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运领袖“郭矮公”无处安放的家国梦

2016-04-14王毅

湘潮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国工人

王毅

灿英吾爱:

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此嘱。临死郭亮

寥寥30余字,是27岁的郭亮留给他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郭亮家国情怀的最后表达。

被毛泽东称为“有名的工人运动组织者”的郭亮,因其个头矮小被人昵称为“郭矮公”。他从小关心民瘼,心系家国,14岁带领同学反对中日《二十一条》;18岁结识毛泽东,共话救国;20岁加入共产党,专事领导工人运动;26岁参加南昌起义;27岁于湘鄂赣特委书记任上被国民党抓获急速杀害。

郭亮在其短暂却辉煌的一生里,一直在自己强烈的家国情怀驱使下为国为民“东奔西走”。尽管他知道革命之途荆棘遍布,但仍嘱托儿子承继父业,完成其志。其家国情怀,令人唏嘘,催人泪下。

缘何郭亮发出“无家无国”悲叹?“无国”确是事实。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力羸弱,政府窳败,国已不国。但“无家”一说,似乎有些名不副实。郭亮父母慈爱,弟兄和睦,妻贤子聪,也算家庭和美,何来“无家”?原来郭亮并没有将视野局限于自己的小家,而是对“家”有着更深更高的思考。战乱频仍、国门洞开,外敌的强蹄任意践踏国人的尊严与自由,关门自求现世安宁只是一场痴人说梦。国若不兴,家也难宁。国若不存,家无所附。郭亮深谙此理,哀叹“无家”。

民为国本,体恤民苦

既然“无国”,那么便要“复国”“兴国”。如何“复国”“兴国”?这也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问题。有人以参政为径,获得权位,影响政府决策,践行自己的救国主张;有人以教育为本,以为教书能改变国人落后思想,移风易俗;也有人以农业为途,倡导乡村建设。郭亮则和其他共产党人一样,走了一条结合工农群众的救国道路。

其实在郭亮还不是共产党员的时候,他就已经非常体恤和同情工农大众了。读高小时,他作诗《问问社会》:为什么种田人把谷担进富人仓里?为什么穷人造屋富人安居?为什么种棉织布人衣不遮体?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们却贫富不一?18岁那年,父母生病,家里困窘,父亲不得已让郭亮去收回为数不多的几笔田租,他却当着租户的面儿,烧掉了租契,还带着农民“吃大户”。这时候郭亮同情农民,为贫民毁家纾难,是一种纯粹的正义心使然。湘江边络绎不绝的难民,地主豪绅对农民的巧取豪夺,加上父母兄嫂宅心仁厚的影响,促生了郭亮的这种侠肝义胆。

在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郭亮受到了人民群众革命势力的鼓舞,他仿佛置身大海,被波浪推拥着,但由于烟波浩渺,想找到通向彼岸的方向,却总是不能辨别方向在哪里,直到在长沙结识了毛泽东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救国切入点,即结合群众,领导工农运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改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境遇,国家才有前途和希望;只有调动千百万劳动人民,救国理想才找到了源泉和动力。

成为共产党员后,郭亮和群众的结合由自发变成了自觉,在领导工农运动的斗争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工农最忠实的代言人。湖南工人运动就是在郭亮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用当时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的话来总结:“郭亮是湖南职工运动的开创者。江西之安源、湖南之水口山、长沙,横亘湘鄂赣三省粤汉、株萍两路,这些地方工人,及其他各产业职业的工人,都是在他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下而组织斗争的。”

当时还在长沙楚怡小学读书的李锐,担任童子团小队长,每次开大会、游行示威、下乡宣传,他都参与其中。几十年后,李锐还对教育会坪开大会时“郭矮公”讲演的形象记忆深刻。李锐说:“二十六七岁的青年郭亮,这个不及中等身材的被同志们昵称为‘郭矮公’的人,在湖南革命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他的名字真是妇孺皆知。他的令人心折的通俗的煽动的讲演,他的坚定的勇敢的对敌斗争的气概,他的朴实的联系群众的作风,普遍地深入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

