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6-04-16南茂林
■南茂林
最熟悉的“陌生人”
■南茂林
敦煌、《读者》、牛肉面……没错,身在宣传部门,我时常为家乡甘肃这样背书。但是作为检察日报社驻站记者的一员,需要为大家介绍的显然不应是这些。在全国检察系统,甘肃的涉农检察工作也称得上是这里的一张名片,汪洋副总理、曹建明检察长和省委王三运书记为此都作了重要批示,全国检察机关、扶贫部门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会议也在兰州召开,将甘肃经验进行了推广。
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央主流新闻媒体和各大网站纷纷走进甘肃,将镜头和话筒聚焦在对这项工作的全方位宣传报道中。在这场走基层活动中,我以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一起同行,而今天下笔记叙的,便是我在亲历中再次认识自我感觉“熟悉”的农村,再次认识 “记者”这个我自认为熟悉的职业的经历。
一、让一篇报道有说服力的教条有很多,真实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
地方熟悉发展新,陌生!
“保民生促三农”专项行动的主战场在农村,这里也是承载了我童年记忆的地方。今天看来,对于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而后数年又不在农村的农家娃,不得不承认我所熟悉的仅仅是在农村成长的那一份记忆。若要把这种熟悉倾注笔端来展现今天的乡村,已经显得落伍。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巧合,报纸、电视、网络……和一拨拨大咖们进乡村挖素材的路上,有一个采访点离老家只有十公里,平时难得回去的我到了家门口,竟感觉到几分紧张和激动:这里会给大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这次会不会见到几个熟悉的人,甚至还夹带了一些私心杂念,能不能忙里偷闲回个家?
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镇上和村委会负责接待的人,还有在检察联络室工作的检察官,漂亮的村委会和新农村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深刻。或许是出于平时对采访的恐惧,起先见面的寒暄大家都显得谨慎,情况介绍笼统客套,工作经验高大上,表决心豪言壮语。
村委会摆放着一台大型触摸屏,得知我是本地人,同行的人与我耳语,咨询这是什么高科技?“这就是我们的惠农信息查询平台”,村委会主任立即打开了话匣子,说到平时的工作滔滔不绝,大伙儿乐了。其实,这台机器我也是第一次见,好久不在老家住,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信息查询有了互联网,陌生!当天的采访持续到很晚,大家坐在会议室休息的间隙,又遇到了区检察院检察长,大家抓住机会接连发问,最后竟然连晚饭都推迟了两个多小时。
后续的报道里发现,这些越朴实的语言越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后来再去采访,老主任说看了报道,这才是写我们,这样才真实,蛮有意思!
二、让一篇报道有温度的成功要素有很多,但有一样一定必不可少——采访的深度。
业务熟悉内容新,陌生!
真正在检察日报署名记者,掐指算现在刚好整整一年。虽在媒体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从最初的电视到检察院宣传部门,从报社的通讯员到记者,从时政新闻到社会新闻,换了单位,未改初心。扛起机器,拿着话筒东奔西走,是我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然而,从关注百姓的生活到关注法制生活,感觉原先的那份从容与自在荡然无存。
去年12月中旬,我和李郁军站长陪着检察日报社副总编魏星、记者王地在甘肃采访 “保民生促三农”,这次采访旅程至今记忆犹新。平时降水一直偏少的甘肃,在那几天降下一场大雪,尤其庆阳市的积雪厚度超过了十公分。为了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魏总要求尽量多走几个地方看一看。三天的时间里,踩着厚厚的积雪和薄冰,我们从陇中到陇东,辗转走访了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乡道口村、庆阳市西峰区李岭村、平凉市等地,键盘上敲下的区区两行字,根本无法体现近千公里的坎坷和曲折。一路上,当地安排的采访时间远远不够,预计半个小时的采访往往超时一个小时,冰天雪地里,王地笔和采访本不离手,一直在记录。
2月21日,《这里,法律监督网络实现 “村村通”》见报,一口气读完洋洋洒洒四千余字的文稿读来不觉冗长。巧妙的结构通篇,完整又简练的记叙,让报道有味道、有看头。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如果自己时常无处下笔,那一定是对情况了解得不多,了解得不深,了解得不全面。采访中听到的、见到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平时生活中忽略了的看似平常的细节,只要我们挖得深、记得细、写得实,这种温情就能传递。
三、让一篇报道生动的因素亦有很多,真情是一份神奇的佐料。
面孔熟悉认识新,陌生!
如果要用一幅画来代表黄土高原上勤劳的农民,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画家罗中立的 《父亲》,这样的面孔在我生活的乡村比比皆是,每每走进乡村采访,我都觉得熟悉。
还是在安定区采访 “保民生促三农”行动时,有一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启发。当天的采访在走访了些许农户之后顺利结束,我们的采访对象、驻村检察员魏新月也放松了好多。几次三番的接触,大家逐渐熟悉了,便从工作聊到了生活、聊到了个人问题。魏新月讲了一小插曲,乡镇检察室成立后,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们在乡镇搞了一场预防讲座,会议散场后,有一位村主任一直在院子里徘徊,等到大家都散去了,他一个人找到检察联络员说自己要坦白。后来经过调查,这位村主任的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大家听完都感觉像是应景的段子,魏新月告诉大家是真的。细想,依我对这里朴实的村民的了解,这事倒也符合他们的做事风格,心里的善念和道德的约束有时与法治精神不谋而合,要是不真心交流,这样生动的细节就与我们擦肩而过了。又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一名优秀的媒体人应该懂得静静地用真情聆听,少些套路、多几分耐心,只要用心融入,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特别喜欢一句话,你看到我时,我在新闻纸上;你看不到我时,我在采访的路上……在路上,我感觉自己始终是一名熟悉的 “陌生”人。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驻甘肃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