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光的文学追求之路
2016-04-14由申
由申
头脑里突然冒出这样的一个标题,连自己都有点匪夷所思。
要说立光的文学追求之路,我自己究竟能说清楚多少呢,心中是没有十分把握的,不过,自从认识立光之后,从同他彻夜长谈到编写他的稿子,从一些具体的交往事宜,到同志间的聚会漫议,不能不说,立光给我的印象是在逐渐加深的,仿佛是一道风景,一道很耐人观赏和回味的风景,由远至近地向我扑来。然后慢慢地走入我的心中。实事求是讲,作家并不是他的专职,但却贯穿他大半生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的每一步,都留下他苦苦追求的脚印,展示着他各阶段不俗的业绩。
我同立光,可算上同辈人,在我们这些同辈之中,立光是比较幸运的,尽管年轻时下过乡,受过很多磨难,然而,比起同时代的人,他是出类拔萃的。30刚出头就成为营口地区一名县团级干部,尽管那时,立光已握起笔杆,有了创作的冲动并创作出了挺像样的作品。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当地的官员,而且很有发展,预测将来的前程,是可以升到很高职位的官员,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做过基层的领导干部,在乡镇一级、区县一级都担当着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他年轻倜傥,但从不颐指气使;他既有城府,却又快言快语;在人们的面前并不刻意掩饰自己的观点。相反,在上下级工作交流之时,从来都是是非分明,不打折扣的。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党逐渐恢复起来的民主制度和风气,为立光这样敢于讲真话的干部创造了极有利的成长条件,因此,立光的工作节奏是明快而和谐的,这常常给他的工作增添不少情感,引来赞扬之声。
这几十年来,他在基层干领导工作,干得可谓有声有色,许多业绩甚至是当地群众和他的属下饭后茶余的议题。自然,按照辩证法的规则,有其光明一面,就有不能忽略的黑暗弱点。立光个性中的的直率和较真,常常因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受到过个别领导的误解,尤其是在干部的使用和处理问题上,曾经掌管过这方面权力的立光,对爱护干部、坚持原则有着铭心刻骨的感受,为此,也曾影响到自己的进步,这也是周围的干部同事有目共睹的。但是立光就是立光,沉戟折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多少年来立光不改初衷的秉性,仍旧保持着“心地无私,天地宽”的豁达,不仅在工作中业绩斐然,而且有担当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牢固地树立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从来不把自己的得失考虑在事业之内,总是那么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于自己崇高的坚守,踏踏实实地为党的事业尽到自己的责任。如果说,立光的文学追求之路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那是他自己思想多少年来不断加深的传统文化积淀着的深厚的底蕴,才迸发了他今天在仕途和文学创作道路上珠联璧合、相互辉映的最佳业绩!
我不是在对立光的认识逐渐清晰后才确认他的文学天赋的;而是在不断地接触和阅读他的作品中,对他的成就和品格,逐渐加深印象的。所以,文如其人在立光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个性可以在相互接触中了解,而更深层的一面,又可以在不断阅读他的作品中逐渐明了。他的作品中展示的风格,可以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照,相互启迪,这种举一反三的作用,实在让我从立光的身上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因此,我说,立光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散文创作,逐渐有了立光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语境环境,也有了自己的读者群,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记得前几年,我在担任《鸭绿江》杂志主编时,收到立光描写辽南春天的散文多篇。我细细阅读这些散文,感受到他驾驭散文的能力可谓运用自如,而且在娴熟的文字运用中,闪烁着不断成熟的个人风格,感受到他蓬勃着的不断波动着的新活力。让人感慨:作为一名市一级宣传部门的领导者,能有那样饱满的情绪,用深沉、饱满的笔调书写辽南独到的景色,彰显辽南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确实好看,耐看,令人不能不赞叹文章写得极有特色。于是,我不仅在当时的《鸭绿江》上选发了几篇,又向《人民日报》的副刊版推荐了二篇,很快,他的作品得到了《人民日报》副刊编辑的青睐。记得当时《人民日报》文艺部的一位资深编辑在提到立光稿子时还特意说:作为市一级宣传部门的领导,能写出这样厚重的文章实属不易了。当时对于这样的评介我没有过多的上心,只是觉得这位部长散文写得不错,有些地方特色罢了。直到今天我把立光写过的许多散文排列一起,认真读下去时,从内心深处引起许多共鸣,让我受益非浅,我才很有感慨地想:立光的散文,确实有一种厚重感。不仅情感真诚,而且文笔的运用十分自如,对于遣词造句都十分讲究。因此,文章的语言分外有种张力,所以很能打动人的心弦。
细读立光的散文,几乎每一篇都舒展着一幅地域的风俗画。
尤其看到他写辽南风情、农村风貌、田间地头的见闻还有当地的文化风情,以及亲戚朋友间的乡村趣闻,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和一个骑着一辆陈旧的自行车、穿行在原野田埂间的一位充满活力的中年基层干部的形象链接起来。他的一笑一动,他的一唱一和,爽朗的粗线条的声响,回荡在田野乡间的天地里,回荡在辽南大地上,回荡在庄稼人暖乎乎的热炕头上,也飘洒在农家院的自酿的高粱酒醇美的芬芳中,那么踏踏实实,又筋筋道道,融入在人们的情感里,最终又凝结成一篇篇活灵活现的文章,收拢成一本厚实实的大书!于是有了:《爱花的人》《芙蓉花开》《春到农家》《古城熊岳》《回到原点》《海潮漫过》《精神高地》《望儿山,母亲的山》《祭月》《心中的红梅赞》《父亲的思想汇报》……
与其说这是一本散文集,莫不如说,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历史备忘录。
这备忘录,不是用刻板的文字记录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准则或思想意识加情感的记录,而是燃着自己的情感,蘸着自己的心血凝就的华章。文如其人尽管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立光却很是恰如其分。立光无论为文、为人,讲究的就是扎实,就是风格,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他绝对没今天的风采。我读着这些精彩的篇章,恍惚间感觉到这里闪烁着艺术的魅力,跳动着思想韵律,还夹杂着语言的空灵,形象而不枯燥,厚重而不单薄。让人在读着这些文章的时候,能感受到辽河奔涌的激流,渤海柔情的浪朵,行文中我们有时会吟咏出抒情的诗行,通篇有着飞迸着思绪浩淼的意境;七彩虹霓般的色彩里渲染着的辽南地区的无尽风光。这一切或是用长歌短调,尽显和谐之中交汇着的如今辽南发生的史诗般的进步,让人感叹,令人遐思,作家尽量从微小的生活浪花里摄取大千世界的进取变化,以佛家一滴水包含十万个生命的慧眼,来描述我们今天的生活!
