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历程、主题和趋势

2016-08-10侯怀银王俊琳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题历程趋势

侯怀银,王俊琳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历程、主题和趋势

侯怀银,王俊琳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介始于民国时期,经过长期中断,20世纪90年代得以重新开启,进而不断丰富。已有研究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自由教育观、交往教育思想、陶冶思想、教师观和学生观等主题进行论述,今后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将在目的上走向回归与引领,内容上走向创生与建构,方法上走向历史与比较。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历程;主题;趋势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生存哲学代表人物,曾长期从事大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大学教育理念进行过深刻思考,雅斯贝尔斯的主要著作和论文集已被翻译为中文出版[1],电台的演讲和相关的论文也已编辑成文集刊发。其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已有研究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反思。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回顾了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主题,试图探究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趋势。

中国学界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引进始于民国时期,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解读到多元透析的过程。

民国留德学生最早对雅斯贝尔斯著作进行了翻译和引介。据笔者目力所及,民国时期王锦第于1941年在《中德学志》第3卷第3期发表的《略述雅斯波的哲学》提及雅斯贝尔斯主要教育学著作《大学之理念》①。1943年《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2期刊发了王锦第对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第2章的翻译“政治与教育”,指出“教育者的力量就是用最善的努力,使人用传统最深的内容为媒介,令人得到最高的可能性。”[2]这说明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在当时已开始引介,但是王锦第主要关注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教育思想的介绍只限于翻译其著作。

20世纪90年代,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得以重新开启。这一方面是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传播,教育学术界对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注;另一方面是源于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译本的问世。研究主要是对其著作《什么是教育》《大学之理念》以及文章《关于高等学校革新问题的提纲》的文本解读。有研究者集中对雅斯贝尔斯的灵肉之间交流的教育本质,培养“全人”的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过程观,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哲学、科学与宗教构成的教育目的,教育的作用及其限度,教师的保障与责任进行分析,认识到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中存在着非理性、个人主义、神秘主义的倾向以及人本主义的特点。[3]有研究者站在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人本主义特点,认为雅斯贝尔斯关注人与人的交往和对生命的体悟,教育是对生命本原的追问与超越,强调人的主体价值,自由生成、生命信仰和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价值。[4]

虽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一书在2007年才翻译为中文出版,但对其英文本的解读早已存在。对于《大学之理念》中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选拔与教师的选用,大学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的改革等都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5]有研究者梳理了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本质观、职能观、人才培养观。[6]有研究者提出我国大学改革要重塑大学精神生活,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的人,促进学生自由成长。[7]

有研究者将雅斯贝尔斯的《关于高等学校革新问题的提纲》与马丁·海德格尔的《校长就职演讲》进行比较,研究了雅斯贝尔斯对纳粹时期海德格尔《校长就职演讲》的疑虑与对大学改革的不同观点,在《提纲》中,雅斯贝尔斯提倡“以大学的古典模式为榜样,寻求大学的新开端,重新塑造大学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意识。”[8]

2005年后,一些以雅斯贝尔斯大学自由教育观和精神交往为主题研究开始出现。有研究者提出雅斯贝尔斯自由教育哲学观认为自由是大学师生的天性,大学是自由教育哲学的实践场地,师生交往是实现自由的路径,过度计划背离了教育的自由本质。[9]有研究者从雅斯贝尔斯对哲学交往的界定和划分,提出雅斯贝尔斯交往视界中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灵肉之间的交往,指出了中国大学交往中存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张扬和失落的矛盾。[10]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教育是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11]

2009年,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学位论文开始出现。到目前为止,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一共有10篇,暂无博士学位论文。通过对相关学位论文的查阅,笔者发现主要关涉四个主题,分别是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教学观、教师观、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者主要是基于人道、伦理的角度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进行思考,研究内容走向丰富与深化。

此后,关于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学生观、交往观、研究性学习观、教学方法观等方面的主题研究陆续展开。有研究者分析了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对我国开展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哲学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等方面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余小茅编写的《探寻本真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以本真教育为基点探寻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进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研究。

笔者据中国知网中收录的主题为“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文章,将研究主题进行分类,认为已有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表1 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相关主题

(一)大学教育理念

已有研究者尝试从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中获得实践启示,对其教育理念的研究包括思辨性的审思和实践性的反思。

