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2016-04-14胡海燕

考试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教学实效高中地理

胡海燕

摘 要: 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进行地理思维创新,形成综合思维,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拓展学生的主动思考空间,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实效。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过程 教学实效

传统的地理课堂习惯于把学生思维局限于知识的识记,缺少对知识的质疑;习惯于从书本中找到答案,缺少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过程的分析;习惯于侧重实施课堂预设环节,忽略课堂精彩生成,这极大地影响教学实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进行地理思维创新,形成综合思维,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空间,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实效。

一、有效的问题情境预设,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常带着丰富的生活知识、经验和技能,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学生已有的认知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已有经验和课堂新知之间的相似点并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基于生活经验,合理预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实际上,新教材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其宗旨就是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地理教师课前应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作为情境选择的一个支撑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节内容时,按照教学进度大多数是安排在每年的10中旬到11月初左右,恰也是天气变化明显阶段,笔者常结合所在地昆山几日天气变化明显的气象数据列表,然后顺着时间前移到学生暑假期间学生切身经历到的“烧烤天”和“台风”天气现象,让学生在所提供的地理情境中思考,这些天气形成过程及带来的具体影响、防范措施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情境信息自己动手绘图,思维受阻老师手教,师生共同合作得出结论。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时候,当然也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候。

2.关注社会热点,灵活预设。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地理原理,学会知识迁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就不再难学,而在新的地理情境中驾驭地理材料,游刃有余,分析地理问题是就会胸有成竹。如今高考内容中包含的实事热点,主要集中在近年来特别是当年发生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与《考试说明》的主干知识相关联的现实问题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多,利用现今的网络媒体可以获得多种情境资源,但什么样的情境更有效呢?例如:在人教版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知识点时,笔者引入时事热点内容“2015年入冬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甚至华东部分省市出现了PM2.5爆表,北京地区还两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南方省市、非供暖冬季频频出现雾霾,这样的天气导致部分地区体育课转向室内,甚至中小学停课现象”。由于是近期频繁发生并且关系到能否正常上课的问题,因此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中的许多障碍就不攻自破了。

二、合理运用图文信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图像和文字一样在反映地理教学内容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类地理图像具有覆盖面广、兼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的特点,而且表述清楚、简洁,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最形象的特征。

1.活用教材,实现图文信息问题化。

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地图和地表的运用。教材作为“学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源地,因此,地理教师要在教材上下工夫,提高学生的图文理解能力。①以图设问,例如人教版选修海洋地理中,图3.6“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在明确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我们可以设计赤道为什么不是海水盐度最高值、为何60°纬线,南北半球盐度不同等小问题进行追问,避免学生思维的断层,促使学生深度思维。②图图迁移,例如季风环流中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一直作为学生学习的卡壳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七月和一月北部风向图再次谈究其风向成因,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③转文为图,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师可以通过文字方式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呈现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其转化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提取信息,找到三大岩石相互关系进而自己动手绘制出相互关系图。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文字与图表的有效互换,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地理图表表现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转换思维意识。

2.科学表述,实现图文信息条理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满堂灌”一讲到底,只怕学生不懂,结果呢?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起来。原因在哪里?笔者曾听过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课题是《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任课教师设计了最后一个“我做规划师”环节,教师以较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用课堂所学为家乡设计一条公路,并强调学生表述形式可多样化。问题一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草稿本上展示自己的特长“有用图绘制的、有用表比较的、有用文字说明的”,教师给了学生较充裕的时间思考、表述。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其信息进行稍作加工与理解,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如何科学表述者的思路,课堂因此出现了高潮。笔者认为,地理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从简单地用图文表达,到有条理地分析解决地理图文问题过程,恰是地理逻辑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偶然”,这便是课堂生成资源。教师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成氛围,更好地观察和接受学生的信息,为动态生成提供可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具备及时捕捉闪光点的能力,学会倾听和过滤,抓住时机把有效的信息合理利用起来,生成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

1.平等化的管理,营造生成氛围。

动态生成是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聚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表现在思维交流,还表现在语言、眼神、动作的交流。几年前,有幸听一位名师的地理课,他对学生的错误,委婉地提醒学生:“你可能有些粗心,应该做得更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重新构建知识,最后结合教学内容把错误转化成新的课程资源,“利用错误”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一个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轻松、自然、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教师应走到学生当中,更好地观察学生和接受学生的信息,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善于聆听,并给予鼓励、关注、支持,为动态生成提供可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的发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课堂观察,及时捕捉信息。

课堂生成往往表现在学生的回答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丢失课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例如:在一次大型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公开课中,一位地理教师在讲到“河流岸侵蚀、凸岸堆积”判读方法知识点时,讲解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审题和审题能力的培养把握得都很好,但是当学生对河流流向判读出现知识盲点时,这位老师没能及时调整课堂节奏而是直接画出河流流向,继续完成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试想教师若能抓住这个小小的知识盲点,进行必要的基础回顾,则定能让人眼睛一亮,成为这节课的闪光点。回头想想不是这位教师基本功底不够,而是没能及时对课堂出现的新状况进行及时捕捉,留下遗憾。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整理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及时研讨交流,这对今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有实实在在的推荐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进行必要点拨,平时重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教学实效高中地理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一学生化学思维过程的差异及其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