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读”
2016-04-15亓俊江
亓俊江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的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纵观阅读教学的现状,“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诸多教师的重视,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等诸多方面较之过去都有明显长进,但距“美读”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对读的理解的狭隘性,对读的训练的简单化,注重形式上的要求,忽视实质性的指导,因而“美读”指导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师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做好“美读”示范准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美读”训练的指导。
一、精心导入,形成“美读”的情感基调
每篇课文都有情感基调:或明快,或深沉;或欢畅,或悲哀;或活泼,或凝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是“美读”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课文情感基调的把握,往往须借助于和谐的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的创设又很大程度上由新课开始时教师的神情、导语所决定。为此,教师须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营造和谐的气氛,从而为课文的“美读”创设合适的情感氛围。
二、想象还原,强化“美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每篇课文都是客观生活或客观事物的描述。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才能为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基础,以强化学生对思想情感的体验。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想边想象: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了二至五段,在你眼前分别出现了什么画面?读后再让学生借助投影口述“见闻”。通过想象,写景的语言文字就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春景图:嫩绿柔软的小草,珍贵细腻的春雨,花团锦簇的春天,便活现在眼前。这样,语言变成了形象,就为引导学生感受画面、体会情感、实现“美读”提供了依据。
三、引入情境,深化“美读”的情感理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心理的沟通、情感的联系,是“美读”的重要基础,否则读书时当局外人,作壁上观,那就根本算不上什么“美读”。因此,在让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内容还原成语言画面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进入文本,步入境里,以促使学生观其行、通其心、感其情,从而发挥情境的感染效应,以深化学生对语言情感的理解。如,《听潮》一文的特点是用声音塑造形象,在教学《听潮》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先让学生自由“美读”,再让学生仔细听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美读”。学生读到这些优美的句子:“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海睡熟了”。由于运用了舒缓、柔和的语调,读出了一个优美、宁静、悠远、安详的意境。这样,课文朗读就不仅是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的表露,更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美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提示引读,促成“美读”的情感共鸣
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还原、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学生大都能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但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差异,有时仅靠形象的还原、角色的扮演等,学生往往还是身不由己,情不由衷。这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朗读提示,点拨引读:或描述画面,提示情境;或挖掘内涵,提示情感;或渲染气氛,提示语气。以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鸡,以境诱情,强化感受,进而有效地保证“美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