郭亮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赢得人心的。他早已把个人安危、小家安宁置于身后,心系百姓疾苦,心系国家独立。20世纪20年代初,湖南军阀外通洋敌,内联奸商,官官相护,欺凌百姓。郭亮为工人出头伸张正义,与真枪实弹的当局博弈,危险可想而知。拿郭亮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一大手笔来说,郭亮就差点送了性命。

1922年9月初,岳州车站工人阮康成拒绝为监工张恩荣看守鸦片,结果招致张恩荣等人的暴打。郭亮听闻此事,以岳州铁路工人俱乐部的名义向铁路局提出抗议,要求惩办凶手,医治伤者。结果铁路局长王世堉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倒打一耙,污蔑并开除了阮康成。于是,9日早上8点,在郭亮领导下,粤汉路工人正式举行大罢工。

罢工震惊了铁路当局。王世堉一面准备军队弹压,一面用欺骗手段拉拢落后工人开车。11日晨,郭亮率领岳州工人一起到铁路上阻止火车通行。郭亮第一个卧倒在铁轨上,工人们纷纷效法。列车被迫停驶。王世堉狗急跳墙,用枪顶着司机王忠,列车又一次开动,缓缓驶向郭亮。就在列车到跟前的时候,郭亮站起来,顶着机车前的排障器,沉着坚定地大喊:“工友们,从工人阶级身上是开不过火车的!”此话就像定心丸,郭亮身后的工人镇静下来,坚定地卧在铁轨上,宁死不屈。郭亮接着朝火车司机喊道:“开车的工友,天下工人都是阶级兄弟,你不能为官僚杀了自己的亲人啊!”王忠受到感召,停了火车,跳下火车,加入了罢工队伍。

“湘水激荡漫江仇,利剑断水水更流!善恶尽管多颠倒,自古英雄不低头!”卧轨只是郭亮惊险人生中的一幕。为领导工人争取权益,开展斗争,驱逐军阀,郭亮还进过监狱,上了当局黑名单,东躲西藏逃避抓捕。敌人的威逼利诱不能让郭亮屈服。郭亮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激励着工人、难友和他一起英勇前行。

忧国忘家,捐躯济危

1927年的湖湘大地,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这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加之大革命后期,国共龃龉重重,分裂势所必然。5月14日,湖南许克祥部公然叛乱,向湖南省总工会、农民协会等地发起突然袭击。郭亮虽领导工人、农民奋力抵抗,屡次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败北。6月上旬,郭亮和毛泽东等人一起改编军队,为秋收起义做准备。7月底,郭亮赴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他与柳直荀等人在海上漂泊数日抵达香港。12月,中共中央任命郭亮为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次年1月,又任命他为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郭亮赴岳阳开展工作。

郭亮及相关同志住在岳阳翰林街22号,以开煤栈为掩护,建立了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机关。3月27日,在叛徒苏先峻的带领下,国民党找到了郭亮住所,抓捕了住在22号的所有共产党员,接着用专车将郭亮一行送抵长沙。在押送郭亮入狱的途中,街道两旁站满了工人、学生,他们吞声饮泣,围向囚车。敌人最后只得动用刺刀,才驱散了人群,给囚车开了道。但人群并未散去,大家都默默地走在囚车后,直到囚车驶入了监狱院内。

视死如归的郭亮,“谈笑自若地在狱中过了三四个钟头。审问时,他昂首说道:‘我承认是总工会委员长郭亮,你们就可以杀了,不必多问!’审讯者还想追问党的组织,郭亮幽默地说道:‘开眼尽是共产党人,闭眼没有一个。’这就是当时传出至今仍一字不差地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的郭亮的‘口供’”。