1.围绕大学理念进行思辨性审思

通过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价值、教育限度、教师观论述,有研究者认为雅斯贝尔斯所理解的大学具有四个特征:学术自由、学习自由、求真和求知。[12]对于雅斯贝尔斯认为的教育本真,有研究者认为是唤醒人的灵魂,使人获得安生立命之本。[13]也有研究者认为是成为全人和自由的唤醒。[14]也有研究分析了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教育本质、教育特点和教育过程,认为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具有理念与现实、理性与非理性、开放性与相对性、个性与社会性等双重性。[15]

2.立足中国教育进行实践性反思

雅斯贝尔斯的核心观点与中国大学教育实际结合,这是研究者解读《什么是教育》和《大学之理念》的目的。有研究者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与社会,大学师生交往以及大学的职能等方面进行探究。[16]雅斯贝尔斯提倡的大学作为钻研学术的殿堂,精神追求的家园,对我国大学教育中“人的回归”和人文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7]还有研究者思考了雅斯贝尔斯对科技创新与大学精神的倡导,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哲学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对目前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生学术研究,学校学术自由与以及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大学教育改革提供的启示;陶冶思想、交往理论对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雅斯贝尔斯的人文关怀观点对我国以人为本、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启示。[18]有研究者探讨了雅斯贝尔斯自由教育大学思想对远程开放自主学习研究的启示,从雅斯贝尔斯本真的教育思想探索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还有对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进行了诠释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强调平等和谐中的师生互动。

(二)自由教育观

研究者围绕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在学术自由、研究性学习、个性化教学和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对其自由教育观做了论述。有研究者强调雅斯贝尔斯提倡的大学自由教育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自由和教师的教学自由,而实现自由教育的路径是精神交往。[19]有研究者认为雅斯贝尔斯的学习自由观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改革大学教学方法有借鉴意义。还有研究者将大学自由教育思想追溯到雅斯贝尔斯自由哲学思想,呼吁人自由的生成与回归,大学应拥有教学和学习自由,其中精神交往是实践大学自由教育的纽带。[20]也有研究者通过对教育本质、大学的理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交往与自由的关系思考了雅斯贝尔斯的“学习自由”的观点,尝试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启示。[21]有研究者指出雅斯贝尔斯的学习自由观对我国高校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具有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意义,但是,过分强调自由也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22]

(三)交往教育思想

有研究者将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归纳为:大学是追求真理与精神交往的自由家园。[31]在雅斯贝尔斯理论框架中,“交往”范畴居于核心地位。雅斯贝尔斯提倡苏格拉底式对话交往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的灵肉之间的互动。

有研究者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人应在相互理解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真诚对话实现自我的敞亮,达成师生交往。[23]有研究者通过对雅斯贝尔斯交往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主要观点的论述,聚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本质、教育过程和教育境界的启示。[24]也有研究者尝试置身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理论认为大学是求真的生存共同体,将教育定位于生存交往,立足“生存共同体”思考了交往的指向、性质、结果、目的。[25]

另有研究者从雅斯贝尔斯培养“全人”的大学教育目的观出发,认为主体间平等、自由、敞亮的在“爱的斗争”中进行的“精神交往”十分必要。[26]有研究者通过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提出现实教学认知中的教学共生启示。[27]有研究者从《大学之理念》得出本真教育的回归需要人的条件、学术自由和精神交往的实现,而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大学寻求真理的最典型方式。[28]也有的研究者从大学追求真理与精神交往的诉求谈及大学为何需要精神交往,丧失精神交往的大学会如何以及大学如何进行精神交往。[29]有研究者提出,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思想具有生命能动性、整体性、过程性和实践性。[30]

有研究在对比雅斯贝尔斯与弗莱雷对话教学思想中发现他们都提倡提问和交往,但是,两者对话教学的目的、基础、特征、条件均有所不同。[34]

(四)师生观

教育活动担当者的品质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大学是一个致力于寻求真理的师生共同体,这是大学的原初意思。有研究者研究聚焦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学生观进行了探究。

1.大学教师观

有研究者总结了雅斯贝尔斯大学教师观,认为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促进真理的发展,完成大学的科研、教学、精神交往和学术任务,培养学生成为整全的研究者;大学教师的素养包括将研究和教学相结合,虔敬于教育事业、爱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整体的视野,独立的精神追求;培养教师大学应保证学术自由、学术交流和个性化教学,培养出有灵魂的大学教师。[39]有研究者认为雅斯贝尔斯眼中大学教师是整全的人、思想者、研究者、精神世界丰富者,并提出雅斯贝尔斯大学教师观对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以人为本、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升交往能力、营造自由学术氛围有启示意义,指出基于存在主义的思想背景提出而个人色彩浓重的局限。[31]还有研究者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教师观与权威观思考了教师权威的内涵及其必要性。[32]有研究者认为雅斯贝尔斯的课程观、教师观以及教学研究相统一的观点积聚人文情怀地追求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对教育实践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33]有研究者比较了雅斯贝尔斯与蔡元培的研究型教师观,分析了他们研究型教师观提出的依据、需要的素养及培养的异同。[34]

