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15唐佳媛刘恭祥

新课程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偏向物体方向

□唐佳媛 刘恭祥



“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唐佳媛刘恭祥

【摘要】“双合课堂”是传统课堂与导学课堂优势合成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教互学,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方式。文章通过“地转偏向力”片段教学内容来阐述“双合课堂”在地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深度参与、积极合作的主角。

【关键词】“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地理

一、“双合课堂”的内涵

“双合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与导学课堂优势合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双合”是指生生之间小组合作、教学合一,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双合课堂”应用教师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基础性知识,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探讨合作的时间,通过小组汇报、教师点拨,实现生生互学互教、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导入展示——点拨深化——合作探究——展示报告——课堂检测——归纳总结。采取三三制,即每个班分成3大组,每个大组分成3小组。每个小组5~6位学生,小组有自己响亮的名称,有组长和学科长。“双合课堂”力求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视学习的核心理念。

二、“双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高中学习任务比初中繁重得多。根据记忆的金字塔理论,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者两周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只有5%~30%;而以“小组讨论”配合“教别人”的“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记住50%~90%的内容。课改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都深深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灌输式”教学常常使知识本身的魅力减色不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创造力、科学精神的养成。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传统课堂与导学课堂优势的“双合课堂”呼之欲出。

____“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突出核心主干知识,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比例侧重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后劲。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高情商的学生。

三、“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地转偏向力”片段教学内容为例:

1.情景呈现

台风,是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在2015年的台风季,福建因为台风而备受关注,那就是在7月初“莲花”“灿鸿”“浪卡”3个台风接力影响福建省,8月第13号强台风“苏迪罗”又登陆福建沿海,狂风暴雨给福建造成严重损失,导致航班、铁路停运,200多万人受灾。正当民众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轨时,暴雨再次来袭,导致福建部分城区内涝严重,山区山体滑坡等。

教师讲解:由于台风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在给广大地区带来充足雨水的同时,常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台风循环的能量来自于地球自转,也就是今天要讲的地转偏向力(国外叫“科里奥利效应”)。地转偏向力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利用探究活动是了解其形成原理的好方法。

2.活动开展

请各小组合作做一个小实验。

准备材料:笔一支、尺一把、圆形白纸3张(半径10厘米左右)、木板一块、图钉一个。

实验步骤:①用图钉摁在纸的圆心与木板装在一起,用尺和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记画的方向;②换第二张圆纸,让纸逆时针转动起来,重复①;③换第三张圆纸,让纸顺时针转动起来,重复①。观察圆纸上的痕迹,可以发现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试着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内部组员之间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种现象及其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假设这个圆纸是地球的北半球,图钉的位置是北极点。①当纸没有转动时,笔迹是一条直线。地球不自转时,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但是地球无时无刻都在自转;②让地球转起来,和北半球一样逆时针旋转,情况也就随之不同,用直尺画的直线,笔迹向右偏转。这个现象的意义就是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当地球静止时,运动物体的方向不发生偏转。当地球自转起来时,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相对地球向右偏转。而南半球的情况刚好相反;③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是向左偏转。

内容小结:这便是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

提炼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转。

因为地转偏向力是微弱的,所以对运动的物体产生的影响要时间足够长、空间范围足够广才能够显现。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台风就是地转偏向力的活例子,台风在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微弱而持续的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加速度足以使风向产生明显变化,因而在北半球看到的气旋、台风都是逆时针的。

3.左右手定则

让学生在按步骤画图的过程中理解地理规律。①北半球:伸出右手,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大拇指的方向即地砖偏向力的方向,物体运动方向在四指与大拇指之间;②南半球:伸出左手,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大拇指的方向即地砖偏向力的方向,物体运动方向在四指与大拇指之间,如图1。

教师讲解: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并不改变物体运动的大小,只改变运动方向。

4.迁移应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问题:长江入海口附近的崇明岛是泥沙淤积而成的,为什么它比较靠近北岸?是偶然现象吗?如图2。

图1

图2

答案:地转偏向力使河道不断向南偏转,南岸受侵蚀,北岸泥沙不断堆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开篇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和教师公认的难点,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知识点能力层次较高,提高开篇学习效果,是树立学生学好地理信心的关键。“双合课堂”将更多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自然现象、解释现象的成因,培养科学精神,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素材的选择紧密联系省情、关注热点、体现乡土地理和福建特色,旨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家乡,学以致用。

在解释地转偏向力这种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还会派生出更多的疑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轻轻地在小组间走动,“探察民情”,及时了解学习动态。例如,关注讨论氛围,讨论方向是否始终围绕主题;从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导学案问题情境设计是否层层递进、逻辑关系清晰,是否有利于学生讨论。不断优化导学案,提升学习质量。

在“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讨论效率。一是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当有些学生置身事外时,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二是关注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瓶颈知识点,便于在小组汇报交流后有针对性地释疑点拨。同时,“双合课堂”也不为讨论而讨论,而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双合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把简单的基础知识先解决了;重、难点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汇报交流、教师释疑点拨、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秉着科学、平等的态度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方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启建.高中“双合课堂”教学模式构想与实践[J].福建教育, 2015,(13):7-8.

[2]陈继革.“地转偏向力”的理解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 (6):32.

(编辑:易继斌)

作者简介:唐佳媛,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恭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7-02

猜你喜欢

偏向物体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偏向”不是好导向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