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自觉:迈向西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2016-04-15杨小峻
杨小峻,王 毅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路径自觉:迈向西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杨小峻,王毅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寻求科学的现代化推进路径,是西藏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并解决的当务之急。对实践路径的探索中,如何在共性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研究从差异性现代化目标任务的确立,区域化的现代化指标构建,特色化的现代化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分析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的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以实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从“路径依赖”到“路径自觉”的现实转向。
[关键词]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自觉
当代高等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源结构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整体现代化的目标进度和模式选择,同时也提出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对社会现代化总体目标达成的适宜性和模式抉择的适应性问题,最终指向其推进路径的选择问题。选择性与适应性问题的呈现,说明高等教育现代化没有可复制或可追赶的模版。与此同时,二次现代化理论加速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正在走向多元化,由此,当我国高等教育在思考整体现代化不均衡问题时,在发现区域化和特色化越发明显的同时,也开始考虑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自身的一体与多样。
作为区域特征最为典型的西藏地区,兼具世界性与地方性是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双重特征其及实践逻辑起点,也源自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自身的价值与功能的定位。进而在现代化指标构建中需要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现代化与西藏社会各个要素发展的协调,同时指标体系对西藏高等教育自身内外部结构要素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基于此,在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探究中,要充分兼顾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西藏社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协同,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内部各要素的协同,进而积极发挥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动态监预测功能,真正体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综合效应,最终实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适应性的最大化。本文将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自身区域特点出发,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本身的特殊性入手,结合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特点,尝试提出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一、 差异性:正确认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取向
作为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关键词,“现代化”不仅作为民族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中国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表征,以其时空参照系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现代化评价取向。
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在近代以来,以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代表,早期“现代化”是一种以西方社会为参照系,其评价取向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技术化变革到“西化”的社会体制的整体变革,是一种效仿西方的现代化。现代中国,以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代表,以早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标志,将目光从向资本主义“西化”转向以苏联社会主义为范本的现代化探索,其评价取向转为“对西方资本主义式的体制与文明予以全盘否定,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作为未来的蓝图与方向,其核心价值观是苏式‘社会主义’”[1]。进入当代中国,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定位自身的世界坐标,“明确提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吸收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先进文明……以争取在下世纪中叶赶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可以说这些现代化的取向皆以西方社会的价值为标准。
然而,在长期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的改革者发现“经典现代化的现代性,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理性的专制、人性的淡化、精神的空虚、生态的灾难等人类越来越难以忍受的‘现代病’”[2]。随着世界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现代化的语话表述从以“模式追赶”、“路径依赖”为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开始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其价值取向从以他者为参照,变为开放而自主的,富于中国文化自觉的现代化。
由此,我们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时,其评价取向的嬗变过程也极具中国特色。因为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被许多人贴上了“西方”的标签,被认为在发展模式上受到近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具有典型的“文化依附性”①[3]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借鉴西方并有创新”[4]。纵观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实际上,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依附性在逐渐减少,民族性和本土性日惭浓厚,近代中国大学最终摆脱了依附,走向自主独立。”②[5]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中,其评价取向更加显现出中国的文化气质与社会现实逻辑。
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构件,其评价取向的变迁过程极具代表性。一方面,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其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当下的时代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独具中国多元一体的社会现实与文化格局,其发展兼具全球视角和本土经验。由此,讨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取向的必然遵循就是既有开放性全球视野,又具有国家整体现代化的使命担当,同时思考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需求。
(一) 评价目标的差异性定位
科学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确立科学的评价目标是当务之急,目标明确才能具有方向性。以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的目标定位,以西方发达国家或者是国际组织的要求为目标要求,可以说是一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同质化思维,其中中国经验的体现还远远不够。同时,同质化与特色化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具有现实性,更具理论性。因此,西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评价目标的定位,就是要认清一个根本问题,即为了谁的现代化?是谁的现代化?
