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16
(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福建南靖363600)
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卢玉霞
(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福建南靖363600)
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深入地分析如何利用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想象力,从而体悟文本的情感和内涵;教师也可以运用想象激发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某些空白处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拓宽学生阅读思维空间,满足个性表达的需要。
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阅读教学
“想象就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在小学阶段中,人的想象力最活跃,他们的思维正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发展。人在多数的情况下,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想象就是有意的想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深化理解文本,激发情感,有效地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一、想象释疑,探究研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容时,可以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需求,对文本进行探究、研读,再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力,从而体悟文本的情感和内涵。
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教师出示课题后运用教学钝感反问学生:“老师觉得这个题目有问题,鱼离不开水,我觉得应该是‘鱼画到了纸上’才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呀,为什么作者会说鱼游到了纸上呢?”当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文本进行研读时发现这是一个看鱼的小姑娘说的:“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学生质疑的火花被点燃,通过探究,学生了解到原来是她看到青年画鱼画得非常逼真而发出的赞叹。那么,课文又是从哪些地方写他画得逼真呢?教师紧紧抓住“金鱼的动态”这个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看着青年的画,你仿佛看到了金鱼的哪些动态?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鱼鼓起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吐出了一串串大小不一的泡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金鱼瞪大眼睛,嘴巴一张一合四处觅食。”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金鱼妈妈和小金鱼在快乐的嬉戏,金鱼妈妈啄了一下小金鱼的尾巴,小金鱼撒娇似的扭头就跑……”教师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唤起丰富的想象,深刻体会到那位青年画技的高超。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年能把鱼画得那么鲜活、逼真?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每个星期天”“一整天”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在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夏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风习习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是怎么做的?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说:“是啊,就是因为青年不管寒冬腊月还是严寒酷暑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所以才会把鱼画得那么逼真,让人感觉‘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在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境里探究,并展开个性化的想象,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解决了课前的疑问,阅读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想象激情,涵咏品读
阅读教学活动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心灵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语句内涵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想象激发情感,然后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对文本内涵形成独特的感受。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教师先展示了桂林山水美丽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尽情地欣赏,沉浸在美丽的桂林山水之间,初步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小组读、教师范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体验、品味“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及末段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语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现在,我们乘着游览船缓缓地行驶在漓江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身临其境”滔滔不绝:有的说看到了绿色的屏障,有的说看到了雨后的春笋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还有的说看到了镜子似的水面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让人心旷神怡……学生的阅读情感充分被激发,此时对文本语句的品读做到了“眼中有物,心中有情”。紧接着,教师问学生:这么美的山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已经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谁来试试,能不能美美地背下来?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所以学生诵读课文中那些以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写的优美语言,抑扬顿挫,把握到位。学生不仅体验和感受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还掌握了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对描绘景物起到强调和渲染的作用,此时,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吟诵,形成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三、想象补白,读写结合
语文的教材很多都是文质兼美、语言精练的好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某些空白处也就是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3]这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思维空间,满足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先播放昔日圆明园辉煌的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昔日圆明园内美丽的景物,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漫步园内,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景物,还会看到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抓住文本中的“天南海北”“中外风景名胜”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说: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100多年前的皇家园林,一起漫步圆明园,看——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通过导读,圆明园里的宏伟建筑如放电影似的在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学生自然能声情并茂地接着朗读起来。接下来教师设计一个采访的环节:你漫步园内被哪一处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了,身不由己的停住了脚步,你仿佛来到了哪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忆着昔日圆明园里的景物,仿佛置身其中,想象着自己漫步园中,所见所闻精彩纷呈:“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山乡村野,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我仿佛来到了热闹非凡的买卖街,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闻到了美食散发出的阵阵香味……”“我仿佛来到了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看到了小船经过湖面荡起了涟漪,听到了阵阵悠扬的笛声,闻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的清香……”此时,学生对昔日的圆明园的景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再读文本时都是自豪与骄傲。经过学生的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真正地把读和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和写双赢的目标,使得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进一步凸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运用想象“三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要紧扣文本,进行合理的想象,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且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让学生想象,教师要根据教材合理安排。总之,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想象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注意阶段性,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静梅.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J].赤子,2013(8).
[3]游素芝.浅谈阅读教学中补白的作用[J].教师,2012(36).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