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2016-04-16黄会林孙振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渠道中国电影国家形象

■ 黄会林 朱 政 方 彬 孙振虎 丁 宁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黄会林朱政方彬孙振虎丁宁

【内容摘要】 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着力调查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共发放1800份调研问卷,回收1482份有效问卷,样本涉及6个区域共46个国家、31种母语人群。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影响力尚欠佳,传播与接受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宣传推广还需整体加强。

【关键词】中国电影;一带一路;传播渠道;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是以外国观众为调研对象、关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数据调研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了四届,形成8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和四本论著(《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分析数据和研究依据。该调研项目在国内外电影学界和业界得到广泛关注。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组织了第五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设计与发放问卷、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历时6个月。2015年度调研即选取“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受访者,作为人口变量进行问卷调研。本调研报告既有对受访者观影数量、传播渠道、类型电影、观影地域差异的具体考察与分析,也有对中国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宏观认知。本报告重点分析与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区域的传播效果;第二,“一带一路”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受效果。

一、调研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目的在于与中国有关的国家建立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指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电影剧精品创作及翻译……”,并明确将“文化交往”作为“民心相通”的重点开展对象,并进而使之成为加速“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由此,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被列入“一带一路”战略方针。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全国电影全年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可喜的是,国产片票房占到总票房的61.58%,进口片仅占38.42%。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面对积极的文化政策和发展渐好的全球市场,中国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都产生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制定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力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进一步指明了重要方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集中反映出中国文化希望走出国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主动姿态,亦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契机。电影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因此,作为文化载体,电影在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找到中国电影新的传播路径,让中国优秀影片在“一带一路”得到较好的传播,发挥文化传播优势,带动区域交流合作,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中国电影与文化传播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意义上的实证调研。其实有很多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如当前这一区域有多少比例的人在看中国电影、具体哪些区域比较喜欢看、他们是通过哪些渠道来接触中国电影的、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与评价是什么,等等。通过本次调研,我们重点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的基本情况。

问题二: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渠道。

问题三:“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评价。

问题四:“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评价。

二、研究方法

(一)以深度访谈确定测量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至今已有5届,共计201位外国青年来华参与项目。2015年度该项目首次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招募相关国家青年来华体验和拍摄中国文化。本次调研在启动之初,分别对其中的8位格鲁吉亚青年、10位罗马尼亚青年、10位印度青年以及6位新加坡青年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如下方面:受访者的国别、母语以及受教育情况;对中国电影的观看次数、观看渠道、喜好程度;对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的接触情况;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情况等。通过反复讨论,初步拟定了本次问卷的调研指标。在此讨论基础上,调研组分别与以上国家带队参与“看中国”项目的3位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最终确定了“观影数量”、“传播渠道”、“观影印象”、“中国形象认知”等相关测量指标。

(二)问卷调查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区域,西入欧洲经济区域。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年度调研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区域特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划分为6个主要区域,由60余个国家构成,横跨欧亚非大陆,包括东北亚4国、东南亚11国、南亚8国、中亚5国、西亚北非16国、其他独联体6国和中东欧16国。

本次问卷调查参考以上区域划分,采取立意抽样法,最终6个主要区域全部覆盖投放,共涉及46个国家,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0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82份,回收率为89%,有效率为92.5%。

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受访外国观众中,东北亚4国(蒙古44、俄罗斯42、日本35、韩国33)样本共154份,东南亚涉及9国(印度尼西亚41、泰国39、马来西亚33、越南35、新加坡38、菲律宾36、缅甸37、柬埔寨27、老挝36)样本共322份,南亚8国(印度52、巴基斯坦31、孟加拉国35、斯里兰卡29、阿富汗36、尼泊尔22、马尔代夫30、不丹14)样本共249份,中亚涉及三国(哈萨克斯坦37、乌兹别克斯坦29、吉尔吉斯斯坦12)样本共78份,西亚北非区域涉及8国(沙特阿拉伯48、阿联酋41、伊朗34、土耳其39、以色列27、埃及37、科威特28、伊拉克35)共325份,其他独联体国家涉及3国(乌克兰43、格鲁吉亚54、白俄罗斯19)共116份,中东欧涉及9国(波兰42、罗巴尼亚55、捷克14、保加利亚25、匈牙利28、拉脱维亚14、斯洛文尼亚19、爱沙尼亚16、斯塞尔维亚25)共238份。

