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广东水东湾废弃基围鱼塘红树林的恢复
2016-04-16李玫
李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20)
试述广东水东湾废弃基围鱼塘红树林的恢复
李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20)
在广东水东湾的废弃基围鱼塘,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红树林恢复。首先,人工拆除废弃基围鱼塘内的围堤和水闸;然后,针对滩面高程偏低的不利因素,通过起垄回填方式抬高滩面;最后,根据水体盐度高的情况,选择了耐盐速生树种,并结合适当密植、插竿固定苗木、幼林管护等技术措施,以人工营造的方式在水东湾完成了废弃基围鱼塘的红树林恢复。
红树林恢复;水东湾;废弃基围鱼塘;滩面高程;耐盐速生树种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1]。作为海岸潮间带特殊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因为人口压力及经济发展的原因,全球红树林呈现持续萎缩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缓和抑制红树林退化丧失的趋势。美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区都进行了红树林的恢复活动[2]。
我国红树林造林恢复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内容包括生态因子与红树林生长的关系、红树林育苗和造林技术、次生林改造技术等[3]。然而,真正把红树林恢复作为生态工程,迄今仅十余年。从2000年开始,中国在南部沿海各地开展了红树林恢复活动,2009年,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15 000hm2恢复至30 000hm2[4]。林鹏[5]撰文就中国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宜林地的选择标准、修复工程的生态模式、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生态入侵等。何奋琳[6]分析了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从水污染控制、红树植物引种驯化、丰富食物链和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生态恢复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兴起,国内外普遍发生大规模毁坏红树林用以发展养殖塘,不仅导致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而且养殖活动对海岸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严重威胁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本文以广东省水东湾红树林恢复工程为例,概括总结了废弃基围鱼塘的红树林恢复技术,希望为红树林湿地乃至其他滨海湿地的恢复起到一定借鉴和启发作用。
1 水东湾红树林恢复工程
1.1工程地自然概况
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地点位于水东湾。地理坐标21°22′—21°59′N,110°54′—111°29′E。水东湾是电白县境内的一个半封闭泻湖(面积2 600hm2),其中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 866hm2。该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1月均温15.9 ℃,7月均温28.5 ℃,年均降雨量1 942mm,夏秋常有台风入侵。水东湾及其周边的土壤以滨海盐土为主。滩涂现存的原生红树林有2.8hm2,树种为白骨壤和桐花树。
红树林恢复工程的施工地点原来是一片废弃的基围鱼塘。“基围”指的是用于养殖鱼虾的滨海水塘,基围的四周由略高起的土堤(“基”)围限成“围”,围内四周及内部有若干人工疏浚的相连的水道(“围河”),水道之间为保留的原有滩地(“围田”)。围田供红树林生长或种植水稻,围河用于养殖。
1.2红树林恢复工程建设目标
依据生态上的重要性和泻湖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的方法,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水东湾最靠近城市的7km岸段滩涂上的红树林规划设计及人工营造。造林面积210hm2。造林第2年,保存率达80%以上,主要造林树种高度达1.5m。
1.3生境诊断
对各点进行水位、水土盐度、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收集有关水文等历史资料。分析环境因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建立的限制程度。分析局部小环境对苗木定居的不利影响。预测生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地居民活动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对当地滩涂的水文、海水盐度、土壤理化性质、潮位、有害生物等进行了测定。经分析,在该地实施红树林恢复工程的不利因素包括:滩涂潮位低、生境含盐量高、底质(土壤)含沙量高以及有害生物(藻类、蟹类)危害。
1.4生境改造工程
首先要拆除或炸除施工地废弃基围鱼塘内的围堤和水闸,将原来呈分隔状的围内水体连通、开放,恢复潮水的自由进出。据生境调查和诊断,水东湾(废弃基围鱼塘)的滩涂绝大部分处于中低潮带,不适合红树林的生长。因此,需采用回填泥土的方法抬高滩涂高程。根据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的关系以及实际测量的数据,要求滩面平均加高70cm。本工程采用起垄的方式加高滩面,同时在适当的位置留出水道。
1.5种植工程
1.5.1造林树种选择根据“适地适树”原则,以及当地滩涂盐度高、海藻较多的实际情况,选择速生、耐盐的红树林造林树种是必要的。选择的树种主要有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海桑(Sonneratia casioraris)。树种配置时,把耐盐能力差的树种安排在有淡水注入的地方。根据各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序列确定种植布局。
