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形象之演变
2019-01-13宋献科
宋献科
(武警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8)
夜叉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开始在出现在中国文献和人们印象中,考察夜叉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中分析外来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接受程度。
追溯夜叉的本义是来自印度神话,据《毗湿婆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为补罗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
一、早期佛教传入时的夜叉形象
中国人最早了解到夜叉是从佛经中来,夜叉本身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大吉义神咒经》中有“凡有二十夜叉鬼母, 彼诸子夜叉等身形姝大甚有大力, 能令见者生大惊惧普皆怖畏。又复能使见者错乱迷醉失守。猖狂放逸, 饮人精气。”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中夜叉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形象,“在过去世时,有一夜叉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在佛经中夜叉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作为天龙八部之一出现的,天龙八部是属于佛教的护法神,在佛讲经时出现。在佛经中,夜叉逐渐又称为了护法的形象,《大日经疏》中:毗沙门天王手下有“夜叉八大将”。《起世经》中:诸比丘、毘沙门王身边常有五夜叉守护,“一名五丈、二名旷野、三名金山、四名长身、五名针毛”。
这一护法的形象的塑造,是佛教为宣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形成的,如慈利王自血布施五夜叉,夜叉受比豆梨点化的故事。此处以夜叉受比豆梨点化的故事为例说明。夜叉与龙王受比豆梨度化来自《菩萨本行经》:龙王夫人听说阎浮提波罗奈国婆罗达王,有一辅相名比豆梨,仁慈智慧,一切经籍无不通达。欲得此心而用食之,欲得其血而欲饮之。龙王请夜叉不那奇帮忙,给他两颗明珠。夜叉化作商人,持明珠与国王博戏,以比豆梨为赌注,后国王输,夜叉捉比豆梨径飞虚空。王失比豆梨大愁忧,夜叉带到山间想杀比豆梨,问起因,答想龙王夫人得智慧故,比豆梨为其讲“人作恶有五事,修善之人有五事好”。于是夜叉闻其所说,心即开解,头面作礼,稽首其足,即从比豆梨求受教诲。时,比豆梨为说十善生天之法。夜叉闻法,欢喜踊跃奉而行之,龙王及夫人也受其教化,皆奉十善摄身口意持八关斋,诸龙欢喜。并因此而解金翅鸟王之厄。此处的夜叉杀人能飞行是负面的形象,在比豆梨的度化下皈依佛法,本意在说明佛法无边可普度众生。从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夜叉是一个可以由坏变好的形象,成为佛教的护法。
二、《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时期夜叉形象
《太平广记》是宋代四大书之一,收有大量关于唐宋时期的传奇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正史没有反映的社会情况,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情况,是了解唐宋时期社会的很重要的一部书。其中专门有关于夜叉的条目,从中可以管窥时人对于夜叉的印象。根据房弈的统计:《太平广记》中有关夜叉的记载共出现二十四条。今查多出一条共二十五条。《太平广记》中的夜叉还是和佛教相关,但是已经与普通民众相接触,逐渐回归了他本意,是一个负面的形象,没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形象,形象也变得更加丰满,有了多样的形象。
《哥舒翰》条言夜叉食人之尸体,《章仇兼琼》条一飞天夜叉将一小孩掠到高塔之上。《杨慎矜》条夜叉爬门是不祥之兆。《江南吴生》条夜叉变化为人,惧人多。《朱岘女》条夜叉夺去朱岘女至于佛头之上。《杜万》条杜万发现被夜叉所救,并育有二子,一子被夜叉所杀。《韦自东》条太白山有夜叉食尽僧众,霸占佛寺。《马燧》条描绘夜叉形状和吃人状,“夜叉奋起,大吼数声,裂人马噉食,血肉殆尽”《东洛张生》条夜叉食马,驴,仆人。《薛淙》条飞天夜叉被金甲天神追赶。《丘濡》条夜叉掠村女。《张越石》条,有夜叉夜乞食于人,不予则打人。《张融》条张融是罗刹鬼。《蕴都师》条有寺中壁画上夜叉变幻为女子诱惑都师后吃掉其人。在《太平广记》夜叉卷之外各卷中的夜叉往往只是仅仅涉及到夜叉。
关于夜叉吃人表述的有8条,有一些条目中,夜叉是并不伤人的,在佛经中的夜叉是吃人的,但是是为了体现,再丑恶的物种,再干尽坏事,一旦醒悟,受教化也是可以向善的,在佛经中出现最多的还是向善,护法的形象。然而在佛教在中国流行的过程中,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印像更深的是醒目的浅显的形象的夜叉,而夜叉吃人,相貌丑陋在喜欢把事物简单的分成两类的普通民众留下了印象,丑恶的一面就逐渐被传播开来,很多人认识夜叉的形象还是从佛寺的夜叉壁画而来,有两处,“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入塔中”,夜叉形象是从佛教传来,此时夜叉形象仍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佛教、佛塔有关的7条之多。常常出现在佛塔、佛像附近,或是和僧人相关联。还能看到其来源于佛教的影子。许多例子还是显示夜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出现在了生活中,在夜晚吃饭的时候出现乞食,在大门口出现,预示灾祸。将遥远的不可知的国家和人认为是夜叉。把深恶痛绝的恶人喻为夜叉。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接受。
结语
夜叉的形象总结可以大致得出“长丈余,高于常人,目如电光,锯牙钩爪,口赤发朱”。在佛经中夜叉的形象最初是丑恶的一面,经佛教教化变成了护法一个形象,是佛教教化的一个缩影。在《太平广记》中夜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经基本成型,高与常人,目如电光,赤嘴獠牙的就是夜叉。虽然与佛经中希望的形象不一,但是这个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到明清小说中,夜叉的形象也有改变,有将厉害的妇人称为母夜叉,夜叉视为地狱中的属吏,夜叉作为海龙王的下属。但是其地位不高的形象始终未变。正如传入中国的佛教已失去本来的面貌,被国人加以改造更适合中国,夜叉的形象也与其佛经面貌有了很大区别,在佛经中树立的恶人可通过佛教徒点化向善护法的形象,在唐宋之际在中国人印象中已经开始变化,渐成为恶人的代名词。这也体现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