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教育管理实践探索
——以沙县为例
2016-04-16
(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福建沙县365500)
“留守孩”教育管理实践探索
——以沙县为例
周丽婷
(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福建沙县365500)
沙县“留守孩”教育存在家庭缺位的补偿机制不科学,教育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不理性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强化责任意识,健全档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增强师资队伍的软实力,着力打造“家文化”;重视家庭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重视社会环境作用,净化“留守孩”的成长空间,善于因势利导,鼓励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对留守孩的管理,形成合力。
沙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合力
近年来,随着沙县小吃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家长外出经营小吃业达6万多人,但随之产生另一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孩”群体。这支庞大的“留守孩”队伍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孩”教育管理的问题分析
1.家庭缺位的补偿机制不科学,对“留守孩”的教育管理有阻力
一方面是许多“留守孩”对父母的离开有突然断裂的情感体验,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情感认同问题,一些“留守孩”还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冲动易怒等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外出家长往往以金钱和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父母缺位,误导了“留守孩”的不正确价值观养成;更有个别家长认为经营“沙县小吃”钱来得快,将来孩子长大外出经营小吃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于是学习、品行的好坏都没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听之任之。
2.教育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对“留守孩”的教育管理有障碍
首先是学校德育工作以防范出问题为主,正面疏导措施不足,简单用校规处理的做法,对厌学或违纪“留守孩”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其次是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使本来就情感缺位的“留守孩”承受不了枯燥的考学压力,厌学、辍学现象不可避免。许多教师把“留守孩”与“麻烦生”划等号,“留守孩”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孩。
3.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不理性,对“留守孩”的教育管理有冲击
许多小学没毕业的从业人员同样在“沙县小吃”品牌效应中获得丰厚的收入,没有文化也能致富的“沙县小吃”现象,对部分家长和“留守孩”品学观的形成有负作用。父母对“留守孩”的关爱主要通过满足其物质需求来体现,因此手机、电脑等现代生活工具“留守孩”应有尽有,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利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乘隙而入,使部分“留守孩”的审美观错位。
二、“留守孩”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1.学校切实担负起责任
(1)强化责任,营造氛围
建立以校长为大家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为爱心家长,形成有“留守孩”就有“爱心妈妈”的“留守孩”管理责任机制。积极建立社会各爱心团体介入开展“留守孩”帮教机制,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春雷女童”计划强化“留守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分解细化,健全档案
学校把教师对“留守孩”帮教情况量化为考评指标,每位教师必须与3个以上“留守孩”建立帮教关系,并要求对帮教对象做到“三知道”,即知道“留守孩”的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孩”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孩”父母的去向和联系办法。学校还为每个“留守孩”建立了个人档案。
(3)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学校改变“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管理思维,在制定教学考评指标时,把教师在村级小学执教的年限做为教师职称和评先评优的硬指标,把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情况例入考评指数;统一认识,要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等德育内容在学生思想中扎根。对教师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功利化现象和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要揭问题,找原因,订举措,要尽可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得到素质教育。如中秋节,为让留守儿童在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举办了“情暖中秋,爱满校园”关爱留守儿童中秋系列活动。在爱心妈妈和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学校食堂包扁肉、包水饺,感受浓浓的传统节日气氛,并品尝和分享劳动成果。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校和教师们的关爱,也为孩子们和教师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师生情谊,为构建温馨和谐校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4)加强师资队伍的软实力建设
针对“留守孩”这一特殊群体,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为学生的服务意识,将孩子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爱和教育。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核心变量是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学效能感、教育信念等软能力指标。有计划地依托三明师院、三明进修学校和沙县进修学校等教育机构强化师资轮训、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引进保育员制度,把教师工作分为生活老师和教学老师两个系列,使“教”与“养”相辅相乘,以适应“留守孩”群体教育管理的需要;把在乡村服务年限作为招聘的必备条件,公开招聘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给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5)建设好三房六室,着力打造“家文化”
针对沙县“留守孩”数量多、年龄小、寄宿时间长等特点,学校加强寄宿生的教育管理力度,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的环境。学校建设好“三房五室”,即开水房、洗澡房、洗衣房、心理咨询室,宣泄室、亲情室、活动室、卫生室、阅览室,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使之成为友情亲情师生情连接的纽带。委派热心且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负责接待等。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改善寄宿条件,着力打造“家文化”,在爱心妈妈的帮助下把宿舍装扮得温馨舒适,还在潜移默化的大家庭氛围中开展“独立生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重视家庭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一是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倡导科学教育子女的理念。二是办好家长学校,特别要重视对隔代家长和亲友等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培训,把家教知识、学生的身心健康常识做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提高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水平;充分把握“留守孩”家长回家探视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科学育儿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三是鼓励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家庭承担“留守孩”临时监护人的角色。这种家庭由于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对未成年子女的养成教育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留守孩”的成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对托管机构要进行资格认证,对有条件和能力的托管实体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引导他们用爱心弥补“留守孩”家庭亲情的心理需求。
3.重视社会环境作用,净化“留守孩”的成长空间
(1)加强相关法律宣传。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形成共识,懂得爱护未成年人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爱护自己的未来,使“留守孩”不留守,让他们感觉到处处有温暖,到处是家园。
(2)加大投入建好一批教育基地,解决好“留守孩”课余时间无处活动的困境。笔者所在学校在“传薪阁”中开展的“我是小小解说员”活动,富有特色,这个活动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熏陶。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教育基地“传薪阁”“文昌宫”“烈士林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上作文章,让“动手”“动口”“动脑”成为基地的主要特色。
(3)要有大教育格局的理念,把沙县范围内具有实践活动意义的场所纳入统畴范围。如南宋丞相李纲在沙县陶金山留下的“矢志不移、精忠抱国”精神、南霞乡松柏岩和富口镇大佑山的自然情趣、凤岗街道水美村古堡展现的沙县先民杰作、虬江街道大水湾村陈氏古宅的爱乡爱土情怀等都是“留守孩”假日活动的好场所。
(4)加强跟踪调查,对“留守孩”经常光顾的活动场所做到有具体的操作制度和有明确的责任人,对包括“网吧”在内的活动场所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例查处一例,绝不姑息,对监管不利的单位或责任人要严格责任追究制。
同时,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对本镇留守孩的管理,形成合力。如由夏茂派出所派出所干警经常与学生谈心,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第三,发挥各级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的作用,如夏茂松林村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实行委派家长轮流住校,关照本村低年级的“留守孩”。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沙县“留守孩”作为最特别的“花朵”,更需要沙县的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爱。身为沙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1]方国才.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8.
[3]邱泽敏.“美的教育管理”献给“留守儿童”[J].辅导员,2014(4).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