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标点符号教学“厚实”起来
2016-04-16
(龙岩市实验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让标点符号教学“厚实”起来
陈莹玉
(龙岩市实验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激活文本挖掘其背后丰富的情感因子,通过比较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和特殊用法,揣摩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碰撞,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知主旨,升华主旨。
标点符号;教学;解码;情感延伸
“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意思是不单一个汉字能“悟其神”,就是那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蕴含着奇妙无穷意义。在文本中,标点符号虽不起眼却是不可小觑,其作用有时不亚于单个汉字。学生用好标点符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清清楚楚、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叶圣陶先生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对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用法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切勿轻易带过而不加以重视,应让其延伸出文字的未尽之意,让文本“厚实”起来,让标点符号成为理解文本、领会课文情感内涵的解码器。下面,笔者结合课堂实际,谈谈笔者对标点符号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激活,让文本盘活
碰到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教师要特别留意去“激活”它,从而盘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背后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挖掘其背后丰富的情感因子,并适时从中破译情感密码。
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十一册)一课后,有学生提出:课文中把海鸥比作老人的儿女,那为什么“儿女”又要加上引号呢?这个问题是盘活全文的关键,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激活”文本的。
师:这里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表示特殊的称谓。
师:老人与海鸥之间特殊在哪儿?
生: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就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来喂海鸥,而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行为多特殊啊!
生:老人给每只海鸥起有趣的美名,每只都能准确认出它,说出它的特点,真正把海鸥当作自己的亲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生:老人去世后,海鸥会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好像儿女为老人哀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生: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在为老人守灵,只有老人的子女才能这样做,没想到鸟儿也有人性,多特殊的亲情关系。
师:正是老人爱海鸥,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子女,海鸥也把老人视为亲人,正是这种特殊关系,才称得上父亲和儿女的关系。这“儿女”是海鸥,所以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在这里,一个简单的一个特殊引号,如果能有效地引领学生领会,就能激活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热情,捕捉文本背后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反复揣摩,从而把文本盘活,激发情感,深入领会和感悟标点符号的妙用。
二、揣摩,让感情涌流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会侧重于文字的解读,标点符号的情感因素往往会被忽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富有情感的标点符号多去揣摩,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可以读出真情实感来。现举例说明。
《慈母情深》(人教版第九册)一文中,“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子之间对话,用了五个省略号。笔者是这样引导。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作者说话断断续续。
师:给母亲要钱买书是正当的事,为什么作者却吞吞吐吐地说呢?
生:作者看到母亲在噪声震耳欲聋、灯泡烤炙下工作,攒钱不容易,不好开口要钱。
生:作者看到母亲瘦弱的身体,疲惫的眼神,他欲言而止。又控制不住想看《青年近卫军》这本书,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说话才吞吞吐吐。
生:作者被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艰辛所感动,他想放弃向母亲要钱买书,被母亲大声问他来干什么,他只得断断续续地说出自己来的想法。所以文中用了省略号。
师:怎样读好这组对话呢?
生:母亲的问话要读得急促,体现她的工作任务紧,没空多说。
生:作者的回答要读出想说又怕说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啊!请同桌互相扮演角色试读读。
这样,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具体用法,还可以结合课文的背景,琢磨作者的心理,推敲如何朗读,让学生获得内在经历的体验,可以很自然地读出省略号的情感韵味。
三、比较,让意味漫溢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在课文中,有些地方是作者有意不按照常规使用标点符号,让其表达效果更具特殊性。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在对比中品味,从而揭开盖在文本内部的朦胧面纱。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第九册)一课时,学生发现文中一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并列词语之间停顿用句号,认为用错了,要改为顿号或逗号。笔者抓住这生成资源,让学生读文并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作者要用句号。几分钟后,大家各抒己见。
“我发现这三个词语写的间隔时间并不长,只有十五分钟,用上句号,表示时间过得很慢。”
“我联系上下文,看出作者的心情迫不及待。整个下午,他急于等父亲回来,看看他精彩的作品,而得到像母亲一样的表扬。他等到七点,父亲还没回来,每隔十五分钟他都会看时间一下,可见他心急如焚,这三个词语之间用上句号,表示他心里很着急。”
“为了表现作者焦急的心情,作者特地把表示时间三个词语之间用上句号,用得贴切,强调时间漫长。也为下文父亲评价这诗糟糕透了,形成对比。”
这时笔者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里表示时间的并列词语为什么用逗号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父亲为了救出废墟中的儿子,他挖啊挖,半天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天半过去了,时间过得太快了,这里才用逗号。”
“这时父亲不知疲倦地搬,坚持执着地挖,他怕耽误救人最佳时间,他要争取时间,哪怕一分一秒。正是父亲这种心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间隔用上逗号,表示时间如流水。”
一个是句号,一个是逗号,从而引发思考,去分析标点符号中的“同”与“不同”,去揣摩课文描写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的特别用意,让学生收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
四、想象,让主旨彰显
儿童心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感情、表达的延伸是一种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标点符号在使用时除了表达语音、语义上的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表达情感的作用。通过想象,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碰撞,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知主旨,升华主旨。
《草船借箭》(人教版第十册)中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笔者引导学生去感悟这小小的感叹号,包含着周瑜多少的想法和感慨。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中最后一句话。
师生齐读。
师:想象一下这句话的感叹号包含了周瑜哪些内心想法?此时,你就是周瑜。
生:我自以为足智多谋,没想到诸葛亮比我高一筹,他识天时,懂用人,机智聪明,处事巧妙,佩服佩服。
生:我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却比不上诸葛亮这小小的军师,唉!既生瑜何生亮也!
生:我本想加害诸葛亮,却让诸葛亮巧计化解,什么时候才能除掉他,解我心头之恨啊!
生:这次让诸葛亮逃过一劫,下次绝不能让他逃出我的掌心。
这里的一个感叹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去想象所描绘人物的内心,去揣摩文中人物的情感,学生在想象中能“切己体察”,真切体会到诸葛亮的智慧和神机妙算,体会周瑜这个人物气量小这人物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教师应注重小学标点符号的教学,抓住标点符号这个小的视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在课堂上攻破疑惑点,激扬亮点,更正错误点。
[1]曹胜利.浅谈小学标点符号教学[J].学术研究,2012(12).
[2]兰宾汉.符号运用艺术北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潘继成.标点修辞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