2.大学生观

目前对雅斯贝尔斯学生观的研究,除了已有研究中零星提到了关于学生学习自由的论述外,专门研究的就是刘黎明教授的《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观及其现代意义》,文章中提到雅斯贝尔斯对大学生的定位包括精神贵族、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以及整全的人三个方面。强调在大学生培养方面要教给学生整体性知识、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意志力、科学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将科研与学习相结合,提倡学生的学习自由和学术交往,自我教育和责任教育。[35]文章认为研究和探讨大学生观对大学教师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陶冶思想

雅斯贝尔斯的陶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启示。有研究者基于陶冶思想,提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实现。[36]此外,有研究比较了雅斯贝尔斯与钱理群的陶冶观,认为他们都对精神进行礼赞,但是,钱理群更重视精神此在,而雅斯贝尔斯侧重精神的超越。钱理群更注重当下语文课改的精神诉求,而雅斯贝尔斯审思的是全部的教育。[37]

由上可见,已有研究围绕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及其自由教育观、交往教育思想、师生观、陶冶思想,综合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整体研究与核心分析,博约结合,为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化提供了背景和基础,推进了我国大学教育哲学研究、大学教育改革、教师理论研究、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大学德育建设。然而,已有研究多以“述评”、“解读”、“阐释”、“启示”为题,集中阐发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目的、方式、过程、功能的思考,将其“生成”、“自由”、“灵魂”、“超越”等概念不断泛化。正如有研究者评论“内容多为重复性的解读,新意不足,似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嫌疑。”[38]中国研究者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多以引进思想与解读文本为样态,研究缺乏深度哲学理论的探索和对教育现实的深切关怀,难免囿于文本字句,缺乏将其教育思想置于雅斯贝尔斯的研究方法论和生存哲学背景下的系统思考。

展望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今后将在目的上走向回归与引领,内容上走向创生与建构,方法上走向历史与比较。

(一)研究目的走向回归与引领

雅斯贝尔斯不是立足于大学教育,而是立足于时代和人的境况在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39]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熔炼于其对生活境遇的“体验”,他的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状况息息相关。雅斯贝尔斯看到随工业文明而来的人的异化,正如弗洛姆所言:“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40]我们需要从时代的精神状况聚焦“成人”教育忧思,当今的高等教育不在于把学生打造成为“知者”、批判性思想家、“行者”,而在于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能理性思考、历经考验,成为人。[41]现代文明的必要前提是人们成为自己,并且有意识地了解自我。[42]人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是青年迷失的根源,让人认识自我的使命自然落在了以爱智为第一原则的大学教育身上。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像也不能是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一样的灌输灵魂,而是要促成灵魂、身体和视力的转向。[43]一种对真理知识追求的冲力要求大学必须正视时代的教育根本。

雅斯贝尔斯除了是哲学家、教育学家还是精神病理学家、历史哲学家。他对科学与哲学的完美驾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想的启迪,更是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的引领。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育培养“全人”的根本性思考是从世界关怀的角度深入大学教育的内部诉求的。基于时代境况思考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哲学思想,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验雅斯贝尔斯作为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教育忧思与关怀。真正捕捉其精神实质,需要研究者站在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境遇下思考其大学教育思想,充分涵泳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研读他的哲学自传,了解他的生存境遇和教育体验,分析他的生存境况与学术交往,如他的偶像马克斯·韦伯,他与海德格尔的相遇与分离,他的学生汉娜·阿伦特与冯至等,进而跨越雅斯贝尔斯经典的大学教育理念内容,学习其思考大学教学的方式,感受其集聚时代忧思的大学教育哲学洞见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大学教育研究的走向。

大学是在生命精神力量的跃升中产生的。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中师生摩擦、轻视生命等让人匪夷所思,触目惊心的事件历历在目。大学这个给人自由的充分认识自我的场域何以竟带来了伤痛和悔恨。研究者需要在反思大学现状中对大学教育的真切关怀和忧思,需要通过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论解释现实问题,指导大学教育改革,需要帮助青年学生真正找到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有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将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与课程与教学相结合,探讨了雅斯贝尔斯的兴发教学思想、精神交往中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者需要心怀中国教育实际,回归雅斯贝尔斯本真的大学理念和现象学的求真研究方法,观照大学本身,丰富中国大学教育的理论之基,重构中国大学教育的本质追寻。

