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万用户,近百万日活,高冷的same正在靠这些涨粉和变现
2016-04-15夏毅鸣
夏毅鸣
1983年出生的same创始人许旭恒,是一个具有文艺气息的程序员。很少参与社交活动的他,爱好是写诗。早期,从same的产品调性上,可以看到创始人的影子。
same是一个情绪化、小清新的UGC线上社区,2013年推出App,三次主要迭代。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眼中的same从稚嫩走向文艺和内省,再变得开放,更加接地气。只不过,无法沉淀关系链的反社交属性一直没有变。same的目标,是成为纯粹以生活分享和情绪表达为主的网络社区。
same在2015年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非常有趣,可以看作是小众线上社区尝试商业化的典型案例,同时还要在扩大用户数的前提下维护社区的调性,几乎是一步一个坑地在磨练整个产品。
2014年底,same拿到腾讯领投、挚信资本跟投的B轮融资,共2000万美元。
反社交的线上社区
same可能很容易被理解成为一款社交产品,但它并不是。
许旭恒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gnyebang),直到今天,same仍然希望成为一个具有归属感、创造力,能互相信任且无压力无批判的网络“生活社区”。
重要的是,这里无关注、无评论、无关系链。将same和社交App区别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这“三无”的反社交设计。
许旭恒本人就不爱社交。在刚成立same的时候,产品甚至标榜着“无聊”和“孤独”的概念。总有用户吃这套,但资本不会跟着一起犯“中二病”。因此,2015年,这些概念都不太提了。
我平时也会使用same,反社交设计带来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天能打开很多次App,但每次都是无所事事时才打开,使用时间也不会太长。
这是因为same上没有社交的牵挂。每个碎片化的UGC内容,只有点赞、投票、打卡这些功能。如果对对方感兴趣,你可以选择和他聊上一会儿。但聊完以后,你们无法相互关注,于是关系链就无法在same上沉淀下来。
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社区形式。不过和那些BBS相比,区别在于你在same的每一个帖子下面无法看到别人的留言。用户在same中处于一种比微信关系链中更强的隔离状态。说穿了,很适合那些不爱聊天和社交,但喜欢自说自话的人。
在产品逻辑上,same不停地迭代,但是基本遵循着以“频道”为核心的组织结构。这些频道的命名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并且由于same的用户特点,那些文艺气息极浓的频道常常会具有很高的人气。
高冷产品的变现试水
去年same变了吗?毫无疑问变了。最主要的变化在于两点:变现速度加快和加入营销动作、扩大用户群。
2015年10月,same上线了零钱功能。随之而来的,是8.8元的秒杀活动。
许旭恒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ngyebang),零钱功能从2015年初就已经开始策划,8.8元秒杀频道则是为了引导用户从浅到深地去理解这个功能,同时也是电商娱乐化的一个尝试。
same并非想变成一个电商平台,而是想成为带有推荐和导流性质的模式。许旭恒认为,8.8元秒杀给same带来了三个效果:
带来将近20%的日活增长;
更多商家表现出合作意愿,有演出会、电影首映门票、生活类、居家类产品、科技类硬件产品等等;
一部分用户完成了绑定银行卡的行为。
不过,零钱的另一项设计——点赞转账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虽然每次点赞只会给对方转账0.1元,可以单纯看作打赏。可即便如此,平台上点赞的次数也大幅下降。same此举的初心是想鼓励优质UGC内容的出现,不过貌似高估了用户对于打赏机制的接受程度。
许旭恒对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ngyebang)表示,未来same会走向大众化,并探索更多娱乐化的玩法来吸引用户,使社区更加活跃。不能说这违反了same的初衷,因为一款产品的定位确实会随着市场和资本的动向而改变。
为此,same开始了之前不曾实行过的线上营销。2016初的“两块钱自黑视频”策划,他们拉来了郭敬明站台,24小时之内创造了4000万的阅读量,一周内累积了1.3亿阅读量。这哪里还是孤独?分明热闹得不行。
那为什么same会在这个时间想到用户增长呢?
对社区产品来说,用户量级决定着玩法的差异和可能性。same不温不火地发展了两年多,拿了两轮融资,如果想要有所作为,突破目前的产品调性,最急需提升的就是用户数。
目前,same有1500万的注册用户,日活在80万左右,在活动期可以上升到100万。
以孤独聚合、消费无聊的概念聚集而成的UGC社区,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平稳地发展。然而,如果希望再向前走一步,成为能够具备导购能力、拥有更大用户体量的在线社区的话,那些概念是不够的。
不破不立,same正在进行自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