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课程中地形特征认知结构分析

2016-04-15高丽娟

新课程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人教版特征

□高丽娟



中学地理课程中地形特征认知结构分析

□高丽娟

【摘要】地形特征知识作为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是高考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地形特征知识较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文章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基准,通过对现行中学地理教材的分析,结合相关参考资料,构建合理的地形特征认知结构,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以促进学生迁移和运用。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地形特征;认知结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形特征有不同要求,如在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课程中运用不同动词,如“归纳”“概括”等,对地形特征掌握作不同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虽没有专门要求,但隐含在课标中。基于课程标准,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地形特征知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存在一定距离,未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也使学生在迁移答题中遇到一定障碍。因此,构建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实有必要。

课标要求“概括”地形特征以中国地理为典型,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的中国地形特征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合理。

一、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体系分析

人教版以“地形和地势”为课题,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为小标题,以正文、活动、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述,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构成与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人教版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体系Fig.1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二、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分析

现撇开教材顺序,对人教版上述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中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人教版中国地形特征认知结构分析Fig.2 Cognitive Structure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三、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和认知结构评析

综上所述,现就人教版中国地形特征部分内容体系与认知结构进行评价,并参考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湘教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中图版”)的相关内容。

1.内容结构评析

在中国地理部分,“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条标准把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作为重点,落实到图,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人教版地形特征内容存在值得肯定之处:内容呈现得相对全面。地势方面,以小标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北纬36°)进行表述,并列举了各级阶梯的海拔。说出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向海延伸,形成近海大陆架,这点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忽略。

宏观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这是地形“组合”方面,人教版教材内容提到了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地形分布形成整体认识,并在活动题中以山脉为参照物找出其两侧的地形区,从而认识其他地形区的分布,通过以山脉为参照物帮助记忆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整体心象地图。

教材部分内容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可借鉴其他版本加以完善:

第一,人教版在中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这方面过于简略,却也是考查重点,可借鉴“中图版”精简处理,突出重点,如用“广阔坦荡”“地势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沟壑纵横”分别概括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二,教材的小标题不够全面突出中国地形特征。教材的小标题应是各部分内容概括,如湘教版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概括地形分布、地形种类、地势特征。人教版在这节课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作为小标题,并未体现地形“网格状”分布这一重要特征。

第三,未区分地形和地势这一对相近的概念。教材的课题是“地形与地势”,可适当补充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如地势主要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和趋势,地形指的是各种地表的形态。除此之外,地貌与地形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往往张冠李戴,容易失分。

2.体例和编排评析

教材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活动围绕主题,既是与学生的联系,又是正文的扩展。

人教版教材在体例和编排上存在值得肯定之处:首先,表现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图表体现多样地形与山地、丘陵为主类型,用活动帮助学生落实大地形区的分布,建立起空间概念;其次,教材的直观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感性知识为主,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景观图开始,过渡到五种地形类型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较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同时,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呈现内容的脉络不够清晰。如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部分讲地形类型与分布杂糅在一起,正如图1可见,先表明类型多样,再介绍网格状的整体分布,在活动题中落实地形区的分布。

第二,体例顺序不妥,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例如,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用彩笔画连接走向各不相同的山脉得出山脉网状分布,但“山脉构成骨架,呈网格状分布”的结论已先于活动在教材中呈现。此外,教材呈现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让学生读图归纳为主地形前,正文已给出结论。

第三,部分内容的呈现顺序值得商榷,如地形和地势的呈现顺序。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按照先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后阐述地势特征,中图版先阐述地势特征后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孰先孰后各有道理。按照传统授课顺序,应先讲述地势特征,再讲述地形特征。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先了解我国地形区,再学习我国的地势特点更合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教材只是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组教材。

四、概括性的地形特征认知结构的改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区域特征有法可依,抓主要征象与特征,构建地理特征知识结构,利于学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1.认知结构改进依据

地理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提出评价可考察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如图3所示的认知结构,为本文构建地形特征知识结构的主要依据。此外,《地理教学论》中指出地理特征特别是地理要素特征的概括,要依据地理科学方法论,在形式上也有一般的认知结构,如图4所示。

图3 地势、地形认知结构(摘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Fig.3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y

图4 地理要素特征认知结构Fig.4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2.认知结构的改进

参考以上依据,本文将地形特征认知结构构成分为地势特征、种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地势特征主要从海拔和变化特征进行描述;种类特征分为齐全程度和为主特征分布特征从种类特征和整体分布规律进行描述,构建如图5所示的地形特征知识结构。

图5 地形特征认知结构Fig.5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构建认知结构在地理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体现着“一般法则”与特殊情境的有效结合,对建构的“一般法则”进行相应地扩充、调整,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做到适时适地而变。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注重依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为学习提供“一般法则”。

参考文献:

[1]胡良民,袁书琪,关伟等.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2.

[2]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100.

[3]李永平.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改进建议[J].地理教育,2013, (7-8):24.

(编辑:杨迪)

作者简介:高丽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0-03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人教版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抓住特征巧观察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