(二)研究内容走向创生与建构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发端于雅斯贝尔斯被返聘为海德堡大学的评议主席,他努力通过对大学目的与责任的呼吁,恢复19世纪德国大学的辉煌时期。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雅斯贝尔斯时代的教育存在着时代和文化的时空差异。另外,宗教哲学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中心,基于哲学信仰的大学教育思想有可取之处,但却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存在距离。因此,尝试通过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简单地文本借鉴其教育思想无异于“隔靴搔痒”。

此外,雅斯贝尔斯的德语教育著作翻译亟待丰富和开发。中译本《大学之理念》是根据英文翻译过来的,缺少了原文中对美国读者并不重要,但对中国读者不可缺少的关涉大学师生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保证学术研究和人文主义的第九章和第十章[44],这和雅斯贝尔斯在纳粹统治时期被迫离职后依靠学生资助才继续从事科研的体验相关,相关论述或可对当今大学青年教师面临的经济困境探究提供指引。

已有对雅斯贝尔斯思想的阐释,多是立足于教育哲学,体现在对其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解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而雅斯贝尔斯长期在大学讲学,大学教育思想才应是雅斯贝尔斯关注的焦点。在其大学教育思想中,教育就是要在交往中激活学生的潜能,然而已有研究对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渊源以及雅斯贝尔斯为何强调教育交往,尚未作系统探究。雅斯贝尔斯认为儒家 “仁”的本质就是交往,[45]这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陶冶”一词主要来源于德国文化教育学派,当前对雅斯贝尔斯陶冶观的认识还局限于道德教育方面,研究缺乏基于陶冶的整体教育反思,对雅斯贝尔斯陶冶观的实质和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雅斯贝尔斯所强调的大学培养理智成熟的“整全人”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时代音符,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聆听智者的声音,创生和建构一种对爱的滋养中进行理解与交往的“成人”教育。

雅斯贝尔斯的自由观不仅仅是大学这个组织的自由,而且是人的自由,雅斯贝尔斯作为生存哲学的代表人物,一直在强调“我被赠与我自己”的生存与超越状态,而大学作为精神生活的存在样态,成为人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特殊场域,必须以自由为依托。《大学之理念》中多次强调大学作为探寻真理的学术共同体,需要以学术自由作为教学与科研的保障。只有保证大学共同体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自由,大学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当今大学教育理论的发展亟需以大学教育思想为推手,走向大学教育研究的创生与建构。立足大学的本质与功能,基于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思考大学的本质,深入把捉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精髓,结合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找寻理念和精神的引领是研究者深化研究的使命。已有研究者从存在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学者的责任、制度的责任、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分析了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处境进行了反思。[46]也有研究者基于雅斯贝尔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思考分析了大学生科学精神与技术责任理念的培养。[47]这些研究有待于继续深化。

1919年出版的《世界观的心理学》一书是雅斯贝尔斯用现象学方法探究人类心灵生活的某种界限的作品,其中提出对生命的整体性把握,将理解与说明进行区分,强调移情式理解,对我们进行生存性的大学教育格式塔建构,将交往对象融入生命构序的场境和大学精神生活具有极大地启示价值。通过领悟生命内涵达到灵魂觉醒的理解与交往贯穿于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育思考之中,为我们创生和建构大学教育理论提供了视域。

(三)研究方法走向历史与比较

对于人物思想观点的研究,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只注重文本的诠释和解读。走进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境况,关注其“语境化”的思想存在,以避免对其思想研究的断章取义,这就需要走进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历史。学习雅斯贝尔斯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回到事实本身”,找寻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的原初意指,从系统建构的角度,通过对其思想各个方面进行隐微洞察而进行“解构”,穿透性地返回其原始的生成情境,走向本真的思考思想者思想着的思想,而不是表面化的拆分和破坏一个结构性的东西,进而深入探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全”教育思想。

比较研究方法将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结合起来,研究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对我们清晰把捉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实质具有重要意义,如,已有对雅斯贝尔斯与钱理群陶冶观的比较,与蔡元培研究型教师观的比较研究,雅斯贝尔斯与赫钦斯教育观的比较,雅斯贝尔斯与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比较,雅斯贝尔斯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等。

[注释]

①原文译作《大学的理想》1923年出版,1946年修订本出版。

②其中任增元,安泽会.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的学术影响研究——以 CSSCI(1998-2011)的文献计量为基础一文,因没有相关契合的主题故单独呈现。

