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为前警备队长书丹

2016-04-14胡艳婷蒋国经

湘潮 2016年3期
关键词:芷江碑文沈从文

胡艳婷 蒋国经

收藏在文物馆内的书丹碑刻

沈从文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为大众所熟知,然而一般人并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

沈从文书法造诣颇深,擅长楷书、行书及章草,还撰有评论古今书法的文章,对宋四大家、近代文人名家的书法颇有独到的见解。至今,湖南省芷江县文物馆内还收藏着一块留存沈从文书法的长2.07米、宽1.05米、厚0.1米,青石质地而价值非凡的石碑。这是沈从文一生中的第一次为人书丹立碑,并且是他青年时期唯一留世的书法真迹。这块光彩熠熠的石碑无疑成为后人研究沈从文的书法、早期思想、个性特征以及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活档案。

整块碑文共641字,正文591字,标题为“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君治贤墓志铭”,石碑落款处刻着“潭阳(今芷江)邓其鉴撰文;渭阳(今凤凰)沈从文书丹;渭阳沈岳焕(沈从文原名)篆额”,立碑时间“民国十年(1921年)岁次,辛酉二月谷旦”。

石碑记叙了警备队长段治贤不平凡的人生简历。段治贤,黔阳人,生于光绪五年十二月九日,15岁时父母相继过世,与一个多病的弟弟相依为命,武昌革命军起义后毅然投军,因机智果敢、英勇善战而被提拔为连长,后因护送熊希龄太夫人离开凤凰经辰溪、泸溪、沅陵等险要地段多次遭到土匪的袭击,总是英勇无畏、巧妙周旋、化险为夷,保护太夫人安全到达目的地有功,熊希龄不胜感激,于是将他推荐给当时芷江(沅州)县府任警备队长。段治贤任警备队长期间,芷江土匪非常猖獗,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害得乡民百姓无家可归。段治贤正义感极强,常常率领警备队员清乡缉匪,使土匪对段治贤痛恨至极。民国八年(1919年)正月二十五日,警备队长段治贤率队清剿巨匪,途经芷江县西乡杨公庙地段时,被百余穷凶极恶的土匪围困,经激战数小时,子弹打尽,士卒伤亡过半,此刻段治贤用佩刀与土匪拼杀,杀死土匪数人,土匪疯狂地叫喊着:“这就是段队长,杀死段队长……”终因寡不敌众,段治贤身中数弹而殉难。碑文记述了段治贤“勇敢善战,屡缉巨匪,为民除害”的英勇业绩。

警察局里提升书法造诣

1917年,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参与同乡组织的铁血团,准备谋刺袁世凯。由于暗探发现,同乡被捕。沈宗嗣得到口信,匆匆离家出走。沈宗嗣的出走,给沈家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沈母黄氏拉扯着几个子女整天过着担惊受怕、度日如年的日子,心地善良的沈母朝思夜盼自己的丈夫能活着并早日回家。

1919年,沈从文的母亲得知沈宗嗣还活着流落在外的消息,果断地将沈家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老屋卖给了田友兰,所得银两一并交给长子沈云麓让其千里寻父,然后举家搬迁来到芷江,投奔时任芷江县警察局长的沈从文的五舅,沈从文也随母来到了芷江。

因五舅的关系,沈从文就在警察局谋了一份差事,他的工作主要是每天抄写违警处罚的条子。不久,警察局又接管了征收屠宰税的工作。沈从文便从事起“税官”这项工作。那时芷江是沅水上游一个极为重要的大码头,往来船只颇多,真可谓水河上百舸争流,加之芷江自古以来又是官道,人流量较大,每天要宰杀数十头猪牛。当时每头猪征税640文,牛征税2000文。沈从文每天填写税单,另一人负责检查。为防止宰杀猪牛漏税,沈从文常常要跑遍全县城的每一个屠宰摊点,经常往返连接城东城西的侗乡风雨桥——龙津桥。由于从事征税工作,沈从文要与各式人物交往,于是,沈从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不同阶层的各式人物,并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尤其是与那些屠户。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当时的职业,倒容易去和那些专诸、要离后人厮混。如喜欢喝一杯,差不多每一张屠桌边都可以蹲下去,受他们欢迎。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一次,我正在那些脸上生有连鬓胡子,手持明晃晃尖刀,作庖丁解牛工作的壮士身边看景时,忽然看到几个在假期中回家,新剪过发辫的桃源女师学生,正从街上走过。她们是芷江县大小地主的女儿。这些地主女儿的行为,从小市民看来极其不切现实的派头,自然易成笑料。记得面前那位专诸后人,一看到她们,联想起许多关于学生的传说,竟放下屠刀哈哈大笑,我也参加了一份。不意10年后,这些读书不多热情充沛的女孩子,大都很单纯地接受了一个信念,很勇敢地投身入革命的漩涡中,领受了各自命运中混有血泪的苦乐。”

当时,沈从文在芷江还有一个“大拇指人物的亲戚即姨父,有钱有势”,“从知事起任何人物任何军队都对他十分尊敬,从不敢稍稍得罪他”(见沈从文《女难》)。当警察局长的五舅非常喜欢与姨父吟诗作对,沈从文每天收税回来,一边看他们作诗,一边替他们抄录诗文。此时此刻,沈从文也非常盼望所抄写的诗被人褒奖。于是,他用在从军期间节衣缩食省下的钱购买了大量的书法碑帖,如《云麾碑》《圣教序》《兰亭序》《夫子庙堂碑》等。