郭亮在湖南人民心中的地位,敌人不可能不知晓。他们了解郭亮是湖南工农的精神领袖,知道公开审判郭亮定会激起公愤,监狱久押又恐群众劫狱,于是当日午夜,在长沙司门口秘密杀害了郭亮。凶残的敌人甚至还割下了郭亮的头颅,挂在电线杆上“示众”。

敌人的残忍手段没有吓退群众的革命激情,反而激起更多人的斗志。长沙的工人、农民、学生不畏敌人的枪口,纷纷到司门口瞻仰这位昔日的领袖、战友。曾和郭亮并肩作战的粤汉铁路的工人、长沙郊县的农民也远道而来,与他们亲爱的郭亮同志告别。郭亮首级引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群,“司门口、八角亭一带之交通为之断绝”。人们深深鞠躬,心怀悲愤,誓与敌人奋战到底。无声的悲愤流淌在司门口,笼罩于长沙城,蔓延至湖南全省。敌人知道“示众”这一招事与愿违,如此下去,群众愤怒的情绪可能化为反击的行动,于是赶紧将郭亮首级送到铜官,悬于东山寺。

长沙的工人不畏凶险,护送郭亮遗体回铜官。铜官的工人不畏凶险,把郭亮的首级和尸体妥当安葬。长沙和铜官的几千名工人、农民和学生又自发聚在郭亮家中,悼念郭亮。他们心中已有坚定信念,誓将郭亮未竟事业坚持到底。

临刑前,郭亮给妻子留下最后一封家书。家书中,郭亮虽说“无家”,但却嘱托妻子善抚其子,内心是对妻儿深深的挂念与不舍。原来血气方刚的郭亮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

1951年11月,湖南省委宣传部接到从抚顺寄来的一封信,是郭亮的儿子郭志成写的。当时湖南省委宣传部在编订郭亮事略,郭志成恳请寄给他一份。信的最后一句让人动容:“虽然我是郭亮的儿子,可是我所知道的父亲的事略是很少的。”一般写传略,都会从亲属那儿获取材料,但是写郭亮事略,郭亮儿子却向写作方索取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父亲。儿子不了解父亲,父亲放心不下儿子,这就是郭亮等千百万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的复杂情感。为了民族大义,郭亮等共产党人早就把个人生死、家庭安宁置之度外。他们来不及花前月下,来不及膝前承欢,内心对妻儿家人虽有诸多不舍,但仍要离家万里,投入新的战斗,为千百万家庭、为国家生死赴汤蹈火。

只可惜,人将去,家难圆,国凋零,郭亮的家国梦依然无处安放。带着无尽的遗憾,郭亮只有寄托后人,完成其志。“郭亮在屠夫们的面前所写的‘以继余志’的遗书,自然是借家书的形式,向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写的。”这是郭亮对世人最后的交代。

英雄虽逝,血脉难断!郭亮也许应该放心,他的勇气和果敢在妻儿身上延续!郭亮妻儿继承了他的衣钵,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勇敢前行。郭亮牺牲后,妻子李灿英收起情绪,擦干眼泪,又投入拯救民族大义的斗争中。郭亮儿子郭志成跟着母亲东奔西跑,隐姓埋名,出生入死,父母坚定的革命言行感染了他,他的心中早就养成了对家国的赤子之心。郭志成原名郭多难,是郭亮取的,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后来多难几次易名,最后改为志成,以表达继承父亲遗志之愿。郭志成学习电力专业,后一直从事电力事业。提及自己的专业选择,郭志成说:“列宁曾说,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为了继承先辈遗志,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我就学了电力,从事电力事业。”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郭亮也许应该放心,他的革命意志得到了众多革命群众的继承!无数后来者秉持郭亮的家国梦,在完成郭亮等先烈遗志的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郭亮的家国梦终于有了安放之地!

猜你喜欢

家国工人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巧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培植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on Humanity
妙用网络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三个砌墙工人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