具体而言,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目标定位要从世界趋势、中国现实和西藏实际三个参照形成坐标系。其评价目标:第一,始终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相一致;第二,始终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导向需求相契合;第三,始终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特点相适应。与此同时,从评价目的的价值取向上讲,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西藏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目前现代化目标不是赶上发达地区,更不是引领发展,而是根据自己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自己的阶段发展目标。在现阶段,任何不切实际的现代化目标,到最终都可能影响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健康推进。”[6]
因此,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出发,西藏高等教育的地方性,其功能的区域性定位,也充分证明设立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目标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目标定位上必须区别于其它地区。
在目标上定位何以不同,具体讲,就是要精准发挥西藏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即:一是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能够服务西藏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二是开展具有服务国家治藏方略,支持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三是为西藏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服务;四是承担传承和创新西藏优秀文化的使命。
(二) 评价指标的个性化诉求
设立评价目的同时,评价指标中如何体现西藏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更要体现西藏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构建,建设可以说始终把握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充分体现着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指标构建观。
当代中国特色现代化,是将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的动态进程,由此,其评价指标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我们在思考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的构建时,需要认识到指标适应力问题,应当寻求一种共性与个性之间张力,要获得这样的适应性与张力,就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对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现实判断。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朝向现代性的过程,其现实发展没有终点,总是以当下社会发展状况为现实基础。因此,在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构建中,要进行事实性的判断,依据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真实水平作出基本判断,为指标建设提供参照,使得指标体系具有一定适切性的取向。其二,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体系的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定位。在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追求中,还应当深刻认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因子,与国家整体现代化、国家教育整体现代化和民族地区整体现代化之间共性与个性并存。具体说,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带有明显区域性与多样性,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绝对标准化的指标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体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建构的本土化。”[7]因此,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是重复或模仿他者,而是在协同与均衡中体现自身的主体性诉求。
总之,在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的探究过程中,始终要把握好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价值导向。在评价目标的设定上,遵循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逻辑,保持差异性定位。在评价指标的建构上,努力“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西藏高等教育的自身特殊需求”③[8],走一条具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化道路。
二、 区域化:着力构建西藏特点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
(一) 区域化评价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区域化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在讨论的问题,经济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带动了许多领域的区域化探索。高等教育同样被卷入区域化的讨论之中。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趋势上讲,“许多国家之所以走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道路,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9],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它是一个瞄准学科发展趋势、遵循教育规律、整合自身资源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过程。”[10]
高等教育服务功能的区域定向,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趋势,从资金、人力资源投入其着力点是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不均衡问题,同时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
因此,从“国际性组织指标”④从“江苏指标、广东指标和上海指标”⑤的提出,充分体现我国在教育现代化指标的建设进程中,区域化是其根本特征。进而,我们思考在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化,兼顾共通性与特殊性,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从评价的区域化出发,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二) 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的区域化指标建构
西藏高等教育作为特色化区域,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要求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中东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异质性,与西部各省相比,同样有着自身的不同优势与劣势。就其西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而言,“既无法用某个单一的高等教育的术语描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也不能简单沿用统一的标准。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其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框架不能完全与所谓国际化标准看齐,更不能复制内地发达省份的经验。”[11]
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特殊论的角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西藏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成长轨迹与传统,受到区域性特点的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社会变革中的进步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西藏高等教育的个人投入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率,其市场化水平偏低,同时,西藏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中,“政府主导”色彩较浓等,它使得西藏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技术成果贡献、社会服务参与度和文化创新引导等方面,都无法实现高等教育与西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化互哺”,最终导致了西藏高等教育在人才素质结构性变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适应力提升和文化创新引导力等方面地方服务精准性不足。基于此,我们在构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之时,需要体现其科学性,就是“要充分研究西藏高等教育的一些特殊性,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西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指标的选取中要关注其自身的发展特点。”[11]