[参考文献]

[1]目前中国大陆翻译出版的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及其有关的文集有:卡尔·雅斯贝尔斯,柯锦华等,译.智慧之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M].余灵灵,徐信华,合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卡尔·雅斯贝斯.雅斯贝斯哲学自传[M].王立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卡尔·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M].鲁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卡尔·雅斯贝尔斯.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M].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瓦尔特·比默尔,汉斯·萨纳尔.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M].李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卡尔·雅斯贝尔斯.哲学思维学堂[M].梦海,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雅斯培.政治与教育[J].王锦第,译.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季刊,1943,(2):75-100.

[3]朱国仁.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7,(5):25-27.

[4]荀振芳.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04,(2):82-85.

[5]赵卫平.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71-77.

[6]刘宝存.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8):60-64.

[7]彭元.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简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3):8-11.

[8]梦海.大学的理念与使命——卡尔·雅斯贝尔斯《高校革新提纲》与马丁·海德格尔《校长就职演讲》比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3):93-98.

[9]周芬芬.雅斯贝尔斯自由教育哲学观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3-136.

[10]欧阳文,赵晓玲.雅斯贝尔斯交往视界中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7-120.

[11]白逸仙.大学教育:一种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解读[J].辽宁教育研究,2008,(5):88-91.

[12]朱国仁.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7,(5):24-26.

[13]赵同森.唤醒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9):1-3.

[14]李峻,刘玉杰.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7,(4):15-19.

[15]王艳萍.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解析[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邢丽娜.自由的大学——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唐佩.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1):7-8,13.

[18]邱立国.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中人文关怀观点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35-136.

[19]陈先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大学理念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8,(5):46-49.

[20]尹湘鹏.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观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68-70.

[21]李金奇.解析雅斯贝尔斯的“学习自由”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复旦教育论坛,2003,(6):69-72.

[22]李金奇.解析雅斯贝尔斯的“学习自由”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复旦教育论坛,2003,(6):69-72.

[23]蒋关军.师生对话的澄明与实现——存在主义视界中的“去蔽”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14-19.

[24]许锋华.雅斯贝尔斯交往教育思想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13-16.

[25]张华.大学:求真的生存共同体——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之哲学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6-50.

[26]白逸仙.大学教育:一种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解读[J].辽宁教育研究,2008,(5):88-91.

[27]刘楠,姜正国.教学共生——基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J].当代教育论坛,2013,(3):79-83.

[28]史利平.本真教育的回归——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之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5-7.

[29]黄启兵.追求真理与精神交往的自由家园——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5,(5):42-45.

[30]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D]//《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9):768-770.

[31]关静.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2]周明.教师权威的另类解读——基于雅斯贝尔斯的权威观[J].教师,2011,(26):114-115.

[33]朱光明.在传承与交往中成为自己——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2):14-17.

[34]刘黎明.蔡元培与雅斯贝尔斯的研究型教师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24-29.

[35]刘黎明.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观及其现代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6):39-42.

[36]陈兆翰.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视域下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7]李书征.在精神的沉思中相遇——钱理群与雅斯贝尔斯的陶冶观比较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7.

[38]杨克瑞,邢丽娜.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9]金寿铁.卡尔·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中的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13,(8):1-7.

[40]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悄,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38.

[41]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42]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

[4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1.

[44]孙传钊.人文精神、博雅教育的困境——从《大学之理念》的中译本缺了最后一章谈起[J].复旦教育论坛,2008,(1):38-42.

[45]张雷.大学教育之自我生成: 全人的培养——基于雅斯贝尔斯的精神交往教育观[J].现代大学教育,2015,(3):13-20.

[46]常艳芳.存在与责任——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6):246-254.

[47]常艳芳,常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技术责任理念的培育——雅斯贝尔斯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21-225.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

[收稿日期]2016-05-02

[作者简介]侯怀银(1963—),男,山西平遥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理论

[中图分类号]G 40-20;G 649.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4-0097-07

The Evolution,Themes,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Jaspers’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HOU Huai-yin,WANG Jun-li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Taiyuan,Shanxi,030006,PRC)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Jaspers’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our country originat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and was resumed and enriched in the the 1990’s after a long term interruption.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such themes as Jaspers’ idea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free education,interactional education,and edifying?sentiments,and his views of teacher and student.The future studies on Jasper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y aim at taking the lead,pursuit more constructive and creative contents,and adopt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Jaspers;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history;theme;futur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主题历程趋势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