受访对象中,男性882人,女性600人。样本对象年龄分布从16岁到74岁,其中25 - 34岁样本对象544人,18 - 24岁样本对象328人,35 - 44岁样本对象217人,45 - 55岁样本对象196人,大于55岁样本对象176人,小于18岁样本对象21人。样本对象教育背景方面,初中及以下38人,高中195人,本科819人,硕士387人,博士43人。样本对象的年平均收入差距较大,低于等于1万美元的样本占据37%,高于8万美元的样本占据5.1%,年收入在1万与8万美元之间的样本百分比依次递减。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民族、语言众多,是个多语种、多文种的区域,所以本次问卷在受访者基本情况里设置母语一栏,希望收集该区域内受访者的母语情况。最终本次调研涉及蒙古语、俄语、日语、朝鲜语、印度尼西亚语、泰国语、马来语、越南语、英语、菲律宾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乌尔都语、孟加拉国语、波斯语、尼泊尔语、宗卡语、哈萨克斯坦语、乌兹别克斯坦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格鲁吉亚语、捷克语、荷兰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多达31种母语受访者。

三、研究发现及基础分析

(一)“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的基本情况

1.过去12个月内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

如下(见图1、图2):

图1 过去12个月受访者观看外国电影的数量

图2 过去12个月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

如图所示:

第一,超过65%的受访者在过去12个月内观看了10部以上的外国电影,其中仅有23.5%的外国观众观看了10部以上中国电影。

第二,表示过去12个月内未看过外国电影的受访者比例为2.6%,而表示未看过中国电影的比例高达23.6%。

第三,观看过15部以上外国电影的受访者比例达到49.9%,也就是说有一半受访者在一年中观看超过15部外国电影。而观看中国电影频率最高的选项是“1 -5部”,所占比例为38.7%。可见,目前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不佳。

2.地域差异

图3 不同区域受访者在过去12个月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对比

如图所示:

第一,不同区域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观看数量有明显差异。

第二,无论在哪个区域,受访者选择“从没看过”的比例都超过了20%,观看1 -5部及10部以下的占大多数,表明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第三,数据显示,东南亚、东北亚以及南亚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观看频率普遍高于其他区域,中亚、西亚北非以及其他独联体区域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中东欧区域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度最低。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艺术,是内容与观众之间双元互动的市场运作,其价值和效能由观众结构、数量及其对电影的接触频率决定。因此,观众对电影的互动接触,是电影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原动力,没有观众的接触,就没有电影艺术和产业的兴旺。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的基本情况调查,明显可见,受访者对外国电影的观看数量最多,兴趣最高,但对于中国电影的观看数量少,兴趣最低,说明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影响力欠佳。究其原因,不是受访者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不感兴趣,而是由于中国电影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与文化认同应该也有一定的关系,电影本是一种实体文化形式,从受访者对中外电影的接触情况比较,实质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还不高。

(二)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渠道

对于中国电影的传播渠道重点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1.观看渠道

图4 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分布

由图4可知,

第一,大多数受访者选择网络作为主要观看渠道。其中,免费网站是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途径,74.5%的受访者会选择免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占比例最高。中国电影的传播目前主要通过网络。

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选择通过DVD或VCD等碟片观看中国电影。

第三,电视亦是观看中国电影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且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免费频道,选择免费电视频道多于付费电视频道。

第四,少量受访者通过电影院上映来观看中国电影。可以看出,由于中国电影在国外传播,受到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购买电影、电影上映档期等因素影响,使受访者到影院中观看中国电影比例较少。