1.5.2苗木出圃要求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营养袋苗,高度50~80cm。苗木在运输过程中,适当喷水以保持其活力。
1.5.3红树林种植在近岸滩涂地段,林带基本与海堤平行,宽度为30~50m。适当密植有利于发挥植株群体效应,因此种植时株行距设计为1.5m×1.5m。为防止被风浪冲倒、海藻挂倒以及人为破坏,建议在树苗旁插1 个小竹竿。
1.6幼林管护措施
红树林种植后需要进行1~2a的幼林管护。其具体措施包括:①在林地周边围网,以消除部分波浪防止藻体、垃圾进入林地;②委派专管人员定期查看苗木生长情况,扶正倒伏的幼苗,清除林地上和挂在苗木上的垃圾;③设置临时监测点,及时防治病虫害和有害生物;④成活率低于60%时,进行补植;⑤在种植区域,严禁渔猎等活动。
2 关键性技术
在废弃基围鱼塘的红树林恢复中,关键性技术是如何恢复适宜红树林生长的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植物的种类选择[7]。
2.1生境恢复技术
红树林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只能生长在平均海平面(或稍上)与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或大潮高潮位)之间的潮滩面[1]。
在本项目中,以满足红树植物的生物学要求为前提,采用就地开沟起垄方式,加高滩面。施工时,留出闸门处的水道。废弃鱼塘处,要打开缺口,让潮水自由进退。
2.2生物恢复技术
水东湾水体盐度高,仅适宜耐盐能力强的红树植物生长。拉关木是从墨西哥引入我国的红树林乔木树种,具有速生(年均增高约2m)、耐盐(海水盐度>30‰能正常生长)、树形高大美观等优点。经试验以及生产实践证实,拉关木最适宜在盐度高的沙质滩涂生长。因此,选择该树种作为水东湾废弃鱼塘的主要造林树种。
水东湾滩面低、底质含沙量高、水体盐度大,生境条件非常恶劣。在这里,不宜采用胚轴直接插植,最终选用了更抗逆的营养袋苗。营养袋苗的规格参考广东省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DB44/T284-2005”。而且,要求苗木经过耐盐锻炼后才能出圃。苗圃地应设在海水盐度高的沿海滩涂。
为保证苗木安全越冬,造林时间宜选在3月至8月之间。林带外围应该适当密植,即株行距1.0m×1.0m。为防止招潮蟹咬食苗木,在种植前可用呋喃丹药液喷洒苗木。为防止环境污染,严禁在造林后使用农药。
3 效益分析
通过本项红树林恢复工程建设,恢复水东湾红树林湿地,完善当地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根据设计要求,造林2~3a后红树林即可郁闭,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
3.1生态效益
电白县新增了沿海防护林面积210hm2。红树林郁闭成林后,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中,需要雇请大批临时工,因此可以为当地民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项目建成后,将会提高该地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居民生活与生存环境。红树林的营造,推动了旅游业的开展,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3.3经济效益
随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其生态防护功能增强,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渔业生产的安全。
红树林的种植可提高底栖生物量21.32gm-2。底栖生物中约80%为具商业价值的鱼虾。每年即可增加水产品1.7t,按6 000元t-1计算,年增收入1.02万元。红树林的营造,还将为当地增添一个独具特色的景点,给旅游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4 结语
为了恢复红树林优化美化环境,在广东省电白县水东湾开展了红树林恢复工程。在本工程中,针对滩面高程偏低的情况,采用抬高滩面高程和适当密植等技术措施,为红树人工林的成功营造奠定了基础。对于水体盐度高的问题,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筛选耐盐、速生的红树植物作为造林树种。其他技术措施还有适当密植、插竿固苗、幼林管护等。红树林植物种植后的第3年即郁闭成林,构成了水东湾优美的水上森林。
工程最终验收后,需要进行较长期(3~5a)的跟踪监测,以评估红树林恢复的效果。目前,在中国,红树林的恢复仅仅是对植被的恢复,尚未上升到生态系统恢复的层面上,今后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1]TomlinsonPB.TheBotanyofMangrove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2] 彭逸生,周炎武,陈桂珠.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2):786-797
[3] 廖宝文,何国宝,曾文珺,等.红树林防灾减灾实例及其营造恢复技术研究现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7,43(5):199-202
[4] 廖宝文,李玫,fotoe.红树林中国海岸的绿丝带[J].森林与人类,2010(2):85
[5] 林鹏.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03,5(6):33-38
[6] 何奋琳.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4):81-83
[7]DukeNC,BallMCandEllisonJC,Factorsinfluencingbiodiversityanddistributionalgradientsinmangroves[J].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1998(7):27-47
1005-5215(2016)05-0069-03
2016-03-30
李玫(1971-),女,重庆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研究,Email:mangrovelimei@163.com
S718.5
A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