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越來越近的傷痛
2016-04-15
3月22日,又一個因為“爆炸”而讓世界難以忘記的日子,比利時首都也是作為歐盟中心的布魯塞爾發生連環性恐怖襲擊,首先在布魯塞爾國際機場離境大廳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隨後在市區歐盟總部大樓附近的地鐵站也傳來爆炸聲響,結果造成30多人死亡,250人受傷的嚴重慘劇,比利時隨即將恐怖襲擊威脅提升到最高級別,包括進行交通管制、封鎖道路、暫停航班,這座歐洲的核心之城瞬間步入死亡後的“恐怖寂靜”之中。臭名昭著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隨後宣稱對此次炸彈襲擊負責,從而證實這是一次預謀式的恐怖襲擊。
其實,距離此次爆炸不久前的去年11月13日巴黎亦發生舉世震驚的連環恐怖襲擊,恐怖分子舉槍進入巴塔克蘭劇院挾持人質大規模掃射,造成來自26個國家130餘人遇難,368人受傷的慘劇,堪稱巴黎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恐襲事件,更是歐盟自2004年馬德里三一一連環爆炸案後相隔10年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伊斯蘭國”(IS)對外宣稱的“負責”再一次激起人們對恐怖主義的憤怒,也開啟了世界性的思考:為何全球似乎進入了“恐怖襲擊”模式?接二連三的爆炸,在世界各地蔓延:歐洲、美洲、亞洲,幾乎難以有絕對安全的區域,世界怎麼了?安全,又去了哪裡?
當然各國引發襲擊的導火索也許略有不同,戰爭的陰霾看似在一國造成影響,但是在無國界便捷交通與網絡傳播的過程中,戰爭的種子卻在向世界各國擴散,有時候繁衍的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普世價值中,兇殘、暴虐、慘無人道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竟然能夠成功在歐美亞各國招募成員,最近的傳言莫過於有成員從中國大陸經澳門前往中東地區進行培訓,可見其吸引度之高。而這樣的危機隨著時間的推进,未來這些來自各國的恐怖分子是否又在成功培訓過後返回其原有國家,伺機作案,從而危害地區安全?這一切雖是未知,但想想可能的後果就令人毛骨悚然。
因此如何在機制上進行預防以及有效排除風險,便是各國政府不得不直面的緊迫議題。當然從源頭上,恐怖襲擊的根源來自於區域不平衡和世界霸權強權間的鬥爭,如果沒有西方霸權主義對地區安全和部分國家的強制顛覆與所謂的“民主化革命”,似乎難民與恐怖組織的產生就沒有那麼容易。西方國家在哀悼因恐怖主義受害的同時,也必須正視那些因為戰爭而使得民眾幾乎日日處於人間地獄中的國家:伊拉克、敘利亞等,大量湧入歐洲的敘利亞等國難民不正是因為家園被毀而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人生嗎?戰爭,是恐怖主義滋生的重要根源,如何真正維護世界各國的安定與和平才是全人類真正的“民主化”議題。然而事實已經發生,大量的難民中裹挾著少部分極端人士湧入歐洲,現在德國因為難民問題不僅引發“性侵”、種族衝突等嚴重社會危機,更有持續激化的可能,極端右翼政黨在選舉中的興起也正在反應出一個極端本土勢力的歐洲在崛起,未來恐怖襲擊甚至社會動蕩將會產生持續性的誘因,因此必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預防與解決。
雖然戰爭的種子暫時不會涉及到港澳與內陸,但是作為國際中轉站與國際旅遊城市的澳門,伴隨著國際化的进展與中國南方之珠的形象提升,也隨時面臨相關危機,早前恐怖分子經由澳門中轉的傳聞不絕於耳,關於大型娛樂場可能發生恐襲的傳言也甚囂塵上,澳門有沒有這樣的社會環境滋生相應的恐襲?這是需要政府與全民深刻思考的問題。
作為一座年吸納3000多萬遊客的國際旅遊城市,人來人往中無論是公共衛生領域內的疾病傳播,還是作為社會安全的恐怖襲擊都存在高度風險。長期疏於安全檢查的比利時布魯塞爾給了恐怖分子炸彈襲擊的契機,未來澳門是否需要強化在各大通關口岸、機場、碼頭等重要交通場所的安全檢查以進一步排除外來恐怖分子攜帶相關爆炸物闖關的可能。與此同時,擁有大量東南亞地區外僱的澳門是否也必須注意極端組織在東南亞多國的滲透,通過對勞工的培訓繼而潛入多個國家與地區成為在地安全隱患,從而引發內生性的恐怖襲擊可能,因而未來的澳門既要從制度等多個層面加強防範,更要內外兼顧式的預防與排除恐怖襲擊滋生的溫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座安定的城市若在國際化浪潮中安靜過久,難免成為他人眼中之釘,全民行動防範恐襲,才能避免這越來越近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