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述故事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

2016-04-16蔡淳之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夜叉麦子蒲公英

蔡淳之

语文教材中总会有“复述课文”或“讲一讲这个故事”的练习要求。

“复述”,是以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达到巩固记忆的过程。然而在语文学科中,复述(讲故事)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记住一些语言材料,更重要的是凭借复述故事学会概括,用精练的语言来讲故事;学会关注语言,把情感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苏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三篇课文后面,均有复述课文(讲故事)的要求。

课题 课后习题的要求《蒲公英》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袋麦子》 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哪吒闹海》 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

要求相似,但三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有层次的、有递进感的。

《蒲公英》训练的内容是“复述”。侧重于把故事重新进行完整表达,更多考虑对原文的把握。当然,复述也不同于背诵,复述者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三袋麦子》训练的内容是“讲故事”。因为本篇课文比较长,所以需要用简短的语言来简略地表达。《哪吒闹海》训练的重点是“生动地讲故事”。这就要求不仅要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还要求把故事讲得生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了。

复述课文(讲故事)看上去容易——只要把课文背熟了,不就能“复述”了吗?但采用这样的手段来复述,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我们在教学生复述课文(讲故事)时,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一、准备一张“人物关系图”

1.读《蒲公英》,教师演示画。

《蒲公英》一课的内容很简单,道理很好懂。虽说三年级的课文不长(约330字),除非让学生把课文背下来,否则复述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想,能否先画一画《蒲公英》的“人物关系图”,然后再看着图来复述故事?

因为是“人物关系图”,所以我们首先把所有的“人物”都找了出来(太阳公公、三颗小蒲公英的种子)。接下来,我们把人物分成两类,分别写在黑板上。(太阳公公在上面,三颗小种子在下面。)

那么,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小种子们不要到沙漠和湖泊去,要到泥土中生活。于是我们在太阳公公下面画上一些光芒,并写上“嘱咐”二字,以表示他们的关系。那么,三种不同的小种子分别有什么结果,我们再次用线条画出它们的变化。于是,一张人物关系图就出来了。

然后,我们引导学生看着“人物关系图”来复述故事,果然,学生们复述起课文来就有了依靠,原来比较长的故事,一下子就变“短”了。

2.读《三袋麦子》,师生一起画。

《三袋麦子》的故事结构与《蒲公英》有些相似: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三个小动物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处理;第二年,土地爷爷再次拜访它们,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故事分成“一年前和一年后”两部分,略比《蒲公英》复杂了一些。

于是我们让学生们模仿《蒲公英》一课的人物关系图,来画一画《三袋麦子》“一年前”的人物关系图。因为有样子可学,学生们很快完成了作业。那么,一年后的故事应该怎么画?是另画一张,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一些内容呢?大多数学生觉得还是添一些内容比较好。于是,师生们合作完成了《三袋麦子》的人物关系图。

这些人物关系图,其实就是语文老师的板书。以往,老师们需要精心设计板书,但有几个学生知道板书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画?如今,我们一起来画图写板书,于是黑板,不再是教师展示的区域,而成了师生们共同学习成长的舞台了。

3.读《哪吒闹海》,学生动手画。

《哪吒闹海》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经历了“扶——半扶”的过程,我们在画人物关系图时,采用“放”的形式。

首先,我们让学生读着课文,画一张人物关系图。考虑到学生初次动手画人物关系图,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我们给了学生许多建议:其一,本课的人物比较多,我们建议把人物分成两类——哪吒、老百姓和东海龙王。哪吒是正义的化身,东海龙王是保护老龙王及他的爪牙(夜叉和三太子)的反面人物。其二,用线条把人物所做的事勾连起来。其三,本课的叙事比前两课复杂,所以我们建议学生在线条上附加一些词语,表示他们所做的事。以下是学生们在黑板上画的人物关系图。

学生画得比较粗糙。在课堂中,师生围绕人物关系图进行再加工,重点是把人物的行为动词都加到箭头上,以表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讲故事。

二、抓一些“重点词句段”

有了人物关系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方便了。但复述课文(讲故事)的目的却不是把文章读“短”——干巴巴地讲故事,没有人爱听。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讲故事,才能让人爱听呢?结论是要把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讲清楚,情感表达出来,最好是声情并茂,这样的故事才能吸引人。

1.关注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们引导学生来关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如“小猪得到麦子后,开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在读书过程中,学生们能关注到一些词语,比如“太棒了”“最爱吃”“迫不及待”等。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两个感叹号:这里用两个感叹号,是告诉读者小猪的心情很激动,因此语气也特别重。我们还关注了动词“喊”。形容“说”的词语有很多,在这里用的是“喊”字,足以再次印证小猪激动的心情。通过讨论一个个细微的语言表达,学生们就能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话表演好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关注小牛、小猴的语言动作,练习着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在学习《哪吒闹海》一课中,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如“哪吒决心要治一治”“举起斧头便砍”“小哪吒可机灵了”“气冲冲地对哪吒说”等表现人物语言、行为的词句。只有我们把这些词句读好了,故事才能讲得更加生动。

2.延伸想象,创造性地讲故事。

在课堂中,有个学生讲到“夜叉从水底钻出来”时,无意间加了个词:“夜叉从水底一骨碌地钻了出来。”我们迅速利用了这一资源:“‘一骨碌’是因为夜叉长期生活在水里,很熟悉水性,所以动作很快。大家觉得在这句话中,还可以创造性地加上哪些词语吗?”很快,“黑不溜秋的”“凶神恶煞的”(描写夜叉的样子)、“拿着斧头”(夜叉手里的兵器)、“气势汹汹地”(描写夜叉的态度)等词句都出来了。

于是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漫游”,看看哪些地方你还可以加进一些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让我们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的同学觉得“连水晶宫也摇晃起来”,这句话写得不够具体,应该是“连水晶宫也摇晃起来,摇得宫里的虾兵蟹将们东倒西歪,摇得龙王都从龙椅上掉了下来。”有的同学觉得龙王的“嗷嗷直叫”不够夸张,还需要加上“龙王气得嗷嗷直叫,眼珠子直往上翻,嘴里直吐白沫。”

当然,要把故事讲得生动,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加上肢体语言,如“别看这个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要重”,讲这句话时,可以加上手势,用很夸张的语气来讲述。

复述(讲故事)不是简简单单地给学生下达一项任务就可以完成的事。因此,复述,需要教师在此之前作更多的准备。我们用思维图来帮助学生把故事的梗概理清晰,这样,学生不用死背书,也能流利地把故事的结构讲清楚了。而且,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字词,创造性地发挥,使学生们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趣。

猜你喜欢

夜叉麦子蒲公英
麦子熟了
蒲公英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蒲公英
麦子的回忆
夜叉形象之演变
“母夜叉”原本貌若天仙
“母夜叉”原本貌若天仙
蒲公英找家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