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路

2016-04-16曹玉昆朱震锋

奋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林区黑龙江林业

曹玉昆 王 非 朱震锋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路

曹玉昆 王 非 朱震锋

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启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这意味着长期以木材采伐为主的国有林区“大木头”经济宣告终结,而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由木材产出为主逐渐向生态产出过渡,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不断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成为今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面临全省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林区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探索经济转型的模式,推进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崛起。

一、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现实诉求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国有林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长期以来国有林区发展建设的宗旨就是木材生产,过度的采伐使国有林区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经济危机、企业危困,林区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探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刻不容缓。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全面停伐政策实施的必要产物。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单纯依赖木材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已不再适用林区社会的发展,因此由单一林木经济向复合林区经济转型成为林区发展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一直在积极地应对经济转型问题,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如林下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业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依赖木材生产而获得经济利益的压力。可以说,国有林区加快经济转型为林区接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成为林区发展多种产业的助推器,同时替代接续产业的发展也为林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加强森林管护,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蕴含着各种丰富的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就是在保护林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他森林资源,开发潜在的林区特色产业,如利用森林的特殊环境条件发展林下种植业,利用森林天然生长的食用菌和山野菜等进行加工生产,利用森林资源景观发展森林旅游等,使林区职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从而促进林区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抑制我省经济下降趋势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对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在全面停伐的政策背景下,为保证林区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必须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的步伐,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使林区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为林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从而使黑龙江省经济下滑趋势得以缓解。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改善国有林区民生,保障林区稳定的基础。在国有林区改革中,强调坚持“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民生问题一直是政策变动下关注的焦点。黑龙江国有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目前林区内总人口数超过160万,民生问题更为突出。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推进,能够为林区职工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缓解林区社会就业压力,拓宽收入来源渠道,改善现有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林区的稳定和谐。

二、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困难及原因

黑龙江国有林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尽管有些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亟待解决。

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创业认识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背景下,创新意识的提高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根源。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存在缺乏主动探索转型路径、创新经营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林区在转型过程中很难准确找到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产业,经济转型进程受阻;此外,原有落后的经营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固步自封导致林区产业难以做强做大。

二是产业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不断发展非木质产业,使得林区第二产业产值明显下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呈现上升趋势,且以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业、森林旅游业、清洁能源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增长。但由于这些新兴产业还仍处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发展形成期阶段,优势产业还未全面形成,品牌战略不强,林区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林区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效益和产业带动能力仍无法充分发挥。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低。主要体现在:林业技术设备的陈旧,目前国有林区生产加工设备和发达国家林业相比较是十分落后的,技术的更新缓慢严重阻碍了经济转型的速度;专业林业技术人才缺乏,以2014年为例,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职工总人数的11%,林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且林区林业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人力资源力量薄弱;林业技能培训和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很多职工对接续替代产业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销售渠道等问题存在盲区,导致产业革新能力低。

四是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是推动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几年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投资情况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经济转型发展严重缺乏动力。由于融资渠道少导致资金不足致使一些规模小企业难以顺利扩大生产,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也会因为资金的短缺使得技术更新慢、生产效率低,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三、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对策

加快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思想意识到行动,从政府到企业、民间,从创新、创业到政策扶持,都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

首先,充分认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经营创新意识。黑龙江国有林区经过60多年的建设,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林区经济社会系统,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使林区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黑龙江国有林区必须尽快充分认识到经济转型对林区经济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发掘当地资源潜力,发展优势创新产业,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高林区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发展壮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从国有林区多种经营状况来看,种养业和森林食品业发展较迅速,其中以黑木耳等食用菌的种植、蓝莓等浆果的加工为主要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好,并且特色产业北药业的发展近年来产值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些新兴的优势产业都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尚未形成地区特色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黑龙江国有林区可以将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品牌建设、规模扩大、精深加工等方面,打造地方品牌战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使黑龙江国有林区独有的特色产业向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将黑森品牌做强做大,打造更多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崛起。

再次,加大林业技术推广力度。技术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仍处于技术设备陈旧、生产水平落后,经济转型发展较慢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应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及设备,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同时,应加大林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增加对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整体技术水平。

第四,重视林业专业人才培养。林业系统中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林业技术水平低以及林区职工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国家应该重视林业高校中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具有专业知识多、林业科研能力强、企业管理创新意识高、品质坚定且热爱林业的年轻人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来,创新人才激励制度,为林区注入新鲜血液,使林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最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渠道。自全面停伐政策实施以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接续替代产业不断涌出,正是需要资金支撑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十分重要。除了依赖政策资金对产业的壮大外,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是林区职工自愿入股等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林业经营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林区经济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本文系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R26)、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C14D1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4AC0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甄真zhenzhe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林区黑龙江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land produces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Write a caption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黑龙江弃风博弈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