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
2016-04-14朱树亭
【摘 要】 本文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分析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探讨了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市场引导,注重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地区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吸纳更多社会资源投向教育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鼓励支持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经济区域;人口区域;不合理性;优化途径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放到何处何领域及何专业的高等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由行政计划方式日益转化为以市场信息为先导,运用行政计划为主的方式,并日益重视市场信息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由来已久。根据王善迈先生研究,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划分为四类:一类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始终是三四类地区教育经费的2到3倍,二类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要高出三类地区的五分之二。[2]同时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线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水系和陇海铁路一线的地区或城市中。形成有趣的侧“π”形状。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区域分布的状况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一、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依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硬实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后盾。[3]相通,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应该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测算,2014年大陆百亿元GDP负担0.398所高校,亿元GDP和地方财政负担43.1名和194.7名大学生,每万人口和每千名从业人员分别负担199.8名和35.4名在校生。与以上数据对比,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和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程度大,教育资源的数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不成比例,无论高校数还是在校生占全国比重、百亿元GDP负担的高校数、亿元GDP和地方财政收入负担的大学生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所担负的高等教育发展任务与地区经济实力、水平很不相称。
综上可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现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数量较少,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数量却较多。
二、从我国人口区域分布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也受到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影响,涉及每百万人口负担高校数、每万人口负担在校生数等指标。这些指标既体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又体现高等教育支撑社会发展的程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2014年底我国每百万人口负担1.83所高校,每万人负担200.8个在校大学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协调,部分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高校和在校生数超出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华南、华东、山东)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占有较高教育资源相一致。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及资源配置趋向存在显著不合理状态,有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负担重,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大,负担偏重,有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规模偏小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满足。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主要考虑战备需要而忽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而缺乏必要的弹性。[4]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化,同时也消耗了我国的教育资源。
三、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途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1、市场引导,注重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地区的教育资源的配置
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辅以计划配置,这样既有效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扩大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程度和力度,也避免了市场配置的盲目性等缺点,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储备人才,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发展。
我国必须注意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建设者。这些地区在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大力吸引区域外的人才等,还要注重培养人才,加大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担负起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吸纳更多社会资源投向教育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
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地区教育发展,需另辟途径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投向高等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我们国家把民办教育概括为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国家办学的单一模式,形成了政府办学和民间办学两种教育体制,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格局。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鼓励支持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性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有利于发挥高校在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
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曹小红委员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放招生、课程等权力,高校下放权力,赋予院系更大自主权。推动高校根据自身的科技优势,根据市场信息,预测和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又可以与企业合作或建设校内企业,以学促企,以企促学,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及高校自身都应根据市场经济动态把握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全方位的对待,逐步使我国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在动态发展中优化组合。各地方、区域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水平与人口分布特点,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寻求更加合理和具体的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万兵.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社会公平[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 王善迈,杜育红.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8).20.
[3][4] 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广西大学学报,2000(5).
【作者简介】
朱树亭(1988-)男,山东新泰人,重庆师范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