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卓尼县教学点发展调查研究
2016-04-15卢七主曼
卢七主曼
(1.卓尼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卓尼 74760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合作 747000)
甘肃卓尼县教学点发展调查研究
卢七主曼1,2
(1.卓尼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卓尼74760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合作747000)
[摘要]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实施一周年之际,通过卓尼县教学点的调研,梳理了教学点建设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农牧村教学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学点;策略;成效;问题
农牧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牧村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不完全学校。目前在我国农牧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教学点。受多种因素制约,农牧村教学点长期处于教育管理链条的“末端”,经费不足、校舍简陋、设施缺少、学生数量少,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开设不足不齐,有教无研,发展缓慢是过去人们对教学点的基本印象。“空壳”学校、“麻雀”学校成了教学点的代名词。“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多项措施,扶持乡村教育发展,找差距,补短板,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变农牧村教学点“末端”处境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之一。
一、调查的缘起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颁布一周年之际,按照卓尼县人民政府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要求,笔者有幸参与了由县教育局、人事局等四部门对全县教学点教育发展情况展开的联合调研。先后深入到甘肃的康多、恰盖等12个乡3个镇的38个教学点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发放《教学点负责人问卷》38份,《教学点教师问卷》95份,《教学点学生问卷》168份,《教学点家长问卷》123份,问卷总回收率为94.7%。农牧民群众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走访、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分析等对全县农牧村教学点的现状、问题进行诊断与根源分析,进而提出农牧村教学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思路。
二、基本情况
甘肃卓尼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3镇12乡、97个行政村、4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29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63%。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6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7所,小学教学点38个,幼儿园40所。全县共有教职工1996名,专任教师1755名。其中小学教职工841人,专任教师780人;幼儿园教职工173人,专任教师143人;全县共有中小学生及幼儿18702人。少数民族15016人。小学生8765人(少数民族7277人),在园(班)幼儿3074人(少数民族2522人)。
38个教学点共有教师95人(女36人,少数民族90人),在校学生数为397人,共有教学班71个,生师比为4.17:1,教学点学生的民族以藏族为主。教学点占地面积106391平方米,校舍面积19965平方米,近95%的教学点都带有幼儿园,形成“校中园”模式。
三、策略与成效
卓尼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改造薄弱学校为重点,认真履行政府职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教学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县域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学校分布零散、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低。在生活用语方面,40%的群众运用安多藏语,30%的群众运用西藏语,30%群众运用汉语,这种语言的复杂性导致了卓尼教育格局的多元化。目前全县教学点的办学形式主要有以藏为主类、以汉为主类和普通类三类教学模式,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中,教学类别最为繁杂的一个县。康多、恰盖、申藏等8个乡镇学区(校),因为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生活语言主要是藏族,学校以“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两种模式进行教学。其余乡镇的学区(校)均采用普通类教学模式。学校提供多种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2.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2012年,县委组织部门通过考核、考察等严格的组织程序,提拔任命了34名各乡镇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并给予副科级待遇。同时,县教育局选拔任命了60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38名教学点负责人,加强了乡镇学校班子队伍和教学点负责人的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充实师资队伍,落实补助待遇
为满足教学点教育教学需要,近三年来,从全县选拔录用305名大专以上毕业生中抽调79名新教师充实到教学点学校的教育教学岗位。同时,通过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正式录用教师17名。利用中央和省级下达我县的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及县财政自筹方式,综合考虑乡村教师(教学点)工作能力、生活条件等因素,分三类按时足额发放到广大乡村(教学点)教师手中。自2014年以来,县政府还逐年提高全县代课教师工资待遇。
4.强化教师研训,提升综合素养
强化校本教研兴教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使教学点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在教学点推广高效课堂实验教学,改进备课方式,探索总结了一套比较成熟和规范的集体备课流程,教学教研成效明显。落实教师培训经费,积极开展教学点教师学历培训和业务培训。三年来,教学点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学习方式取得了高一级学历有21人;参加国家、省、州级校长培训19人次,参加国家、省、州级教师培训156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一批教学点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5.“点”“园”统筹,带动幼儿园发展
按照《卓尼县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配合州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全县幼儿园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组织各学区幼儿园对县幼儿园的办园方式进行观摩学习,促进了乡镇幼儿园、幼教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教学点幼儿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幼儿园管理日趋规范,学前幼儿入园难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教学点已开办和续建幼儿园37所,学前一年毛入园率82.47%,两年毛入园率67.40%,三年毛入园率56.66%。
6.控辍保学,落实双线目标责任制
卓尼为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坚持发放入学通知书制度,督促乡镇(村)学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各乡镇、村、学校通过开展“控辍保学月”活动,将“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工商、人社、监察等部门定期排查,严禁个体用工单位使用童工;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籍管理,经常检查,确保学生(特别是教学点学生)不流失。
7.加大督查力度,规范办学行为