何以现实这样的双重任务的辩证统一,在指标的选取中如何实现科学判断,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经过理论与实证的双向研究,我们认为当前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因素是建设具有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主流趋势,并且有较强地方服务力和办学特色的高等教育,充分体现西藏高等教育在我国建设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样的精确性定位,取决于西藏高等教育自身内涵式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西藏社会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要现代化,育人之境成为重中之重。由此,选择高等教育内部因素现代化便成为必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内部因素出发,形成了评价指标框架,并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内部七因素指标体系”⑥[12]。
总之,区域化既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同时也是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的策略选择。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现有基础出发,在评价方式及其指标体系建构过程,充分将时代性、整体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进行考察,以实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而不殊”、“和而不同”的发展品质。
三、 路径自觉:科学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
在大量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条实践逻辑,那就是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为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推进路径提供了技术性支持。所以,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现实推进过程中,更需要从价值取向到指标构建再到路径选择这样一条清晰的图景。在我们探索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模式追赶”的、不能“路径依赖”的,而是要走一条“与世界同步”、“与国家共进”、“与西藏适切”的推进之路。
这些认识的获知,主要来源于对世界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与反思,同时是对世界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西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科学定位。
(一) 发展目标任务区域化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确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一切实践的首务。要科学设定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任务,就是要首先清楚认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水平与未来方向,充分考虑其区域化的价值与现实诉求。
所谓区域化目标与任务,就是在目标与任务设计中,我们始终要坚持“特而不殊”的原则。与以往模式复制和路径依赖式的发展不同,不是全国“一刀切”,而是全国“一盘棋”,设立发展目标与任务不是同质化的,而是有差异性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区域化目标与任务主要有三个层面的重要依据来源:其一,当前国家及其西藏经济社会现代化目标导向与主要任务;其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的目标与任务;其三,当前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的现实景况。具体而言,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当下目标与任务,即体现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又要体现西藏地区发展的目标,同时要与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目标相协同,并且在其中体现西藏高等教育的特色。当前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西藏提出了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将发挥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科技创新与人力结构优化的孵化作用,西藏高等教育则需要更加精准地实现这些功能,同时也需要在这样的目标坐标中精准地找寻自身的定位。
与此同时,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与任务的确立,还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化的动态性特征。因为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现代化并无终极目标,因为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而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会根据人类社会需求来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目标及状态。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如此,了解和认识西藏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状况,对如何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3]通过研究认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现阶段目标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内部因素的现代化发展,确立了以提高西藏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发展,以此提升对国家发展的支持力,对西藏发展的服务力。
(二) 监预测机制科学化
评价现代化水平的目的不在于甄别优劣,而是对已有水平的估测,同时对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提出改进策略。同时,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有终极性。基于此,审视并确立区域化的目标与任务,就是要体现评价对象的时空性,体现评价指标的弹性。何以实现这样的评价,首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同社会发展、个体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样的互动具有随境性和持续性。要构建好这样的关系,其根本路径就是要将评价指标的功能活化。
如何活化,就是“运用指标体系进行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地方创建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总揽统领作用。”[14]因此,由区域化的目标与任务形成的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在实现其评价与测量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其监预测功能。
监预测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监预测实现科学决策。将西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了解与判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监预测机制的建设,使得行政决策更具精确化和人性化。
第二,通过监预测实现动态适应。西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西藏人口与办学规模、基础教育指标与高等教育指标、农牧区与城市教育资源等方面形成动态平衡监预测,在监预测机制作用下合理科学地进行协调,以达成教育发展的整体协同。
第三,通过监预测实现促进变革。西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西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变革,以求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新常态,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预测提早准备预案,从而现实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 发展模式的特色化
“在现代化问题上避免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要求我们在将西方现代性文明合理要素整合到自身文明体系中的同时,不放弃自身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成分,不放弃自身的话语体系,不放弃自身传统中与现实国情相符合、但与西方现代性文明针锋相对的成分。这样一来,现代性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就决不只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这一种模式,而是呈现多元共存、多样发展的生动图景。”[15]这一论断不断提醒我们,有效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需深刻认识到这种“多元现代性”的实质。
