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從醫:走入民間,走進民心的中醫藥
2016-04-15卜樂
卜樂
早前內地一部由當紅影星劉詩詩主演的電視劇《女醫明妃傳》掀起一陣探討中醫藥的熱潮,劇中的女中醫在明朝禮教森嚴的桎梏下突破重重障礙學醫、行醫成就一代女醫的傳奇,故事中的女醫現實中也確有其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從事中醫藥行業早已不是新聞,而女性獨有的特質卻在男性為主導的中醫行業中帶來了不少柔性的轉變。
百年承襲,政府力推
澳門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在本澳的衛生保健系統中長期擔當重要角色,根據先前的統計可以看出,本澳居民在2014年的初級衛生護理服務就診次數約為414萬人次,當中超過117萬人次尋求中醫診療服務,大約佔總就診人次的28%,這將近三成的求診率仍在不斷上升中,足以可見中醫藥治療已經成為澳門居民日常就醫中的重要選擇。
特區政府很早就已經認可中醫藥的作用並確立其地位,而且從多年前開始就已經著手制定相關監管系統,政府旗下的衛生局則負責依法監管所有與中醫藥有關的活動。衛生局制定了中醫藥產品及服務的質量標準、規範了臨床研究工作相關細則,積極建立了有關消費者資訊及教育方面的規範等,從而來確保中醫藥的質量、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使用,促進與維護本澳居民的身體健康。事實上,特區政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戰略2014-2023》相關文件所設定的三大戰略目標制定了澳門中醫藥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致力於構建適當的中醫藥法律和政策框架,規範了在澳門境內的中醫生、中醫師、針灸師及推拿師的註冊和執業,促進澳門中醫藥規範化範例,亦為推動中醫藥產品標準化制定一系列措施,為澳門居民享有安全、價廉、有效的中醫藥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政府在外部規範的推動結合傳統醫藥在澳門擁有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得中醫在澳門深入民心,大街小巷中滿佈的中藥房見證了數百年來澳門中醫藥發展的歷史,坊間道地“涼茶”也伴隨著澳門人走過一代又一代,中醫藥在澳門不僅走進民間更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不論是在治療疾病、養生保健、日常生活飲食都與中醫藥息息相關,如每天的食物、湯水、飲料中也會加入一些藥食同源的中醫藥元素,這也恰恰是中醫藥、中華文化之於中國人的獨特意涵。近年來伴隨著收入增加,基本生存權利得到保障與鞏固的同時,帶著中醫色彩的健康保健例如八段錦、五禽戲甚至太極等都受到民眾的歡迎,從而使得中醫藥文化在預防、治療等多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國粹特色,亟需傳承
作為本澳相對少數的女性中醫師,我本身也是二十多年前開始對中醫產生興趣,通過早期兩年學習掌握了中醫藥和經絡基本知識,在義務工作活動中為有需要的人群服務,隨著義工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見聞有感對中醫藥知識的認識不足等規限。就在回歸後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中醫藥學院,2000年開設正規有水平的中醫學學士課程,在那樣的因緣下我成為了澳門科技大學第一屆中醫學學士課程,再之後分別前往內地江蘇、廣東等地的中醫院進行實習與看診工作,之後才回到澳門開辦了自己的中醫診所。因為是女性的原因,所以在問診中常常多了些柔和與細緻,更能夠與病人親切交流,在照顧女性病患隱私上也能夠多有所發揮,從而讓市民在就醫時有了不一樣的選擇,避免了不少尷尬處境。今天,澳門社會已經擁有了不少女性中醫生、針灸師或者推拿師等,她們的出現本身代表著澳門中醫藥行業的進步與多元。
同樣是女性的藥學家屠呦呦教授憑藉著抗瘧疾新藥青蒿素的提取而獲得諾貝爾獎激發了全民對中醫藥的好感與熱情,而這樣的創舉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傳統中醫藥典籍中的細緻記載,這樣的細節啟發了屠呦呦教授,從而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對於今天仍舊備受瘧疾困擾的非洲大地而言是一件造福眾生的善舉。而屠呦呦教授的成功更提出了當代中醫對中醫藥傳統與古籍的傳承議題,究竟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該如何傳承代表著中華文化的中醫藥?
