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治理
2016-04-14刘纪英
【摘 要】 新媒体时代,西方各种思潮的侵入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环境,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遭遇认同危机,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控制力。应通过合理利用新媒体、创新理论体系、优化网络生态环境等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升感染力,强化渗透力。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危机治理
主流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和政治集团的,被誉为“社会水泥”,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凝聚作用,能“捕获人的能量、激起人的行动”,[1]其传播力和融合力较强,能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认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以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或意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尊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针政策等的归属感。当然,主流意识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随之变迁。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环境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迅速,新媒体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信息显示,2015年中国网民人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31.4%。[2]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大学生群体接受各种“新思想”和“新思维”的能力超强,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境。
1、由“务虚”转向“务实”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新媒体为主流意识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的推动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改变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观念和方式。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单纯依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激情来体现的。而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更活跃,其行为更独立而多变,主体选择性更强,因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更加“务实”。他们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关注政府绩效,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个人生存环境,关心切身利益的实现。
2、由“元叙事”到“小叙事”
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无疑压抑着具体的生活世界和个体差异性。而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多元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时代,不仅使更多现实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了更多的展示和表现,也使各种微观话语主体日益活跃,甚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的主体。因此,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现实,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远远高于过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虔诚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元叙事”转向“小叙事”。
3、从“一元”到“多元”
新媒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多元文化交融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甚至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长此以往,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艰苦朴素品质、集体主义观念、乐于奉献精神等正统的价值观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判断出现困惑,他们被贴上“out”的标签,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中所说的 “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金钱控制的时代”,而转向“拥有信息强权的人”,他们将利用“强大的信息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新媒体背景下,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涌现,网络话语差异加大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播去中心化倾向削弱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生了新变化。
二、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现实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互方式多元化,各种交流平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西方各种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严峻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遭遇认同危机。
1、加大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力
传统社会,人们的交互方式和空间受地理位置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慢,传播渠道单一,加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社会地位高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之间交流、沟通。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容量大,传播能力强,打破了信息交互的障碍,从深度和广度上获得了扩展和延伸,信息交互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第三次浪潮开始了一个真正的新时代即非群体化传播工具时代,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变化,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连接世界的能力。”[3]
新媒体为各种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无所不能,网络的无边界性、隐蔽性、开放性、自由化等特点,使得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大肆传播意识形态。在西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诸如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扭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问题,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利用网络的无国界、虚拟性,鼓励青年学生追求现实社会中的绝对自由和大肆宣泄反政府、无政府情绪,从而鼓动对社会、法制和民主的不满,进而攻击和反对现实的政治制度。
2、削弱了大学生行为自我约束力
与传统媒体的自上而下地单向式信息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彼此动态的信息交互中传播。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虚拟性特征,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没有任何身份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畅所欲言。网络空间是其发泄不满、表达情感、寻求自我安慰的平台,长此以往,沉溺于网络社交和游戏中致使大学生日渐迷失现实社会的自我,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力。
而新媒体中信息良莠不齐,鱼目混杂,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因缺乏识辩力,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受各种暴力、色情、迷信、反动等思想倾向的影响,这使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有了可乘之机,极易在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是非标准上做出错误的判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茫然。
3、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控制力
新媒体为各种社会思潮扩大了生存空间,西方文化在所谓的 “文化全球化”外衣下,将其文化产品通过电影、漫画、书报等媒介大肆向世界倾销,以此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大学生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被潜移默化。网络无政府主义强调虚拟空间的独立性,反对来自政府或其他集团的法律和技术管制,造成网络无序和混乱,弱化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理念,网络传播功能的独特性增加了政府及相关部门掌控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传统的单纯依靠权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已逐渐失效。
通过现代化媒介,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大肆宣扬、鼓吹,占领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抢占话语主动权,输出精神文化产品,挑战文化安全。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Windows操作系统则消除了另外一种交流的障碍,使得每个人可以处理、写作、掌握和传播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其次是互联网的到来,……创造了一个魔术般的虚拟世界,从而推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4]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新媒体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以新媒体平台尚未被充分利用到意识形态的宣传领域,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因此,网络建设尚不能承载宣传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
三、新媒体下构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5]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现代化的主力军,新媒体下,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创新理论体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相互争夺,谁占领主导地位,谁就掌握主动权。“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6]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新媒体时代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吸引力,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各种现实社会问题,以此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 “在深刻变革信息领域同时,我们注定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综合情况,预测行动后果的方法。”[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努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以此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合理利用新媒体,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互联网等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更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一是开展“对话交流”。弱化强制灌输,充分尊重网民的主体性,理性展示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把握方向性,实现互动交流。二是进行“话语置换”。以鲜活的网络话语“包装”主流意识形态。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学术话语、政治口号、抽象观念等转化成贴近大学生实际的网络话语,形成适合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三是及时“捕捉信息”。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对反映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时间开展互动,并积极加以引导,避免一些偏激或有争议的舆情影响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四是拓展“舆论阵地”。新媒体为信息交互创造了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空间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因此建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空间在信息交互中的及时性、共享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教育活动,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载体和渠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3、优化网络生态环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网络是开放的、匿名的,其传播的信息又是多元的、真假难辨的,青年学生自控力较差,缺乏社会辨识力,易受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的部分消极情绪极易与社会现实矛盾产生“共鸣”,进而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生态环境。通过健全正确舆论导向机制,完善监管联动机制,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一是完善立法,借助政府、社会力量及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规章制度,整治和净化网络话语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以预防和减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强监管,建立信息“过滤网”,严格把关信息安全,加大信息监管力度,时刻关注舆情动态,及时过滤不良信息,避免其对大学生思想侵袭和伤害;三是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各种反华言论、捏造事实的行为予以积极回应,主动出击,揭露事情真象,澄清实事,积极营造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精英和中流砥柱,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高校人才密集,是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和敏感区域,是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重要场所,因此,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重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是要立足现实,冲破高校围墙的束缚,将其置于社会大视野下去研究和考证,高校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二是从自身内部环境着手,着眼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文化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交融日益深远,交锋日益激烈,因此,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9.
[2]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0723/c1008-27352156.html.
[3]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淼等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225.
[4]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等译,世界是平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8.
[5]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6] [美]阿尔温·托夫勒等著,陈峰译.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31.
[7]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淼等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58.
【作者简介】
刘纪英(1980-)女,陕西西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