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2016-04-15周淑芬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

周淑芬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历史,及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任意曲解的一种史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泛起,对社会尤其对大城市的“毛细血管”要被打通,阻隔你我之间的最后一面墙将被打破,中央将打开小区围墙治疗“城市病”。

拆掉社区围墙,并非空穴来风

路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血管,交通的便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配置的效率,决定着社会的发展速度。“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促生出了一条条宽广的油柏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完善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作为交通枢纽,人才聚集的城市却在经历着一场难言的痛——每当上下班高峰,周末假期出游时,敞亮的马路成为了汽车的海洋,有人逗笑称之为“汽车展览会”有人自嘲称之为“露天停车场”特别是对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交通系统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此我们也许已经习以为常,或也曾扼腕叹息,最终却只能默默承受。挖掘城市交通的内在潜力,给城市注入持久而健康的活力已成必然之所势,久旱雨露之所求。打开封闭社区成为的中央打出整治城市交通组合拳中极其重要的一拳。

2016年2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为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在化城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高屋方能建瓴,高瞻才能远瞩,中央出台《意见》是综合社会各个层面的结果。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局面,增速放缓,改革陷入深水区,建设开放型社区,逐步打破小区藩篱对于打通城市脉络,促进资源流通,人员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拆除社区围墙,实现活力城市可谓掷地有声,引人深思。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实现社会公益兼顾个人权益保护

在《意见》出台以来,广大社会媒体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各种形式的争议辩论甚嚣尘上。有人把社区的围墙比作“拦路虎”,并旁引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发展街区式社区,扳倒交通的“拦路虎”,疏通城市血栓,为城市交通系统增添毛细血管“治堵、疏通”;有人却把小区围墙看作是居民安全的一把保护伞,远离喧嚣的一条隔音带,并从物权权利的角度为小区围墙的存在寻找法律根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成就社会文明的标志,政府的各项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建设开放型社区,拆除社区围墙变社区内道路为社会大众的公共道路必须遵循法律,依法行政。我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小区内公共道路和绿地等社区公共设施为小区居民共同共有,既要维护社会公益实现物尽其用使社会利益最大化又要兼顾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

要将社区共有的道路等公共设施转化为公是否侵害了小区业主有关权益,拆除围墙后如何保护业主的权益?对此最高法院也对此进行了回应,称国务院的《意见》的出台是一国家政策,涉及的权益,法律法规的出台需要一个立法实现的过程,对此司法机关将会密切关注。最高法民一庭庭长程新文:“作为司法机关将对此密切关注,对由此可能涉及到的相关主体的权益的影响、协调和保护,将加强调研,及时研判,并进一步加强对下指导力度,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妥善地处理好相关的纠纷。”简而言之就是,政策要执行,但必须以法律为必要前提,不能违反契约精神,凭借强权强行推行,既要实现社会公益兼又要顾个人权益保护。

增强社区活力,建设街区制须有足够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开放型社区,必须瞄准问题矛盾所在,补缺短板,才能让广大居民享受到改革红利。推广街区制,大家的目光大体集聚在法律根源问题、权利保障问题、居民居住安全和生活环境问题。未雨绸缪,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抚平情绪、纾解焦虑的最好镇静剂。

首先,政策需要站在法律的基石上才能行政得法,执行得意,业主顺心。《物权法》作为保护公民权益的利器,法治社会中重要的骨架,无论在何时都不能逾越。原则上不建设封闭式小区,逐步打开封闭式小区,需要中央在法律层面谋求立足之地,变更并健全《物权法》在法律上明确街区的道路、绿地等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以及所有权的明细的划分,使改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国家权力始终运行在规制在法律规制之下。

