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2016-04-16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濠浦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吴素瑜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濠浦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针对小学生习作时“不知写什么”的难题,一线教师应该从生活入手,引导孩子在细心观察中搜索生活素材,在入境体验中积淀生活文感,在积累经验中尽情抒写生活作文,最终培养小学生生活习作的能力。
生活;习作;能力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口头言语获得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教学条件,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加工,逐步形成,不断发展。”[1]是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思“口水流下三千尺”,只为让学生学会习作能力。然而,还是有那么多学生提笔困惑于“不知道要写什么”的难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的“把握”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继而达成“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生活”的习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采撷素材,有物可写
对学生来讲,在他们天真幼稚的眼中,生活仿佛是“远在舞台上的优美布景”,他们只懂得用新奇的目光注视着生活,似乎生活距离他们很远很远,又谈何“发现”?所以,一线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扫描”世间万物,并有所“发现”,及时积累观察经验,在大脑中“拷贝”成生活素材。等到需要运用习作素材时,方能信手拈来,如此便可少尝“愁作文没得写”的滋味,多酝酿“不吐不快”的欲望。
有一位男孩很喜欢玩悠悠球,不光招式多样,而且难度大,什么“海底捞月”“龙腾虎跃”,招招不在话下。他妈妈很担心这么玩下去严重影响学习,于是家校合作,一道特殊的作业诞生:“请你每天玩悠悠球时仔细观察球的招式,并想想它给你带来了什么乐趣?你在玩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没料到他居然把观察结果整理成一篇小文章,里面写的是有声有色,尤其是这一句:“我轻轻一弹,悠悠球轻盈地在接线上舞动着自己最完美的风姿;我又用力扯直接线,悠悠球居然在空中漂漂然地划着最动人的生命弧线……”不容置疑,如此独特的生活画面已悄然潜入孩子的写作生命。
开心难忘的游戏场景,自由自在的旅途景致,惹人喜爱的家禽野趣,别具一格的展示活动,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爱不释手的玩具……只要善于观察,细心采撷,生活“材料”比比皆是;只要是感兴趣的,都是最佳选择。
二、体验生活,积淀文感,有情可抒
如果说观察生活是获取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习作材料的直接途径,那么体验生活则是小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觉和体悟生活的间接渠道。把自己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好恶来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学生的习作素养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得到积淀,方可提笔有怀可抒,顿笔有心抒情。
(一)换位体验,“心”动全文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都喜欢担当一定的角色,因为新的角色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感受体验。当一天值日班长,当一天家长,当一回服务员,当一天义工等,这些换位模拟的角色所履行的工作职责,都能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内心旅程。有了不寻常的体验,笔尖所落之处必是“心”动之言。一篇题为《今日我当“差”》的作文中,小作者就记录了自己当一日班长的“苦恼”体验:有的同学不把我当回事儿,有的同学只是在傻笑地望着我,有的干脆做作业,还有更过分的,居然当场跳舞捉弄我等。文末,小作者直面正视自己的内心,自我审视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后我还会如他们一般放纵自己的野心吗?”这就是小作者当一天“班长”之后的换位体验:闪耀的“官芒背后”,心酸辛苦只有自己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就有不一样的生活作文效应!
