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资源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家乡习作文本

(长乐市吴航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00)

整合资源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

王秀琴

(长乐市吴航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00)

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习作规律,有效整合资源,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创设多种练笔途径,丰富写作素材,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习作;整合;资源;实效

打好写作基础,培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习作规律,有效整合资源,挖掘习作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作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小学作文训练的实效性。

一、巧用课堂资源,调动习作兴趣,让学生妙笔生花

叶圣陶先生说过:“使心有所思,有所感,后有所撰作。”[1]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作文时,只有感情的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思风才能发于胸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佳句才能涌向笔端。

如,有一天,笔者正上着阅读课,突然一只马蜂闯进了教室,班上顿时炸开了锅,女生们吓得四处逃窜,这下我们班的“四大天王”可乐开怀了,纷纷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驱赶马蜂,班上的其他同学躲的躲,叫的叫,当然也有拍手叫好帮倒忙的。过了许久,“不速之客”总算被请了出去,班上终于安静下来了。这时,笔者索性也不上新课了,顺势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和马蜂“作战”的情景,引导他们抓住同学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述,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兴奋极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得不亦乐乎!等他们说完后,笔者就让他们我口写我心,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没想到他们都欣然接受。课后一篇篇鲜活生动的作文呈现出来了。

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巧妙地引导,就能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中收获快乐。

二、立足文本教材,创设练笔途径,让学生活学活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巧妙利于文本,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习作训练的自然源泉,适时设计多样的习作训练,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2]

1.理解文本,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材料。

例如,在执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抓住文中关于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使他们深切感受人物的鲜活形象,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完成《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比赛摔跤》的习作。有了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对习作技巧的掌握,学生运用上了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呈现出一个个生动的作品。如,“不行,一次不能算赢!刚才是我太小看你了,这回我可要来真的了!”说着,小嘎子一跃而起。他弓着腰,瞪着眼珠子,把拳头攥得紧紧的,心想:这回一定要将胖墩儿打败,我就不信赢不了他。一开始,小嘎子飞快地绕着胖墩儿,想把他钩倒,但胖墩儿马步扎得稳稳的,令小嘎子没有一点儿可乘之机。过了一会儿,小嘎子累得直喘气,胖墩儿看准时机,准备把脚一扫,钩倒小嘎子,没想到小嘎子快了一步,绕到他的后面去,钩住胖墩儿的脚,一推,只听扑通一声,胖墩儿摔了个狗啃泥”。如此生动的练笔,将一个机敏、灵活、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在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后进行迁移训练,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降低习作的难度。

2.丰富文本,发挥想象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挖掘文本资源,善于抓住儿童联想的特点进行习作教学,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课文对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的表现描写得比较简略,只是一笔带过。这时,教师便可抓住这一文本空白,引导学生紧扣“了不起”一词,想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如此一指导,学生打开了想象空间,写的时候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得心应手。学生不仅有内容可写,在交流汇报中更能深切体会到阿曼达的勇敢、无私和富有爱心。再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为了警示后人,罗斯福总统想在森林入口处立一块碑,想想碑文可写些什么内容?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要,设计未来还可能出现的新型玻璃。可见,想象的确是练笔的一种好方法,它既凸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3.改变文本,活用教材

现行的教材不仅有丰富的文言材料,还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改变文本,活用文本。[3]如教《晏子使楚》一课后,借助本单元《半截蜡烛》中对剧本形式的认识,引导学生将课文改写成剧本。学生能抓住晏子、楚王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不但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特点的认识,同时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了解剧本的要素,掌握一种新的文体。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学完课文内容之后,可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指导学生学着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许多同学都能有效地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采用诗歌的形式向小女孩表达自己的爱心。这样学生不仅学以致用,还提高了练笔水平。

三、关注现实生活,丰富写作素材,让学生真情流淌

在习作中要努力延伸学生思维的触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我们要积极挖掘身边的特色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1.亲近自然山水,书家乡美景

美丽的大自然,既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让学生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仿照本组课文的写法,选择一处家乡景致写下来。笔者把孩子的目光引向家乡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龙潭晓瀑,四季如春的南山公园,古老凝重的郑和公园,美丽如画的长山湖公园,别具一格的天池山风景……伴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播放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描述,一处处奇丽之境无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睛,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于是笔者再顺势导入: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地游客吗?请选择一处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周末时与父母同游,认真观察,用心体验,再写下来。新的一周来临,一篇篇情景交融、精彩纷呈的作文便新鲜出炉了。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抱大自然,领略家乡美景,每一处都是鲜活的习作素材。亲身感受,亲心体会,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笔下的文字怎不真情流淌呢?

2.品尝特色小吃,赞家乡美味

风味小吃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味道,更多的是那种由此生发的关于家乡、亲人的情感。鱼丸、肉燕、拌面、扁肉、锅边……应有尽有的特色小吃让人目不暇接。节日欢宴、家庭小聚、年夜饭桌上,不乏这些家乡美味。早起走在上学的路上,遍布大街小巷的早点店都是这些小吃,走进任何一家小店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锅边、海砺饼……外出的游子更是对这些家乡小吃念念不忘。因此,在教孩子写关于《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时,先布置孩子们回去了解做法,再到实地进行认真观察,并细细品味。课中组织孩子们进行充分交流,再写下来。孩子们不仅能把做法写具体,更能结合身边的事例写出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看来,巧取身边的资源入文章,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书自己的快乐体验,尽情抒发,定能真情流淌。

3.欣赏民俗表演,叹家乡之奇

传承民俗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家乡的民俗文化节在每年的正月都会如期举行,到今年已经九届了。文化节上既有特色美食、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又有充满地方风情的文艺表演。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可以尽情去感受家乡节日的热闹、喜庆,感受民俗绝技的神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特有的习俗,如赛龙舟、“游神”、“追野猫”(游灯)、“元宵灯会”等,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体味家乡人“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那醇香、古朴的泥土气息。这些习作资源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淳朴且富有激情,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资源要有开放、融合的视野,要采取有效策略,引领、点拨、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欲望,拓宽作文的思路,不断地开发他们的作文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1]朱辉.作文教学的命题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

[2]傅俐俐.资源整合——打开小学习作训练的另一扇窗[J].上海教育科研,2012(1).

[3]张玉钊.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习作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7).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家乡习作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习作展示
夏天的家乡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