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课堂“深互动”的有效策略
2016-04-16
(长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长泰363900)
促进课堂“深互动”的有效策略
戴美福
(长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长泰363900)
高层次的问题是促进课堂“深互动”的条件和基础。课堂上要保证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对话交流顺畅、深入,就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得各自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激活团队成员的思维,引发深层对话和思维碰撞,课堂才会有丰富的观点交汇。适时追问,启迪学生思维,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成效。
问题设计;自主探究;思维碰撞;暴露“盲点”
课堂中有效的师生多向互动,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促进数学课堂深度互动,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学得愉悦高效呢?笔者从优化问题设计、引导自主探究、引发思维碰撞、暴露探究“盲点”四个方面谈谈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问题设计
高层次的问题是促进课堂“深互动”的条件和基础。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出许多问题,但并不都是好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优化筛选出具有统领性、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年月日》,教师设计两个问题:“一种药每瓶30粒,爷爷每天要吃1粒,1瓶药够吃1个月吗?”“一瓶一瓶地买很麻烦,爷爷一次性买了12瓶,够吃1年吗?”搭建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抓住本课直指的核心“1个月有几天?”“1年有几天?”。课堂上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仔细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年份的年历表,在讨论、交流中解决了问题,同时自主获得“1年中每个月的天数”“1年有几天?”等知识。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出示4列红点子,每列7个,5列黄点子,每列7个。通常教师是这样提问:“一共有多少个点子?”学生通过计算4×7+5×7,得出63个,教师再继续提问:“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引导学生用(4+5)×7计算。如果改为这样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点子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的问题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产生内在的牵引力,让教学重点快速地聚集、凸显和放大,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具有思维的开放性,更利于学生参与高层次数学思维的话语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保证师生、生生多向交互对话的实效性。
二、引导个体自主探究
课堂上要保证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对话交流顺畅、深入,就要努力调动学生以情境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每位同学处于乐学和紧张的智力状态,获得各自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每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如教学《毫米的认识》,学生按照以下“温馨提示”进行数学活动:
(1)指(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给同桌看)
(2)数(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3)找(找生活中1毫米长的物体)
这样的数学活动以提纲引领、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探究“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获得对1毫米实际长度的丰富感性经验。学生对1毫米认识得真切、自然、深刻,在班上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成果时,学生就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分享彼此的思考、体验与观点,保持互动的开放性与有效性,从而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
三、引发团队思维碰撞
只有激活团队成员的思维,使之充分表达各自的思考、见解,引发深层对话和思维碰撞,课堂才会有丰富的观点交汇,才能构建真正互动交往的课堂。如教学《平均数》,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伟50米跑一共跑了五次,成绩分别如下:15秒、14秒、10秒、12秒、14秒。你认为小伟向老师报告他的50米跑步成绩,会填多少秒?理由是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填10秒,小伟会不好意思,填15秒小伟会不甘心,因为超常发挥和失常发挥都不是他的真实水平。填多少秒合适呢?”。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还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的见解进行比照思辨:我的观点和同学的观点一样吗?谁的观点更有道理,从而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回应。课堂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在碰撞,有的说:“填12秒或填14秒。”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12秒比小伟真实水平快了点,14秒比小伟真实水平慢了点。13秒最合适。”“数据中没有13秒,13秒怎么来的?”有同学质疑,在对话、思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推动互动进一步深入。这时教师抓住有争议的节点,引导全体同学关注“疑点”问题,聚焦关键词,再次触动学生思维点,激发多维思辨,学生在分享互动中反思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认识,深化思维过程,体会了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应用,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暴露探究“盲点”
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后,可能出现未注意或理解不到位、不正确的探究“盲点”,教师需要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准学生的思维状态,适时追问,启迪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深度互动,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成效。如教学《图形的运动——旋转》,出示主题图后,教师以问题“这些旋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很快认识了旋转的方向、角度,而对于“旋转的中心”,几乎无人关注,教师可以追问:“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运动都是旋转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让学生关注探究的“盲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理解“都是绕一个点旋转”,明确旋转三要素,课堂才会有更具深度的对话、互动。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疑问,或意外事件,或出现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学会捕捉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拓宽互动途径,丰富互动形式,引导辨析、争论,集智取长,使学生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能流利,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