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6-04-15钱影影

成才之路 2016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小学

钱影影

摘 要: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素材,注重优化内容,走进生活,关注体验,激发动力,自主学习,用心感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1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特别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自我,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下学会与人为善,明辨是非,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活动的效率不高、学科整合混乱等。那么,如何提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结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认真备课,明确目标

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迎来了思品教学的春天。作为思品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将其落实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着新课改理念的阳光,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教学目标是旗帜,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确定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目标时,需要关注的是如下几点。一是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目标;二是大目标与小目标保持一致性,就是说每节课的目标与全书、单元乃至全学年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三是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心理、法律、道德等内容,突出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需求;四是教学目标要做到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层层深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内容,走进生活

全球化背景下,有着多元文化与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文化与思想观念影响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身心成长。只有引导他们从复杂的世界中辨别出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才能保证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品德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和课堂,而是应主动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合理选取典型案例和相关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生活化教学素材的案例,应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取与其生活和学习联系最为密切的案例,而不是从成年人的视角选择案例,以更好地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现实,迎合他们的认知需求。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们意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现象、品德问题,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也应该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学习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不断放宽学习的眼界,才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比如,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全班学生去植物园观赏各种花草,让他们感受被花草所装扮的世界的美丽。其次,通过学生自己亲自观察花草,学习花草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做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花草树木的意识。最后,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初步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通过请园艺师讲解,学生掌握了一些种植花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花草种植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养护等。

三、关注体验,激发动力

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而言,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情感态度是在学生不断体验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就要积极为其创造体验的机会,引导其用心体验生活中蕴含的情感真谛。因此,品德课程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的体验与经历。在教学活动创设中,通过角色的设定、场景的模拟和事件的还原,引导孩子们体验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激发他们强烈的内心感受,引发他们对事件经过和当事人情感态度的反思与讨论。比如,在“家里来了客”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关爱别人,尊重别人和对客人真诚热情的态度,学会待客的基本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家里来客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接待客人往往都是父母的事,孩子则很少参与。所以,教育孩子礼貌待客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忽视。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并开展“我做文明小主人”活动。同学们可以分组模拟表演,“阿姨来了”“同学来我家”等模拟再现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最礼貌文明的方式接人待物。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明礼仪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经验和智慧。除此之外,品德课程的学习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其学习动机,才能使其形成不断探索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报道中的时事要闻,开展相应的品德教育。例如,引导学生搜集与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信息资料等,使他们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当事人的做法,探讨其中的思想品德问题。同时,还可结合各种节日开展相应的品德教育。例如,重阳节可组织感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的座谈会,父亲节、母亲节可开展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国庆节可开展爱国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在上述活动的开展中,不但要让孩子们回顾和感悟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也要引导他们认真聆听和感悟同学们所讲述的事件,从而弥补他们年龄小、阅历浅而造成的情感体验不足的问题,使他们从自己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丰富的体会与感悟。

四、自主学习,用心感悟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们,而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方法,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感悟和创造。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程更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双手、耳朵,去观察世界、探索世界、聆听世界,并从中获得体会、感悟。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心感悟,引导他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体会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反思与体会,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执教“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水的知识,对自家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做一个水龙头一夜能滴多少水的小实验等。这些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在现实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水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所调查的关于水的情况进行交流,通过展示关于旱情的照片,播放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水对植物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感知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我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认识到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是一种美德,培养了学生关心水资源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积极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出主意,对生活中浪费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德课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确保该门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素材,以不断提升品德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士莉.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打造生本高效课堂——《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山东教育,2015(28).

[2]孙春峰.如何引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走向高效[J].内蒙古教育,2015(24).

[3]刘建德.例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J].中小学德育,2014(09).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小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