图5 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渠道分布的区域差异

图5数据表明,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中,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受访者主要通过免费网站、电影院、免费电视频道观看中国电影;南亚、中亚国家的受访者主要通过免费网站、免费电视频道观看过中国电影;西亚北非、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受访者主要通过免费电视频道、免费网站、DVD/ VCD等碟片观看中国电影;中东欧国家的受访者主要通过免费电视频道、DVD/ VCD等碟片观看中国电影。

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国家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既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又与观看电影的习惯有关。在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由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人们用于娱乐消费的费用较多,去电影院观赏电影的人数较多,电影院是这些区域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一个主要途径。在经济相对不太发达区域,如南亚、中亚等,主要通过免费电视频道、免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

2.对中国电影资讯的了解渠道

图6数据所示: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的渠道来源多样。首先,报纸上中国电影宣传资讯曝光率最低,41.5%的受访者从未在报纸上接触到相关中国电影宣传的资讯。其次是户外广告宣传曝光率较低,39.5%的受访者从未接触过,仅有7.8%的受访者注意到中国电影的户外宣传广告。第三位是社区活动中中国电影的广告宣传曝光率低,36%的受访者从未在社区活动中接触到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电影的社区活动,通常是指电影上映时在餐馆、超市、商店等地点,销售该电影的玩具、衣服等电影衍生品,可对电影上映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第四位是电视广告中的中国电影广告宣传曝光率低,35%的受访者从未接触到在电视广告中的中国电影宣传。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国家,报纸、户外广告、社区活动、电视广告中的中国电影广告宣传资讯需要加强。

图6 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的渠道来源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选择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来了解中国电影资讯的受访者最多,约为76%;其次是网站播放的电影预告片,约为75%;第三位是影院播放的预告片,约为71%。由此看来,做好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络推广是非常有效的宣传途径。

图7 不同区域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的渠道来源

如图7数据所示,不同区域受访者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的渠道来源存在着区域差异。东北亚国家受访者主要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6%)、网络社交名人推荐(15%)、电视广告(13%)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东南亚国家受访者主要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8%)、影院播放的预告片(16%)、电视广告(15%)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南亚国家受访者主要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5%)、认识的人和电影院播放的预告片(13%)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西亚北非国家主要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6%)、电影杂志(13%)、认识的人(12%)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独联体其他国家主要通过电影杂志(16%)、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5%)、认识的人(12%)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中东欧国家主要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7%)、认识的人(15%)、电影杂志(14%)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中亚国家主要通过认识的人(14%)、电影专业门户网站(13%)、电影杂志(12%)和影院播放的预告片(12%)等渠道接触中国电影宣传资讯。

这些现象反映出不同区域的传播差异。由于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比较先进,东北亚国家较多使用网络和电视等技术比较先进的设备接受中国电影的宣传资讯。东南亚国家采取网络、影院、电视等集传统和现代传播于一体的接收方式。南亚国家采用了网站、影院、人际传播等混合方式。西亚北非国家采取的主要是网站和人际传播的方式。独联体其他国家采用的是杂志、网站和人际传播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含有演员明星照片的电影杂志这一宣传资讯方式非常被独联体国家接受,在这一区域中该种渠道排名第一位。中东欧国家采用了网站、人际传播、电影杂志等多种混合方式。中亚国家由于传统、文化、社交习惯等因素影响,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其次是网站、电影杂志、影院等方式传播。可以看出,南亚、独联体其他、中东欧、中亚区域的国家都比较喜欢网站、人际、影院和电影杂志的传播方式。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各个国家和区域的传播方式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得中国电影广告宣传资讯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评价

1.对中国电影的印象

为考察“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印象这一潜在变量的评价,本调研选取了7个显性考察指标,得到数据如下(见图8)。

在对中国电影印象的7个考察指标中,5个是正向指标,2个是负向指标(包括思维逻辑难懂、字幕翻译难懂)。整体来看,故事、演员、制作这三个涉及电影基本层面的正向指标评价分数不高,只有30%多的受访者持积极肯定态度,这说明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认同中国价值观、有中国特色两个正向指标的评价分数更高一些,其中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具有中国特色,由此可见,保持中国特色是中国电影吸引“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观众的主要因素。