談及中醫,不少人會提起例如民間偏方、秘方、中醫拔罐、中醫針灸、中醫膏藥、中醫刮痧、中醫火療、氣功、推拿、藥酒等特色詞彙,而這些象征著中醫特色的特殊理論與治療手法在現實的傳承中不少面臨著失傳的危機,中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因為地緣等原因分成不同的治療流派,不少流派的神奇治療效果迄今都為人稱奇,但苦於無人傳承的困境最終走向消亡,因此無論是澳門還是內地都應該進一步弘揚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加強民間名老中醫等的傳承工作,在全民乃是國外推廣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應用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抓好中醫藥信息化、電子化、網絡化等工作,讓中醫藥能夠真正與時俱進,不忘初心。
實際上,中醫傳承作為我國一種傳統中醫教學模式,已經具有十分悠久的教育歷史了,其主要的學習方式有師徒授受、本家傳承、自我學習以及學校教授等。由於中醫這門學科具有較高的繼承性,為此師徒授受模式一直以來都是繼承與發展中醫學的一種主要教育方式,同時也被大量的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承醫學知識的途徑。其中的具體做法是將中醫的基本理論、臨床療效以及醫療技能等傳授給徒弟,使其能夠接觸、了解、領悟中醫經典,並能夠熟練運用切脈、施救等技能。無論是國家還是澳門都應該將名老中醫在針灸、推拿、骨傷等方面的經驗進行文字整理,將其各種手法的操作技巧規範化,提高中醫教學品質,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本目標下強化後代中醫的實踐性。
目前,在學院傳承層面,科大已經開設相關中醫藥學士、碩博士課程,強調理論與臨床實踐並重並積極創造提供臨床中醫生及科研人員,澳門大學在藥物研究上也培養出不少科研人才,這都為中醫藥的傳承積極培育下一代。在理論強化的同時,必須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核心關鍵在於因材施教。臨床實踐是中醫藥理論的重要來源,為此在中醫傳承模式中,教師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國家戰略,迎來曙光
早前,在今年的1月15日全國中醫藥工作閉幕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就表示要努力開創中醫藥真行發展的新局面,要為“十三五”中的中醫藥事業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而剛剛閉幕的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到了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可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醫藥作為國粹進一步被傳承,作為新興產業也將進一步被挖掘與開發。
而澳門自2011年開始就被賦予了中醫藥特別是中藥研發與國際化的重責大任,2011年1月成立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當時經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國家在中醫藥領域的重點實驗室,這樣一個國家級實驗室的成立體現出國家隊致力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促進澳門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和提升澳門科技研發水平的重要舉措。同時期投入運作的還有位於珠海橫琴的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希望整合粵澳兩地的中醫藥醫療、教育、科技產業的優勢,集合澳門的科研能力、人力資源、旅遊資源等,利用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建立的交流平臺,進一步吸引國內大型醫療企業,打造集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科技轉化、健康精品研發、會展物流為一體的國際中醫藥產業基地,及綠色道地藥材和名優健康精品的國際交易平臺。所以在國家和政府的戰略下,中醫藥正在集結力量邁向產業之路,澳門中醫藥發展某種程度上迎來比兩岸三地更為有利的發展優勢。
目前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策略也會澳門中醫藥發展帶來機遇與契機,藉助目前澳門已有的葡語系平臺,首先以澳門為基地可以為葡語系國家提供中醫藥專業人士的培訓,建立中醫藥醫療服務中心和研究人員培訓中心。在華人生活圈中稀鬆平常的中醫藥診療服務在近十多年裡,逐漸被西方人士肯定,世界主要國家不僅有華人所開設的中醫藥診所,更有絡繹不絕的外國人士前往兩岸四地學習中醫藥技術,就連美國的軍隊中也推崇針灸對於某些疾病的理療效果,因而充分利用已有優勢吸引國際性的交流學習不僅是中醫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更是澳門國際化的特殊契機。
當然未來中醫藥的國際化與“走出去”並不局限在葡語系國家內,更要以葡語國家為切入點,在“一帶一路”等戰略安排下進一步發展到東盟、歐盟等國家與地區,在中醫藥國際註冊、進出口服務貿易等方面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國際企業走入澳門、內地提供技術與平臺支持,從而產生以澳門為基點的新型中醫藥與中華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這其中澳門原有的百年中醫藥中小企業也可以發揮到關鍵作用,將民眾中有口碑的中醫藥產品如中成藥、藥貼、藥油、藥膏等藉助大的國際交流平臺走出澳門,走向全球,實現澳門品牌的全球營銷之路,這也是另一種“澳門之光”。當然,每一個重大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都難免遭遇到一些挑戰與困難,富有靈活性的中小企業也應該積極面對時代變遷,尋求合作共贏,推動國粹在世界發展機遇中新生,而並非將千年的文化局限在小小街市的巷弄之中。
而對於澳門新一代的年輕中醫,雖然剛剛步入職場會面對到民眾難以信任的困境,一方面要調整心態不斷學習,另一方面更要在國家的戰略中找到中醫藥發展與實現自身價值的機遇,現今澳門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機構已經遍地開花,從各大衛生中心到鏡湖醫院、科大醫院再到各級慈善團體(同善堂、工聯)與私人診所幾乎都存在,從業人員也已經超過一千人,在比例制上看已經超過內地與鄰近不少地區,飽和的現象某種程度也影響新一代中醫師、中醫生創業的情況,不少人也許因為現實的原因而放棄中醫藥專業,但目前橫琴提供的機遇與內地中醫藥產業的復甦都可以為本澳的中醫生帶來新的機遇,單就橫琴發展醫療旅遊與養生產業,年輕一代的中醫師就可以在其中找尋相關機遇,因此一個合作的未來是粵澳兩地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必然,在合作的氛圍中也將進一步兩地的中醫藥競爭力與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