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性课堂导入教学探析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课堂

(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福建大田366100)

艺术性课堂导入教学探析

杨连根

(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福建大田366100)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如何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引入新课的学习,课堂导入无疑是关键。艺术性导入,灵活设计,巧妙运用,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充满智慧,赋有灵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确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为学生新知学习铺垫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联接新课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赋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能更有智慧地紧扣教学目标,具有设计灵活,手段巧妙,先声夺人的特点。下面谈谈几种常用导入方法的艺术处理。

一、创设情境,视听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氛围浓烈,有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有直观形象感受,易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导入效果较好。视听导入有图片、歌曲、视频导入法。

图片导入是多媒体教学常见的方法。视觉性教具可定向激趣,渲染氛围,直观表达教学内容,比枯燥的讲解更有说服力,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兴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出示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以及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稀世珍宝等图片。这些华丽唯美的图片,加上教师的介绍,学生无不羡慕与惊叹,为祖国的繁荣、为圆明园这座东方文化艺术宝库而自豪。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张圆明园废墟图片,残垣断壁,一片荒凉,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让学生震撼。“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圆明园毁灭的呢?”教师适时的导语,学生学习注意力转向了课文。

歌曲导入三以音乐为媒介,通过美妙的旋律、凝练的歌词,有效地营造课堂气氛,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如果在课的起始时,教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配置扣人心弦的音乐,渲染听觉气氛,能营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可播放歌曲《小燕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优美动人的旋律中,配合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歌词,唤起情感体验,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和春天的勃勃生机,让学生产生走入春天、深入了解燕子的想法,为后续教学作好情感及环境气氛铺垫。

视频相对于图片和歌曲,更具有信息量丰富、直观、具体的特点,包含了声音和动态画面。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视频资源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视频导入,创设的情境更易感染人。在教学《狮子和鹿》时,视频中轻快的音乐声响起,一只小鹿快活地奔向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鹿身上像锦缎一样光滑的细毛,精美别致的犄角倒映水中,是那样美丽动人。教师适时提问:小鹿美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畅所欲言后导入:小鹿也认为它的角最美,可是经历了一件事情后却使它改变了看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狮子和鹿》的故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鹿就在身边,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再通过提问抛砖引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学习。

二、启迪思维,探究导入

在课堂导入时,为快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通常可采用析题眼、设悬念、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所抛出的探究问题是前后连接过渡的关键,一般也是此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设计启发思维的故事、谜语等不能和课文脱节。

析题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解析课题,抓住课题“题眼”,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用“题眼”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如教学《月亮的心愿》一文时,可以在出示课题后,抓住“心愿”一词进行引导。比如:你们的心愿是什么?那文中的月亮又有什么心愿呢?从而自然地引入课文。又如在教《触摸春天》时,可让学生先读课题,然后紧扣“触摸”一词,解释“触摸”的意思,引导猜想为什么要触摸春天?而不是看春天?在解析完课题后,让学生围绕主线,从书中寻求答案。

质疑引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有思才有究。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时,先向学生介绍数千年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的黄河凶猛暴烈,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再启发学生思考: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这样,学生求知欲被诱发,思维开始活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黄河怎样变化,探究热情高涨,往下讲述的效果自然就好。

故事进入。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而故事就是儿童学习兴趣的兴奋剂。在新课教学中如果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则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同时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去读书,去探究。如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位考官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考生甲画了群山绵延,林木之中露出一座古寺。考官看了说:这是“深山藏古寺”吗?根本没有“藏”起来啊!考生乙画了群山逶迤,山峰之中露出古寺一角。考官看了说:“古寺藏是藏了,但没藏好!”考生丙也画了山,却不见古寺,只画了蜿蜒的山道和在山下挑水的老和尚。考官看了,连连称赞:“妙哉!妙哉!老和尚挑水,寺庙当然就在不远处了。藏得好!藏得好!”……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考生丙之所以能得到考官的赞扬是因为他所想到的正是别人没想到的,然后再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轻松自然,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谜语巧入。谜语就像是一块磁石,趣味性强,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直奔主题。用谜语来导入新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先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揭示谜底“小手”之后,启发谈话:你们的小手能做什么?文中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又帮家人做了哪些事情呢?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文上。又如在讲授《我是什么》时,可让学生猜一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谜语,如:“像是烟来没有火,说是雨来又不落。有时能遮半边天,有时如棉一朵朵”“它想要捉人,谁也逃不掉,人们想捉它,捉也捉不着”。然后教师再启发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也藏着一个谜,你们想知道谜底是什么吗?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这样一来,学生为找到答案,兴趣盎然十足,新课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玩结合,活动导入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要让学生从课间活动兴奋状态跳跃到课堂学习,跨度大,用活动导入联接,能不留痕迹顺延学生兴奋情感,同时为新课知识点做好铺垫和衔接,无疑是个不错的方法。

实验导入。引导学生动手尝试,证实自己的假设,这样的导入效果非凡。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上课伊始,拿了几瓶饮料请学生喝,但要求只能站着喝,不能用手。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用嘴咬着瓶口喝,有的说用吸管……学生大胆想象与实践,教师适时抛出问题:乌鸦也没有手,它能喝到水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中。

游戏导入。我国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能够使儿童产生愉悦,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儿童形成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行为提供扎实的心理基础。游戏导入就是依据学生这一特点,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特定的游戏中“玩与学”相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猫》时,先让学生做“你来演我来猜”的游戏,让几位学生分别表演自己熟悉的动物动作、表情或声音等,让其余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争先恐后来演来猜。由此再引出课题,学习了解猫的生活习性,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艺术,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气氛的调和剂,没有艺术性的导入是苍白无力、呆板空洞、枯燥乏味的,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上述所列几点导入方式也常综合使用,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绝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导入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进行艺术性处理。让导入充满智慧,让课堂赋有灵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确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