图8 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印象评价

从两个负向指标的评价分数来看,30%多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思维逻辑难懂,而有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字幕翻译问题成为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传播与接受的最大障碍。

2.地域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一带一路”不同沿线区域对中国电影的印象,项目组又对7个不同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印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见图9。

图9 不同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印象评价

数据显示,对于第一个印象因子“故事打动人”,东南亚区域受访者印象最深,约占15%;西亚北非区域次之;其他区域则低于10%。对于第二个印象因子“演员吸引人”,中东欧的区域受访者印象最深;东南亚、南亚、东北亚持平;东北亚区域最低。对于第三个印象因子“制作精良”,东南亚受访者印象最深;其他独联体区域最低。从前三个印象因子综合考量,东南亚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故事、演员、制作的认同度最高,这与东南亚区域与中国地理、文化、观影习惯的亲近性不无关系。在中国电影“走出去”过程中,东南亚区域是重要的目标市场。

对于第四个印象因子“认同中国价值观”,中亚区域受访者印象最深;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基本持平;其他独联体国家最低。对于第五个印象因子“有中国特色”,其他独联体区域受访者印象最深,其他区域相差不大。独联体区的受访者最认同中国电影的中国特色,但对中国价值观的认同度最低。从中可以推测,文化的差异让独联体区域观众对中国电影有很大兴趣,但他们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两个负向指标的评价中,南亚、东北亚、其他独联体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思维逻辑难懂”的印象最深;中东欧、其他独联体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字幕翻译难懂”的印象最深。可见,地理位置、文化与语言差异是造成中国电影在中东欧和其他独立体区域传播与接受的主要障碍,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水平亟待提高。

鉴于中东欧区域对“字幕翻译难懂”、“思维逻辑难懂”、“演员吸引人”、“有中国特色”几个印象因子的印象最深,项目组对中东欧区域受访者的学历进行统计,得出数据如下(见图10)。

图10 中东欧区域国家受访者学历统计

56%的中东欧受访者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与高中学历的受访者占44%,两者基本持平。因此,受访者做出“字幕翻译难懂”、“思维逻辑难懂”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关系不是很大,这说明中国电影自身存在思维逻辑及字幕翻译的问题。此外,中东欧受访者对中国演员、中国特色的认同与学历高低也关系不大。

3.对中国电影类型的印象

为了考察“一带一路”战略区域不同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类型的印象,项目组确定了11种中国电影类型对受访者进行考察,得到数据如下(见图11)。

整体看来,功夫片是最受“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观众喜欢的中国电影类型,但相较于其他类型,并不占绝对优势;剧情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其余类型中国电影的受喜爱情况平分秋色;科幻片及儿童/家庭片的受欢迎程度相对最低。这说明,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不能仅靠功夫片独步天下,各种类型的中国电影都有很大的传播与接受空间。

从不同区域来看,功夫片在中东欧、西亚北非的受欢迎程度最高;剧情片在东南亚最受喜爱;纪录片在西亚北非最受欢迎;恐怖片在东北亚相对受欢迎;喜剧片、宗教片在南亚最受欢迎。其中,其他独联体区域对动作片的喜爱超过功夫片。

图11 不同区域受访者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喜好度

从类型角度来说,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类型,而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文化、观影习惯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搭配影片类型,力求实现更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

(四)“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通过中国电影对“中国形象”评价

1.基本分布

图12 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

从数据可以看出,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能普遍持积极肯定态度。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区域的传播中,对于构建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有着很好的作用。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发展迅速的”、“友好的”、“文明的”、“和平的”、“科技发达的”、“古老的”、“先进的”、“环境美好的”、“经济发达的”。

虽然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经济不够发达,但是非常肯定中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除了发展速度快,受访者更倾向于从精神文明层面来肯定中国的形象。可见,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对构建“发展迅速”且“友好”“文明”“和平”的国家形象具有很好的作用。

2.地域差异

进而考察不同区域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之后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是不同的。

图13 不同区域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

图13数据表明:

第一,最为认可中国发展迅速的是西亚北非、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东欧,而在这方面整体认可度最低的是南亚。

第二,南亚最认可中国是“友好的”,其次有中东欧、东北亚和中亚,在这方面整体认可度最低的是其他独联体。

第三,最为认可中国“文明的”是东南亚,而在这方面整体认可度最低的是其他独联体国家,不过差别不是特别大。

第四,波动最大的是南亚,最认可中国是“友好的”“和平的”,但是在“环境美好的”“经济发达的”方面评价非常低。

第五,其他独联体国家在各方面的评价相对最为平均,显得比较“中庸”。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客观且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不同区域受众的认识和印象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3.性别差异

此部分考察不同性别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之后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的差异性。

图14 不同性别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

通过图14数据可以看出:

第一,在填选“发展迅速的”方面,男性受访者的数量远高于女性受访者;而在填选“友好的”方面男性受访者的数量远低于女性受访者;其他几方面,男性、女性的数量差别不太大。

第二,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的填选项有“发展迅速的”、“文明的”、“先进的”、“环境美好的”、“经济发达的”;女性数量多于男性的填选项有“友好的”、“和平的”、“科技发达的”、“古老的”。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客观且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不同性别受众的认识和印象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4.年龄差异

图15 不同年龄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

通过对不同年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第一,18~24岁的受访者填选最多的选择是“发展迅速的”,其他选项区别不太大。

第二,25~34岁的受访者尤其对“友好的”、“发展迅速的”填选较多,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受访者对中国形象有积极友好的态度。

第三,55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尤其对“发展迅速的”填选较多,或许是这个印象与年轻时的记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在不同年龄受众的认识和印象中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四、结论与对策

(一)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地区传播效果不佳,需根据不同战略区域对中国电影的传播渠道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案

研究的整体结果表明,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地区国家的宣传和传播力度小,不同区域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渠道有明显的差异性。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应多从免费网站、免费电视频道等渠道,加大对该地区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宣传。南亚地区应该多从免费网站、人际传播、影院播放的预告片等渠道,加大对该地区的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宣传。通过在该地区举办电影节、艺术节、电影文化交流活动等增加人际交流和传播。通过对该地区的中国电影预告片的加大投放,增加对中国电影的宣传资讯传播。中亚地区应该通过免费网站、人际传播和影院播放的预告片入手,加大对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宣传。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地区及独联体其他国家需要通过免费网站、人际传播、电影杂志等渠道,增加对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宣传。电影杂志在这些地区的宣传推广作用较大,通过对这些地区投放大量制作精良的电影杂志,增加该地区对中国电影资讯的宣传力度。总之,采取现代网络方式,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方式,人际传播等方式的混合使用,形成多种媒体、立体组合、融合发展的新型传播方式。

(二)网络成为观看中国电影和传播宣传资讯的主要渠道,需从新媒体的角度深化理解“数字外交”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观看中国电影和传播宣传资讯的主要渠道。网络观影的优点众多,跨越了不同区域、国家、语言、宗教、文化的障碍,具有快速、简单、方便、便宜等优点,广泛为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受众所接受和采用。随着互联网全球共治新机遇的到来,我国施行互联网强国战略以及“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大力推广网络平台宣传势在必行。

中国电影富有时代感,承载文化价值观,是国家形象建设最直接、最少隔阂的方式和载体之一。在本调研中,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区域的传播中,对于构建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有着很好的作用。电影作为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反映现实社会、传播国家形象的使命,是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鲜活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用视听传播克服中国文化的阅读困难,以“数字化传播”跨越国家边界,可以理解为“数字外交”。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得到接受,这也意味着以跨文化传播嬗代对外宣传,以文化外交嬗代意识形态斗争,在电影文化的传播实践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大众传播价值。

(三)字幕翻译难懂,阻碍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有效接受,需从国家层面提升中国电影的译制水平

调查数据中显示,字幕翻译难懂是“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最深印象。由于译制水平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电影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片中的精神传达出去,难免出现“文化折扣”现象,降低了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期待。