他把这些书法名帖当作宝贝随身带着,一有空就按照字帖认真练习,并且特别用功。加之,当时在警察局里有一位叫邓其鉴的师爷非常擅长书法,沈从文虚心好学,经常诚心向邓其鉴请教。邓其鉴也就极为热心地赐教,常给沈从文讲授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上虞帖》《兰亭序》、王安石的《楞严经旨要卷》和苏轼的《新岁展庆帖》,帮助沈从文分析这些书法名家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因为邓其鉴个性非常直爽,为人和善,他也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既肯定沈从文书法的优点,又指出其不足。沈从文的书法虽然四平八稳,但显呆滞,不够圆润和丰实,欠活力,笔力不够。所谓笔力,是发自腰、臂、肘而达于手腕,贯注于笔端的内在力量。邓其鉴还教导沈从文“练楷书要达到形神兼备,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练草书又不能一味临帖,草书无法,亦无章,在于意。书者,抒也。草书是作者内心的飞动。心动笔动,若静若动,若有若无,方为境界”,告诫沈从文书法要在神韵、情趣、笔意上狠下一番苦功,并再三强调:“书法之道,在于桩基,桩基不稳,必无所成。所谓桩基,便是楷书。楷书为一切书法之基。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走好了才能奔跑,一步一步来,如果楷书练得差不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到行草的书法境界了。草书是书法各体之王,被称为书法王冠上的明珠,是书法的巅峰。”沈从文牢记邓其鉴的教诲,受益颇深,书法长进特别快。沈从文很快成为芷江城内小有名气的青年“书法家”。

一气呵成书丹留墨宝

民国十年期间(1921年),尽管段治贤已殉难两年之久,但段治贤的品格和英勇业绩在乡民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乡民因经常遭土匪的袭击、掳抢烧杀,苦不堪言,非常怀念和敬佩这位英勇善战,并很有正义感的警备队长,于是经常有数百以上的乡民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地方名流集结在县府,强烈要求县府给段治贤树碑立传,以褒其美德,颂其业绩。

在乡民百姓和一些地方名流的再三要求之下,县府决定给段治贤刻碑立传,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县警察局。警察局长(沈从文五舅)把为段治贤撰写碑文的任务交给了邓其鉴,邓其鉴把碑文稿写好后便向警察局长推荐沈从文为其“书丹”,沈从文欣然受命。此时此刻,沈从文心潮翻滚,认真阅读了碑文所记载的段治贤那短暂一生的悲壮事迹后,唤起了他那颗正直的良心。加之,平时警察局的人也经常谈论段治贤的英勇事迹,沈从文对段治贤早已产生敬佩之情。段治贤为民除暴、英勇无畏的精神使沈从文从心底佩服。他想到自己要亲手为这位前警备队长书丹立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

很快,一块高大而颇有重量的石碑摆在了东紫阁的凉亭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沈从文起了一个架式,定了会神,挥笔疾书,将碑文一气呵成,写得非常顺手。由于沈从文书法气势非凡,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缓,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因而赢得了观赏者的阵阵掌声。沈从文顿时觉得心情无比舒畅。然而,年青的沈从文当时未曾料到,他竟在芷江(沅州)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墨宝。

沈从文早年为前警备队长碑文书丹,为芷江留下极为珍贵墨宝的事鲜为外界知晓,但芷江人民一直以此为自豪和骄傲。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中国著名画家、美协副主席黄永玉获知在湖南芷江文物馆内还保存有沈从文墨宝真迹的消息后,于1987年10月12日,专程从北京来到芷江拓印碑文手迹。1988年春天,沈从文的一位亲戚来到芷江文物馆参观,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赏了沈从文亲手书写的碑文,对沈从文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当讲解员向他介绍此碑是沈从文年青时期的书丹时,这位亲戚感到格外高兴。后来,他小心翼翼地将碑文拓片带到北京,亲手交给正躺在病床上的沈从文观看。沈从文见此碑文拓片激动得热泪横淌,用颤抖的双手捧着拓片,无比兴奋地说:“是啊!沅州城还有我的字啊……”

如今,前来芷江文物馆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凡来参观的游客和欣赏了沈从文书丹碑刻的艺术家们,无不拍手赞叹!更有诗人赞咏沈从文书法:“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草草出新裁。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本来。”沈从文的书法潇洒、遒劲,又有独特的风骨。人们欣赏沈从文的书法,尤其是他的章草和小楷,可以明显感觉到,其线条沉稳含蓄,其风格俊雅温厚,真可谓一横一撇,法度自在笔墨之间。若苛求,沈从文的书法则略有拘谨之态,草书尤甚之,秀气有余而霸气不足。或许这与沈从文的个性气质有一定的联系。但凡欣赏了沈从文手迹碑文的艺术家们和游客无不赞叹此碑文有着非凡的收藏价值。

是的,这块珍贵的书丹石碑不仅对研究沈从文的书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沈从文早期思想,以及他为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芷江碑文沈从文
芷江行
芷江受降纪念坊
一次调研,成就芷江“和平文化城”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芷江缘何成为受降地
快乐辞典
百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