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主体性材料在散文中的作用初探

2016-04-15吴胜男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药名原文散文

吴胜男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往往只抓“主要的”进行分析,常常忽略了作品中着墨不多的那些“次要”内容。用这种方法去解读高考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就会无法全面领悟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有时候想要表现“主体”,但又不直接写,而是通过那些“次要的”来写,以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常常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次要的”内容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高考散文中的非主体性材料,经常出现在狭义的主体内容之外,这些材料看似与中心、主体关系不大,但不可或缺,是作者精心构思设计的。这类材料或穿插,或补充,或引述,或描写,常出现在文章开头、中间或者结尾部分。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非主体性材料在散文中的作用。

比如,散文文本阅读《寒鸟》中第三题设置为: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可以作这样的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主体是寒鸟及其生存状态,插入描写的“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很明显属于描写类的非主体性材料。

可以先找到原文:“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1.鸟群数量非常庞大,这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遮住半个天空的鸟群”、“这么多鸟”等;2.某个人对寒鸟的飞行行为是持不理解的态度,他认为这群鸟儿是在流浪,作无目的的飞行。

因此,不难得出答案:(1)表现出空中飞行的寒鸟之多;(2)突出“人”对寒鸟飞行行为的不理解。很多学生会认为,到此答案已经全面了,可是有一个细微的点,却被学生忽略了,那就是为何作者选用的是“某个人”,而非具体的一个人。这一点,恰恰是为了与寒鸟这一群体对应,“某个人”所代表的是人类这样一个群体。在文章的倒数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鸟的生存法则与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所以还要补充一点:(3)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寒鸟与人生存法则的不同埋下伏笔。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考虑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时,只是关注最靠近的部分,而距离稍远的内容就很容易被忽视,这往往是答题时非常关键的一点。

再比如,2012年浙江高考文学文本阅读材料选用的是当代散文家甘典江的作品《母亲的中药铺》,文中有一题设置为:第4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5分)

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发散思维:

“联想”,意味着有所拓展,势必增加文章的内容,“联想”的内容也要有所关注,具体探究“联想了哪些内容”,产生“联想”表现了什么。

继而找到原文:“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通过对原文内容分析得出:中草药的名称是富有传统特色的,作者自然地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颜料、绘画作品以及神话传说,海马的联想更是富有生活气息。

再结合文章的主旨:作者以母亲中药铺的变迁为线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从而不难得出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

通过以上两篇例文及例题的分析,正可谓:“无心插柳处,匠心独运时。”学生在散文文本的阅读中,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研究,才会参透其中的玄机。

猜你喜欢

药名原文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药名
买药
夸海口了
医药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