其次,业主既得合法权益不能因政策而被剥夺,开放社区势在必行但需要利益的等价交换。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新建小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使社区内共有道路等公共化是政府征收的合法形式,但征收必须依法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估价机构,遵循估价原则和程序,用科学合理的估价方法,对被征收物的价格或价值进行估算和判定,给予被征收人合理的补偿,如可以对业主按面积、设施、绿化进行综合评价以合理的货币补偿、产权置换等的形式进行征收,也可以尝试以教育、医疗、交通、就业入职等创新多种方式进行合理补偿的形式进行补偿。但无论是何种补偿,都需要征收决定程序合法、补偿标准合理,切实履行为前提,照顾到不同阶层的诉求,尽可能满足被征收者们的合理要求,用合法怀柔的方式处理好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最后,加强开放型社区的安全监察,建设安全开放社区。打开社区是否就意味着小区的安保系数降低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证明封闭式小区并不能严防盗和贼,围墙的存在不过是居民心中理想化的防线,其实它远没有想象中的作用大,相反,有时候围墙的存在反而成为了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给其提供隐蔽、远离人群的作案环境。一方面政府加大开放小区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社区可以根据实际,以政府征收补偿作为资金池,扩充社区保安队伍,加强与当地公安进行联合合作,共同维护社区安全。政府接管道路和绿化并对开放的社区交通进行严格管制,减少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疏通“断头路”,打通道路主动脉,丰富道路毛细血管,让封闭的小区敞开胸怀,共享城市便捷生活。(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学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深重,值得学术界深思。因此,每个公民必须正确认识历史,并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责任义不容辞。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遏制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虚无历史,及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任意曲解的一种历史观。”其本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当前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思潮日益泛滥,这不但在学术界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干扰了民众的思想,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产生了质疑。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判,还原历史真相,重塑民族自信。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今天产生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内许多仁人志士不断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各种主义思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极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思想,但在发展过程中趋于极端,主张“全盘西化”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也日渐广泛。西方各国在向中国转移经济技术的同时,也在悄然地向中国灌输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而正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的高压态势下,许多学者开始逐渐丧失自身发展的主体性,否定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重新主张“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获新生”,并愈演愈烈。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不断掠夺扩张,终结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加上政府的堕落腐败以及思想文化的僵化封闭,使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因此,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反思自己的制度与文化,从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一步步探索自己的救亡图存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开始日益强调西学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只有打倒“孔家店”,全盘接受西方的一切事物,才是中华民族重获新生的根本途径。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的积贫积弱是促使许多“志士仁人”主张“全盘西化”,是虚无历史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西方殖民文化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各种主义思潮不断涌入,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西方思想文化这种强势渗透下,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开始兴起一种崇西弃孔的新潮,在巨大的中西文化差距下,许多思想家开始全面放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文化根基,主张全盘西化。而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各国开始把中国作为最大的敌人,妄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并抓住中国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机,对中国进行新一轮的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大肆传播其“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这是导致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泛滥的直接原因。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

表面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没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目的。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是有明显的政治诉求的。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对我国近代的革命传统、爱国传统进行否定,并对西方的自由主义进行大肆赞扬。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扫除倡导西方主义学说的宣传障碍。

目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断对我国的革命进行否定,许多学者别有心机地使用一些缺乏真实性的史料贬低革命的意义。不仅对中国的农民运动进行否定,而且也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进行了否定。只是一味地对清代的洋务运动及“新政”等可以代表他们价值观的历史事件进行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共产党艰苦抗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功绩进行了否定。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有着严重的危害,宏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梁柱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思想,适应西方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围之本和强国之路。”杨军进一步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政治的危害:“它否定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根基,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放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逐步瓦解大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此外,张晓红、梅荣政着重指明了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危害,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消解文化认同,消融民族精神,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微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对各个社会群体都有消极影响。对其微观危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师生个体,对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仅有少量的研究,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导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比较混乱。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致,前者属于一种唯心哲学,后者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是在不断放大人为的缺点,为历史中的反面人物进行翻案,对我国的革命历程进行了否定,忽略了人民群众的理论,对学生的原有思想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历史问题时,很容易出现主次混淆,利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盲目追求非主流的思想,导致政治信仰缺乏,甚至可能会出现“全盘西化论”的情况。

五、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遏制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应该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在客观的历史基础、现有的充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事实的理性分析。如果像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样,将主观假设作为目的进行推论,得到的便是主观臆测的“史实”。这样的推理方式,即使再符合逻辑,对于搞清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从都是无意义的。这种思考不仅仅适用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思,也普遍适用于各种研究领域。

其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思维模式,加强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历史的学习。

最后,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民群众为代表的唯物史观,坚决抵制唯心史观。

如何正确地认识历史,是关乎一个国家兴亡的大事。是维护历史本来的面貌还是扭曲历史的真相,是从历史的主流中吸取经验教训,还是在历史的重述中制造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退回唯心史观,这些原则性的问题都是不能被搅乱与颠倒的,否则就会危害到一个国家、民族的主流思想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动摇国家、民族复兴发展的根基。用唯物史观捍卫历史的真实面貌是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是指导现实生活的需要,更是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需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9).

[2]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J].人民论坛,2013,(9).

[3]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4]蒋金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浅析[J].文化论坛,2014,(12).

[5]周晓东,卫静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实事求是,2013,(4).

[6]康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A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