(二)感觉体验,“情”满全文
人的差异的存在,决定人的体验永远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由于体验常常伴随着一种内在的感觉。这种内在的感觉需要通过内部注意去感受和把握它。[2]生活处处不定数!学生的境遇每日都在呈现多样化,在多变的不定数中,他们的内心承受力也会出现迥异的层面。倘若长时间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潜在感觉,就会逐渐丰厚其内在的情感体验,那随心记录下来的生活文字片段定是情真意切的。有一个女生写了这么一段日记:
星期天,我恳求妈妈带我去步行街逛逛,妈妈答应了。我高兴得情不自禁地搂住妈妈的脖子亲了一下。我在心里也悄悄地打好算盘:让妈妈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要不买件漂亮的衣服也行。没料到,妈妈到了步行街之后,尽顾自己买衣服逛化妆品,似乎把我忘了。我小声地请求妈妈:要不我们也去看看儿童服装?谁知妈妈竟然大吼一声:小孩子懂什么服装?一边呆着玩去!面对妈妈的大发雷庭,我只好继续当妈妈的跟屁虫。不过我还是不甘心,想:妈妈不给我买衣服,总会给我买好吃的或好玩的吧。忽然我心上一计:装肚子疼!要上卫生间。妈妈还真带我去了肯德鸡,可她依然无动于衷,就是不进门,似乎看穿了我的鬼把戏,故意呆在门口等我。其实我根本就没进卫生间,只是在等待机会买好吃的而已,谁料妈妈神机妙算,识破我的心思。我不知道妈妈今天为什么不能满足我的心愿,但我真的很失望:以后再也不跟妈妈出来逛了,一点都不好玩,害得我的心情这么糟糕。
朴实的情感溢满全文,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情节,本是满怀希望而去,怎奈失望而归,这样的一种情感落差完全来自内心的体验,也是学生独特的情感经历,因此读起来感觉“意绵绵”而“情”满满。
(三)审美体验,“美”溢全文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环境对儿童的审美影响时说:“儿童跨进学校门槛后,他在这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美的。绿树掩映中的学校的整个面貌是美的,挂着一串串琥珀色的葡萄的浓枝绿叶是美的,从一栋教学楼到另一栋教学楼之间的小道两旁蔓生的玫瑰是美的。学校果园中各种树的树冠一年四季都是美的。四周爬满野生葡萄藤的学校大门的门廊也是美的。”[3]诚然,美的环境必然对学生产生美育效果,使他们不断增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人的想象、情感的对象化移入的过程。《颐和园》一文美景迷人,学习完移步换景的写法后,大胆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周边的生活美景,提炼提炼内在的审美体验。自己的校园是最佳的选择,校门口的小公园、绿油油的草坪、红艳艳的三角梅、造型独特的小竹林、书香凝重的小亭子、蜿蜒盘旋的鹅卵石小道……如此优美的体验,不由地让孩子浮想联翩。有位女同学在《如画校园》中这样写道:
“绕过校门口左侧的群芳亭,轻轻踏着摆放有序的鹅卵石小路,穿梭在这一片绿意盎然的小竹林中,微风泛起绿波,我成了叶片上那绿色的小精灵,在尽情地吟着风中的赞歌。”
这种由观察进入想象的过程,也是审美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竹林合二为一,物我两忘、物我融洽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无我之境”的审美艺术魅力。作为读者,欣赏全文洋溢“美”景的生活作文,更是一种享受。
除此,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观赏自然风景画、聆听音乐作品等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感染力,逐步提升审美体验,内化生活习作“文思”。
三、抒写生活,主动积累,有心作文
主动积累生活经验,用心抒写生活,自觉养成“吾手写吾心”的真实态度,做到用文字去感动他人才是真本领。大家都知道,童话故事对小学生来讲是最兴趣的一种文体,兴趣一旦浓,编也好,讲也好,写也好,演也好,习作思维始终是最活跃的。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初涉习作篇章,能把生活中的见闻转化为最拿手的童话故事写出来,自编成“小小童话故事书”。(当然学困生不要求文章有多精品。)一段时间下来,图书角里多出的那几本“小小童话书”,尽管封面粗糙图案平平,但给小作者带来的快乐是千言万语也抵不上的。
在班级的作品展台上、微博中,动手编辑自己的生活习作“资料库”,把各自满意的文段放进去,把别人的评价放进去,把自己的独特想法也放进去,并定期来个“生活习作沙龙活动”。学生的主动积累有了成就的见证之余,又成为未来习作的表现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五彩斑斓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学时从生活入手,揪准切口,循序渐进,学生的习作能力必然因生活彰显精彩。
[1]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叶琼.中学作文教学如何开启学生内心体验世界[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刘雨,张艳梅.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