自然,作为基层领导者,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所见所闻,不可能不打上自己鲜明的思想烙印。因此我要说,立光的这些作品肯定会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会毫不怀疑地说:正是这样的特色,会在当地产生影响,并流传开来。因为,这是以他自己的认知、感悟和汗水,凝结而成的硕果。也许你在众多的篇什中,不会忘记“母亲的望儿山”,因为从这篇散文中他以自己的审美视觉告诉我们:以往的名山都是皇帝功臣王子将军的册封之地,而作家笔下的望儿山,却是最普通的母亲的山,作家正是从这个点切入,开掘了小而不起眼的望儿山的深刻的含义。在这里作家情真意切地表达着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的深刻认识,借助望儿山,剖析着这桩故事的深刻内涵,对后来的人们所具有的标新立异的寓意,不仅使人怦然心跳,而且不能不让人感到母亲的伟大。蕴含在山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之中!情融于景,景融于形,形融于心。母亲的望儿山,灵魂让作者抓住了,自然就能打动人们的心际了。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邵永胜在立光的第一本散文集《留白》的序言中,曾把立光的散文归纳为三类:一曰士子系列,即作者有意识地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作为聚焦的对象;二曰父爱系列,忆人的作品在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往事雕刻着作者的人生;三曰书人系列,读书生活是贯穿本书的重要线索,它既包括了对书的解读,又包括了对历史和现实中人的解读。其实,第二本散文集中,也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三个范畴,而且,在上一本的散文中,邵永胜主席在艺术方面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曰场景,作者非常注重文章的情境对话,着力还原人物所在的现场感;二曰意象,意象并非诗歌的专利,它是使文学更加文学的措施;三曰韵致,全书贯穿着中国古典诗词雅致的余韵。
还应该指出的是,立光在这本散文集中,可圈可点的,尽管都具备了三个特色,然而,对于现实生活的饱满激情和对人生错综复杂情感的探索的深度却远胜于第一本散文,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立光的创作在热情丝毫不减低的情况下,文章更显现了老道和深沉的一面。对于立光这个年龄段的作家来说,能保持这样的创作势头,绝对是难能可贵的。
近些年来,写历史散文已成时髦。截取一段历史往事引申开来,再借题发挥达到“怀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的目的,其结果是陈词滥调过多,拾人牙慧的不少,有些文章洋洋洒洒,摆得架子十足,却读起来没滋儿没味儿,很让人有种空荡感。所以,写现代的东西,写身边的事物,能写出色彩和特性来是很难得的。我觉得立光的独特之处,就是能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形象地展现出一个个现实生活的画面来。因此,他的文章,能够引领读者通过思想深处的隧道,直至心灵的深处。在这种经历中或发出某种生活和人生的提示,或对社会沉思中发出美意而又忍俊不止的微笑,这样的散文,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剂能够陶冶性情、加强自身修养的良药啊!
自然,文以载道。这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信奉的宗旨和不渝的追求。千百年来,许多优美的文章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同沿袭着这样的宗旨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我们恰是在前人为文的基础上,将这样的宗旨给予了重新的审视和发展,让今天的散文尽管不是文以载道,却仍旧离不开:寓教于文中,寓教于乐中。总之,人们花费时光,在网络遍及生活每个角落的情况下,还能静下心来,读你的文章,看你的散文,而且能够读下去,有些人还能提出自己的意义,甚至嘲讽你几句,这不是说明你的文章已经有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又会是什么呢?我觉得立光的散文,应该有这样的魅力,只是,是否在寓教、寓乐这些方面,更能够有所收敛文章的锋芒,更美、更柔和一些呢?
我和立光是同处一个时代的人。尽管经历和机遇不同,但是,所面对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思维和思想都打上了时代的深深烙印,也不可能脱离时代给予我们的影响。而今天,置身于这片深化改革的热土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自然会受到很多的陶冶和磨炼,更多的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告诉我们:我们行将老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思想的变化,会让我们的行动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而此时难得可贵是,立光仍以年轻人的激情,稳健的人生脚步,面对着晚年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何等的令人钦佩啊!而从他近期发表的散文来看,他踏实的脚步荡起的倔强的音符总是和我们国家发出的正能量的声音融汇一起的。这使我想到他的本色,立光的担当,有这样的本色担当,在立光的身上,还有衰老的痕迹可言吗?但就著书立说而言,立光不顾骄傲地告诉我:“《春到深处》是第二本集子,往后还有第三本、第四本……你就编吧!”我望着他那一本正经、语调轻松的神情,我们都笑了。我不无动情地说道:“立光啊,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谈到这套丛书的规划,仿佛不是退休后要著书的计划,而是要再干一届领导干部的工作规划啊!毕竟,你的心里还是年轻人的天地啊!”
我预祝着你的成功,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