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绩效评价研究
2016-04-16丛炜莉
丛炜莉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素质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绩效评价研究
丛炜莉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素质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总结目前“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教学效果绩效评价的策略。
交流与表达;教学效果;绩效评价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呈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发展趋势[1],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新视点。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基础课“交流与表达”根据学生社会经验薄弱、与人交流沟通能力较差的情况,设置了社会交往、求职面试、团队合作、职场办公、业务工作5个学习情境。其中以“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兼顾培养“自我学习”“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课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成效并不明显,直接影响了课程效益的优化。
一、 “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
1. 以“教”评教
“交流与表达”为考查课,督导或同行专家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主要侧重于考察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表现,如备课是否充分、授课内容是否合理、课堂时间分配是否恰当、教师语言表达是否到位、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上课表现是否积极等,很少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体现等;即使有时会采用与学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很多对于学生掌握情况的描述也是采用了并不清晰的表述,如“了解”“理解”“领会”等字眼,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以“分”评教
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交流与表达”课程形成了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时仍然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该课程目前的学生成绩计算方式为:课程学习成绩=口语表达40%+书面表达40%+综合考核20%。
这样的评价方式便于操作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很难关注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比如说,有的学生本来就善于表达,成绩突出,而有的学生不善言辞,成绩较差,但有可能不善言辞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很大,但这一点因为评价标准的局限而被忽视了。同时,这种方式对于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也没有太多的评价,然而这些却恰恰是不能被忽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上课注意力、完成作业效率、团队合作情况等。
3. 评价维度单一
课堂教学是双向的,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尽管有缺陷但也是相当重视的,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却往往浮于表面。首先是学生的认识不够,匿名评教使学生的打分和评价变得很随意。学生会因对教师的喜好而给出差别很大的分数,甚至出现过这样的评教留言:某某老师很漂亮,我很喜欢。其次是学校设计的评教系统针对性不强,对所有课程的评教都是同样的问题,无法体现出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4. 忽视反馈与整改
教学评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反馈与整改。就“交流与表达”课程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往往是重视评价、忽视反馈,教师大多只能获得一个评价的等级或分数,对于分数的构成和明细并不清楚,这样的反馈对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实际的帮助,更谈不上整改。在学生方面,该课程仅开设一学期,如果学生最后仅仅是获得一个分数,也不知道分数的构成和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课程结束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对他今后的帮助收效甚微。
二、“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改进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对“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采取绩效评价是有必要的。所谓教学效果的绩效评价,是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的教学表现和教学质量,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即对教师教学中已取得的效果和潜在的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的活动[2]。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效果的评价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评价目标
教学效果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管理的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得出定性的结果,而在于对教学活动作出诊断和调控,进而优化教学。所以其目标应该确定为使教师与学生两方均能受益,这样的评价才有意义和价值。一方面通过综合的教学评价手段使教师了解自己的不足,帮助和促进教师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学习评价,使学生得到综合进步。所以,根据“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应该分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状况和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的教学评价目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评价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习的情感态度、人文素质的提高。
2. 评价标准
(1) 系统性。“交流与表达”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虽然可针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而进行,但就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促进教师发展而言,该课程所有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应当是系统的,而不是片面的、分裂的,系统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 形成性。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来评鉴,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侧重于其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看重绝对结果。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为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
(3) 发展性。高职院校的基础课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而调整,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从原来只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针对性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从原来只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向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也即:教学效果绩效=实际结果+过程(取得潜在优秀业绩的行为与素质);教学效果绩效=做了什么(实际效果)+能做什么(预期达到的效果)。
3. 评价方法
(1) 多维度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交流与表达”课程又因提倡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相当高,学生个体表现的差异使得每一次课、每一个班级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变化,无法制订严苛的标准来进行统一的评价,所以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互作参考、互为补充显得尤为必要。多维度评教主要由领导测评、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专家评价和学生评教组成。
(2) 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所谓量化考核,即用数量对衡量的指标进行表述说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适用于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客观内容,如教师是否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有多少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考试或作业情况等。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学生的素质、智商、接受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采用量化标准考核并不能保证评价结论的全面性,也无法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所谓定性考核,即对无法运用数量来衡量的指标,通过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和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态度、转变和最终结果的指标。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体现了教学效果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结果和过程。
(3) 以学评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师实施教学的直接承担者,其知识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素质的增强直接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交流与表达”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由主要考察教师的“教”转变为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学”,以学评教,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取得了多方面的明显进步,才能判定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反之,只注重教师的课堂表现并不能用来衡量其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是否接受”“学生接受的程度”“学生接受的质量”等来衡量。“学生是否接受”并不是对于学生的喜好而言,而是考察按照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接受的程度”除了考察学生个体的接受度外,也要考察整个班级学生的普遍接受度;“学生接受的质量”指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将知识内化的程度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程度。
(4) 及时反馈与整改。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或学习能力。所以,教研室有必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和整改机制,定期收集教学评价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做到认真贯彻实施。对学生而言,评价多、反馈少同样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反馈应以过程性反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与学生沟通并提出改进措施,在学期末让学生对反馈意见、改进结果和未来打算作出总结。只有建立两方面都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和整改机制,才能真正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教学。
(5) 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一门课程的教学通常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部分,尤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更加大了课外自学的力度。“交流与表达”课程的课外学习包括了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自我学习、小组共同学习任务的完成和“第二课堂”(国学知识竞赛、汉语技能大赛)的参与三部分。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当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评价均可从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方面进行。但课内评价侧重于量化考核其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课外评价则侧重其与人合作、交流等情感态度的表现情况。
(6) 进行“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即将学生的原始水平与课程结束时的增进幅度进行合理的比较,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以学生绝对成绩的好坏为评价标准的体系,促进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上课之初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别学生的水平,进行“输入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课程结束时,再对学生进行“输出评价”,以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主。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值即为“增值”,“增值”越大,既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教学水平高,也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三、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而言,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是进行教学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发展,最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人才。
[1] 董奇,黄芳,国卉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7-31.
[2] 沈建国.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3(5):19-21.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教学改革项目
丛炜莉(1982—),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E-mail:5933645@qq.com
G642.0
A
2095-3860(2016)06-04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