“一带一路”战略区域沿线有60余个国家,民族众多、语言多元,本次调研涉及31种母语受访者,主流的英语字幕及水平不高的母语字幕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的需求。中东欧地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满意度最低,这无疑与所涉及的波兰语、罗马尼亚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匈牙利语等小语种国家有关。这说明,中国电影的非英语字幕、尤其是小语种字幕的翻译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电影的译制需要提升到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加大对外译制的资金投入,加强相关专业电影翻译人员的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区域所涉国家,进行专业的语言及文化的培训,着实提高中国电影的小语种译制。此外,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相关国家的合作译制,对相关中国电影的译制做整体规划与布局,针对中东欧、其他独联体国家、中亚等对字幕翻译满意度较低的地区做重点突破。

总之,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要避免语言差异带来的传播障碍,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译制水平,让其更加精准地传播中国文化。

(四)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类型的接受渐趋多元,中国类型片存在较大的传播空间

调查数据中显示,“功夫片”在所有中国电影类型中最受“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受访者喜欢,可见,功夫片依旧在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占据一定优势。但是与动作片、剧情片、喜剧片、宗教片、动画片、纪录片等其他类型相比,功夫片所占优势并不是很大,各种类型片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众对中国电影类型的接受渐趋多元,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

“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跨越欧亚非大陆,所涉国家的地理、文化、经济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避免只凭借功夫片一种类型打天下,而要从大局出发,整合各种电影类型,用更为多元的类型片吸引“一带一路”地区受众,为他们建构起对中国电影更为全面的印象。

另外,调查数据也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区域不同地区对中国电影类型的喜好程度并不相同,比如喜剧片、宗教片在南亚最受欢迎,剧情片在东南亚最受欢迎,纪录片在西亚北非最受欢迎,恐怖片在东北亚最受欢迎。由此可见,类型片的接受与“一带一路”战略区域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观影习惯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在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国家的差异考虑类型片选择因素,采取更符合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播策略,力求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多数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评价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不同地域、性别、年龄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存在明显差异性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的关系亟待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客观且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受众,其认识和印象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使中国电影取得更好的传播和发行效果,需要在不同区域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不同性别的受众,细分发行对象,“投其所好”,采取更为细致的类型影片发行策略。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增加反映中国快速发展的影片投放,增加反映中国深厚精神文明的影片投放;如在区域投放方面,针对南亚的年轻女性观众,可以加强反应“友好的”、“和平的”的影片,接受度要高。

在本调研中,虽然受访者认可的“中国形象”是“发展迅速的”,但是对于“环境美好的”、“经济发达的”这两项评价并不高。不能因某一部影片而“一叶障目”,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旅游市场。中国快速发展,在环境方面付出很高的代价。这在国家政策方面也还要加强监管,从而给中国电影提供更好、更优的“大背景”。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发现的一些国家形象建设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到相关决策部门,形成相关反馈机制。当然,中国电影在“走出去”之前,也有必要从国家形象的角度形成必要的“过滤”。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不仅关系到文化交流,更关系到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战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的关系,是具有差异性、复杂性、独特性、理论性、实践性的重要课题,亟待深入研究。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总体接触状况不佳。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不感兴趣,近一半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多少有一点接触。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传播乏力、影响非常有限。“一带一路”战略区域涉及国家、民族、语系等较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习俗障碍、价值观障碍、审美障碍等等,均会导致“文化折扣”,还需加强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扩展影响力的顶层设计,提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见度和曝光率,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展示国家软实力。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的宣传与推广是“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国家形象评价虽已有较为积极与肯定的口碑,但整体上影响力欠佳,传播与接受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区域的传播还需整体加强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面对繁杂的母语情况,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传播中如何把故事讲得更为生动;如何更好地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而得到外国观众正确的理解;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找到中国电影新的传播路径,让中国优秀的影片在“一带一路”得到较好的推广;如何借助中国电影传播带动区域交流合作,都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作者黄会林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朱政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方彬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振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站博士后;丁宁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传播渠道中国电影国家形象
如何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基于网络社群视阙的公益广告宣传策略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