制定了《卓尼县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全县6大片区督学责任区制度,18个教学点接受了综合督导评估。完善了督政、督学、监测三大体系建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教师操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教学秩序。严禁任何学校、任何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假期组织学生上课;县域内教学点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课业负担较轻。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到农牧村基层服务支教制度及送教下乡制度,制定了《卓尼县教育系统新教师分配和调整方案》,促进了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近三年,共派出29名县直学校教师到农牧村学校支教,送教下乡60人次;在木耳镇等10个学区创办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配备70多万元的多媒体设备、文体器材及适合儿童阅读的书刊和电子出版物,这给周边教学点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学习资源。
8.靠实管理责任 ,确保校园安全
卓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为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和谐稳定,县上将安全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做到教学工作和学校安全维稳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层层签订《校园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县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多次深入教学点进行检查,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要求,严把安全关,督促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明厨亮灶”、“明责亮职”双推进工作,教学点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到位、责任到人,运行规范。
四、存在的问题
卓尼县教学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抓大放小等原因,忽视了农牧村教学点建设。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点软硬件设施薄弱。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农牧村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大大改善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但一些教学点教育设施尚未达到国家办学标准,体育器材、图书等普遍短缺;一些教学点即便图书数量足够但却不适于小学生阅读;大部分幼儿园都挤建在教学点校园内,形成“校中园”,学生和幼儿的活动空间受限,保教质量与县城差距明显;教学点,规模小,按照“定员定额”的拨款方式,教学点获得的公用经费补助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等等,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学点的学生不能享受到与中心学校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影响农牧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教学点教师或学历偏低,经验不足或年龄过大,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特别是“双语”类幼儿教师教师更为紧缺,处于供求失衡状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样本教师“目前你校最缺乏哪个学科教师”的回答中,回答第一是音乐、美术,占44.1%,第二是外语,占14.7%,第三的是体育,占14%,第四是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占5%。教学点教师培训滞后,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二是教学点环境孤单、任务繁重,队伍不稳定。从调查问卷得知,因为教师生活圈子小,教学点教师在正常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方面也存在障碍,未婚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在此艰苦的环境工作和生活,还将面临婚嫁困难,这似乎是所有身处乡村的教师的共同困难;农牧村教学点由于留守儿童看管、课程改革、营养餐等任务的增加,教师工作量普遍过重;教学点幼儿专业教师紧缺,为了幼儿园正常运行,有的教学点将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打通使用。部分教师有“走心”没“守心”,不安心乡村教育,客观上影响了教学点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是缺乏职业认同感,缺少职业活力。访谈发现,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周围一般打工者相比有些低。当问到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的时候,选择“没什么特别感觉”、“没有成就感”的人数颇高;教师在工作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外的其他工作耗费精力、教学效果不明显、工作量太大、工作热情减退;而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学环境不理想,生源质量不够好,教师的工作成绩也不易得到认可,教育教学中的倦怠感逐日增强。教学点教师的整体困境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认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四是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应该怎么教学生?”这是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教学点教师共同的疑问。当前教育改革中的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趋向是导致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主要原因。你做的再好,别人比你更好。调查得知,近1/3的老师过去三年里没有参加过培训,说明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地保障。外在的支持和内在的联结缺失使处在教育结构最基层的教学点教师很少有跨校交流的机会,他们也较少通过正规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通过与教师们的交流,发现教学点教师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上比较封闭,缺乏交流,且没有形成群体支持网络。可以断定,当教师个体的权益受到资源和机会的限制,不仅会限制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着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1]
教学点困境是农牧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的缩影。教学点问题本质是农牧村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二元社会管理理念以及有关部门考核导向,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牧村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欠债,公共交通、卫生、网络覆盖以及一些基本的生活、消费设施都处于落后状态。教学点作为农牧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不能幸免,吸引不来也留不住好教师,高质量教学机构的缺乏更将农民家庭逐出村庄。[2]
五、解决措施
要办好农牧村教学点,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点在农牧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农牧村教学点面临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对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认识
