有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会履责、才能尽责、才敢担责;才能保持一身正气、自律于心、律人于行;才能把持住做事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莫忘“怕”字,关键在于讲规矩、守纪律,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义与利的关系,才能牢固树立“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思想,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就会把规矩放在首位,心中有所敬畏,方能名节不污、安然无虞。而游离于规矩之外,不按规则搞“潜规则”,公权不公用谋私事,迟早要栽跟头,付出代价。
贪廉一念之差,荣辱两个世界。“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亘古不变的。”李春城落马之后的忏悔之言,犹如一记警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让“怕”字记在心间,才能“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唯此,才能踏实做人,干净做事,勤俭为官,清白处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