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詠春無華

2016-04-15王嘉琪

澳门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傳統澳門

王嘉琪

早就聽說一代宗師葉問的嫡傳弟子早年就移居澳門開館授徒,但如今身在何處卻是個謎。我於2015年九月來澳門求學,報到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憑藉網络上搜尋到的片言隻字前往市井小巷尋訪詠春宗師葉問的傳人。幾經輾轉,最終找到了葉問嫡傳弟子何金銘老先生上世紀70年代在澳門開設的詠春健身院。院牆上的紅色字跡已然斑駁,我不知道如今此處是否還有習武之人,又捨不得就此離去,只能在門口徘徊。

正當此時,一位穿著老式汗衫,黑色長褲,腳蹬黑色傳統布鞋的老人仿佛穿越了時空緩緩向我走來。見我駐足於健身院門口,便問道:“來學詠春?”我連忙應答,他點點頭,掏出鑰匙開門示意我隨他進去。這便是我與陳師伯的第一次相見。

我決定在詠春健身院學習傳統詠春拳。這家健身院原是何金銘老先生創辦的,老人家在澳授業多年,弟子廣佈,是澳門詠春界的泰斗。直至年事已高,才將舊地獻出,成立澳門詠春國術總會,原來授業的拳館也交由徒弟們繼續開班授徒。如今在此傳授詠春拳法的是第八代傳人雷明輝師父。陳師伯和雷師父同為何金銘老先生高徒,都有志於將詠春正統發揚光大永世流傳,便一同在拳館教授如我這般慕名而來的年輕人。

學拳一段時間後,我同陳師伯漸漸熟悉起來,這才鼓起勇氣請他聊聊過去的事。

師伯本名陳潤楷,十八歲時進澳門郵政局工作,一干便是四十餘年,做到現在從沒有換過。在郵政局工作初期,一個月工資179.5元,這在當時並不算少;但對於一個18歲便需要供養父母照顧弟妹的年輕人來說,仍然顯得那麼寶貴。當年陳師伯身材高挑羸弱,想通過學習武術強身健體。還有一個原因是當年社會環境比較混亂,街頭常發生鬥毆搶劫亂象,為此一些年輕人想學點功夫防身。當時澳門還有外國傳入的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道館,但學那些功夫必須先買統一的道服。如今看來微不足道的這筆支出當時卻顯得太過昂貴,恰巧此時有朋友來玩耍,介紹他一同去學詠春拳。詠春拳不僅費用較低,而且也符合年輕人振興國術的心理。少年陳潤楷一旦接觸了詠春拳,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矢志修習的道路。

那時學詠春拳一個月的費用是15元,是陳師伯必要的伙食費外最大的一筆支出。學詠春拳的人很多,因學拳結識了許多師兄弟,相互之間感情十分深厚。當年一起練武的師兄弟或寄居海外,或已過世,如今只剩下20來個。雖然年歲漸長,但經常保持聯繫,特別是每逢師父生日或者館慶活動,都會不約而同地聚到一起慶祝。談起師兄弟情誼,陳師伯便止不住話頭,說到興奮處,還忍不住告訴我一個小秘密:“你知道嗎?我重新回來練拳,還是因為你師父呢!”他所說的“你師父”,是指師弟雷明輝。

原來師伯學習詠春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他18歲開始學拳,中間曾兩次間斷。第一次是在學拳四五年後,因為結婚成家,很快又有了孩子,無法再分神練武,無奈之下只能停止。後來小孩漸長,家事不再那麼忙碌,陳師伯便迫不及待地回到師父和師兄弟身邊練拳。然而沒過幾年,父母相繼重病,為了照顧父母,陳師伯不得不再次停止習武歷程。父母相繼去世後,師伯又得以專心練拳。但此時何金銘師公年事已高,早就不再開班,從前的師兄弟也都各有事業家庭,每日相聚武館天臺切磋練武的情景再難尋覓。陳師伯苦惱於找尋不到練習的要訣,技藝也停滯不前,因此常懷疑是否還有練下去的必要。

這種自我懷疑一直持續到師弟雷明輝從香港遷來澳門。陳師伯早就聽說雷明輝是師父的得意門生,便邀了幾位師兄弟一起去武館觀摩這個厲害的小師弟如何打拳教拳。正是這次探訪讓陳師伯意識到,拳法的鑽研永無止境,自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於是師兄弟又相聚在一起,一邊開館授徒,一邊切磋技藝。

早年間師伯學習詠春拳時,小小的房間擠站不下眾多練拳者,連頂樓天台都站滿了人,但後來人丁漸漸稀落,到了九十年代幾乎辦不起班了。直到《葉問》、《一代宗師》等影片上映,電影裡介紹的神秘詠春拳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此後才有年輕人慕名前來學拳。雖然報名的人不少,能堅持到底的人卻寥寥無幾。許多人看到武館內日復一日枯燥的基本功練習便打起了退堂鼓。師伯告訴我,學習詠春拳最重要的就是剛開始的兩三個月,若能堅持過去,才會有長久學習的可能。而這兩三個月中練習的正是詠春拳基礎套路“小念頭”。師伯認為,“小念頭”對於詠春學習來說如同做人的根基,高樓大廈的地基。“小念頭”不正,學再久的詠春也無用。過去學拳至少要用一年時間練習“小念頭”,如今雖然只練兩三個月,但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仍太過漫長,因為外面的世界誘惑太多,耐不下心來。

師伯的這番話對我頗有啓發,我自尋訪來此學拳,正在經歷的便是“小念頭”階段。詠春拳不同於其他傳統拳種,所有的三套套路都無華麗可言,基礎的“小念頭”就更加枯燥無味了。短短三四個動作的重複,要對著鏡子用半個小時完成,之後重複再重複。這般自前清紅船上傳下來的規矩實在同現在的快節奏生活格格不入。這也難怪師伯和師父們會心焦於詠春正統的傳承。

在師伯看來,詠春拳的傳承與創新卻有著自我的堅守,既不為了適應潮流而隨意迎合,也不為了傳統而盲目守成。如今的詠春傳人,一面以傳統為自己築基,一面精益求精,在互相的較量和自我的昇華中不斷發展。

聊到最後,師伯開玩笑說,師公以前教詠春拳是反清復明用的,後來我是為了防身才來學拳,可是學拳這麼多年也沒有用詠春拳在外面打過架,有時也會懷疑學拳到底有什麼用。聽到這話時,我隨師伯一起笑笑,並沒有當一回事。但直至回到武館,看見師伯認真細緻地糾正教導學員的動作時,才想起他的另一段話。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期望,如今仍有這麼多徒子徒孫在學習詠春,但若是能有一個,只需一個,真正能繼承詠春正統,原汁原味地將詠春拳法繼承發揚下去,便已是萬幸。

這時我才意識到,師伯他們這一代人,乃至我們這一代人學習詠春拳的目的早已不是為了與人交手,而是為了傳承。傳承拳法,傳承精神。生而為人,正是因為有高於其他生物的文化存在,無論是口耳相傳,還是書牘竹簡,人類正是在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找尋著歷史,規劃著未來,最終實現自己一生的追求與價值。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5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傳統澳門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花旗預測2017年賭收2660億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