从现实角度看,农牧村教学点不仅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而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未来也将长期存在并仍会在农牧村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保留一定数量的农牧村教学点对保证农牧村适龄儿童和少年就近入学,巩固“两基”成果,完善农牧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牧村教学点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融合、农牧村繁荣具有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牧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义务教育是农牧村最大的公共事业,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意义,在农牧村义务教育领域得到最集中的表现,即只有保障教育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方面的机会的公平和公正。教学点的建设,在边远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重要举措。因此,面对农牧村教学点存在的种种问题,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牧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步缩小农牧村义务教育的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差异,促进农牧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3.进一步落实农牧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并且应根据农牧村地区的偏远程度、人文环境、经济和财政状况设定一个系数,对那些越是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艰苦地区教学点工作的农牧村教师,享受的特殊津贴应越高,以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到该地区任教,改善农牧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状况,保证偏远农牧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
4.推行教师轮岗走教制
全乡(镇)教师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聘任,一年一聘任一考核,优质师资向教学点倾斜,打破教师“校籍”身份,全乡镇教师打通使用,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型。通过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结对、巡回讲学、集中教研、网络互动等方式,搭建交流平台,共享名师资源。
5.配齐教学设施,实现教育公平
为农牧村教学点配备基本的常规通用、学科专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必要的办公生活等设备,保证农牧村教学点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亲情视频、心理咨询室更是迫在眉睫。教学点虽是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但就读的学生同样应该拥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权力。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森林、草原、田野延伸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感受到了现代文明气息。甘肃省教育厅王嘉毅在调研甘肃乡村教育时表示,“农牧村教育要有发展优先级,盖房子花的钱比较多,可搬不走,但是,信息化设施是可以搬走的,课桌是可以拿走的,老师是可以流动的,音体美器材是可以携带的。因此,他反复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强调,要优先解决这些可以流动的资源问题。”[3]
6.乡村教育呼唤乡村“全科教师”
培养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是缓解教师短缺的有效方法。师范院校应实行“全科教师+定向就业”培养模式。“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科教师可能稀缺。最起码要在音、体、美方面至少要有一门专长。优质的师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剂。优质教师的培养要从职前教育开始[4]。尤其是要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牧村基础教育的教师。为了加大农牧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地方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牧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5]。进一步探索附设幼儿园,实行幼小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既突破了教学点发展的“瓶颈”,又解决了农牧村幼儿的“入园难”问题,更可让闲置的学校资产重新发挥作用[6]。
7.探索适应农牧村教学点的教学策略
学校和班级规模小也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摸索改进复式和小班教学的策略。随之在师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方面相应改变。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部分农牧村教师仍是被动地应对学校规模减少带来的冲击,为此,迫切需要一场头脑风暴来更新原有标准化班级授课的策略。
总之,农牧村教学点的建设,既是涉及偏远落后地区农牧村孩子能否上学的问题,又是关系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就难以保证偏远农牧村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当然,农牧村教学点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成效的,但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问题就不难解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一系列政策应运而生,一些教育难题得到破冰,长期的教育顽症得到破解,要实现“拉近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牧村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我们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林玲.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境遇:倦怠与坚守———对97位村小、教学点骨干教师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2]任春荣.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点问题与建设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0).
[3]乡村教育甘肃行之二:跟不上城镇化步伐的乡村学校[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16-05-23.
[4]罗先德.农牧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保障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1).
[5]蓝赟.农牧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赴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调研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4,(23).
[6]徐玉斌,詹美娜.加强教学点建设,提高农牧村义务教育质量[J].河南教育,2014,(6).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2015-12-20.
(责任编辑王鉴/校对王明娣)
[收稿日期]2016-07-0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一般课题“农牧村教学点问题研究——以甘南州为例”(GMYMYZHX[2015]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七主曼(1968—),女,藏族,中学高级教师,卓尼县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7.42;G 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4-0058-0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Venues in Zhuoni County
LUQIZHUMAN
(1.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Education Bureau of Zhuoni,Zhuoni,Gansu,747600,PRC;2.Research Center for the Minor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Gansu,747000,PRC)
[Abstract]Upon the anniversary of the enforcement of“ Rural Teacher Support Plan”and“The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Teacher Support Plan in Gansu Provinc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d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teaching venues in Zhuoni County,the achievement already made,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venue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villages.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teaching venue;strategy and achievements;problems;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