多元现代性决定了多元现代化的路径,在寻找路径的过程中,强调现代化模式的特色化取向。在对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需要始终强调确定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既要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共性特征,又要联系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对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考察,认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具有六大特点,即“后发外生型、目标型发展、政府主导推动、兼有双重任务、重心偏低和重在切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⑦[16]。
首先,后发外生型决定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更好地融合西藏自身教育传统积极因素,以适应现代化要求,努力缩小教育基础与赶超教育现代化的之间的落差,着力平衡跳跃式发展与现代观念滞后的矛盾,积极消除超常规发展与导致理论与实践上的偏差与错位。
其次,要充分认识西藏仍然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需要根据自己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自己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需要政府主导推进。
再次,要深刻理解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就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而言,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同时适应西藏地方需求的人才。
总之,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其实质是主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道路。其内涵包括:其一,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是基于国家、西藏、高等教育三点的坐标建构,其路径寻找是一种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生态式发展观的彰显;其二,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是西藏自身发展的开放性与特殊性共生的体现,所以在路径选择中,即需要世界范围内和国内其它省市的经验借鉴,同时需要强调“西藏经验”和“西藏话语”。可以说,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一条“道路自信”、“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
[注释]
①此观点以张斌贤为代表,指出“如果说文化传播在中国等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确实发挥了作用,那么,这种,传播’与在欧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传播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在欧美国家中,确实发生了文化的传播;而在欧美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只发生了文化的依附(即欧美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所造成的后发展国家对欧美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依附)。”(详见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比较教育史纲(近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573页).
②此观点以潘懋元为代表,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是一种“晚发外生”型的近代化,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和理论等方面移植和模仿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教育模式,这恐怕是一切落后国家近代化起步时的基本特征。”(参见潘懋元,陈兴德.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9-3.)
③此表述统称“三个符合”,即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服务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民生改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依法治教、服务特色办学)、符合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服务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西藏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服务西藏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详见刘凯等.三个符合:构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导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
④国际性组织的教育指标,主要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球教育要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概览:OECD 指标》等。
⑤此三个指标主要指上世纪末中国在部分区域省市进行的教育现代化指标构建的尝试。
⑥此体系由7个评价项目、14个评价要素、39个评价要点的三级指标构成。详见杨小峻等.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
⑦此六大特征是在对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析中提出的,它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模式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西藏高等教育特性。详见刘凯.模式:趋向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行为手段[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J].历史研究,1994,(3):154.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8.
[3]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比较教育史纲(近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73.
[4]潘懋元,陈兴德.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09-03.
[5]方增泉.近代中国大学(1898~1937)与社会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
[6]刘凯,杨小峻.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39.
[7]杨小峻.价值、视角与框架: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6):99.
[8]刘凯.三个符合:构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导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
[9]董泽芳.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J].江苏高教,2000,(5):32.
[10]杨小峻.彰显特色: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08,(1):47.
[11]杨小峻.价值、视角与框架: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6):101.
[12]杨小峻.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
[13]刘凯,杨小峻.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01.
[14]谢绍熺.地方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1):41.
[15]彭国华.现代化:多元与共识的交响[N].人民日报,2016-01-12,(5).
[16]刘凯.模式:趋向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行为手段[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责任编辑张永祥/校对水心)
[收稿日期]2016-07-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推进路径研究”(DIA130300)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小峻(1965—),女,河南孟津人,西藏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4-0104-06
Path Consciousness:Moving towards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ibet
YANG Xiao-jun,WANG Yi
(School of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712082,PRC)
[Abstract]One of the most urgent issues of Tibet’s higher education is to search for a reasonabl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key of which is to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path dependence ”to“path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ibet:setting up divergent targets of modernization,establishing regional indicators of modernization,and choosing the featured model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Tibet;higher education;modernization;path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