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及其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2016-04-14郭少军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介绍了科学管理的内容,探讨了科学管理原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启示。要转变管理理念;将管理与教育、服务分开;实施标准化管理;按照岗位要求对人员进行选拔和培训;加强定额管理。
【关键词】 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启示
一、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管理活动,随之也就产生了管理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的农业社会封闭和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管理思想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而现代工业社会的精确复杂和广泛交往的特征则在客观上要求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决定作用往往不是同步的,尤其是在社会刚刚完成转型时,这时候往往是很多人的身子已经处于现代社会,但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初期时,工厂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出现,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出现之前,工厂管理的特点是:
其一,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或者说没有职业经理人这样一支队伍,生产运营主要依靠工厂主的经验来管理。
其二,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从而让工人多干活。
其三,在具体的生产中,工作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自身因素,尤其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很大关联。
其四,在当时的管理制度下,劳资双方存在很大的矛盾,工厂主无疑都希望工人有责任心,多干活,而工人却觉得多干活也不能保证多挣工资,所以工人没有多干活的积极性。
在认识到这样一种状况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决心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人效率,改变这一现状。他通过实验找出了科学的标准方法,让工人按照标准方法工作,从而使每天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同时给工人支付更多工资,当然工资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工作量的增长,但工人还是尝到了这种标准方法的好处,工厂主则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样劳资矛盾有所缓和,双方可以说达成了一定的双赢。
二、科学管理的内容
1、人性假设
管理的核心问题最终还是对人的管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对人如何管理取决于如何看待人性。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就是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都希望少付出,多收获,这是个人行为的最基本动机。
2、基本原理
(1)作业研究原理。作业研究原理就是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并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原理认为,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方法工作,就应该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然后再研究每个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研究结果去掉多余的动作,保留必要动作,改变不合理动作,然后总结出标准的作业方法。
(2)时间研究原理。科学管理在作业研究过程中还详细观察和分析生产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时间,在此基础上加上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这就是时间研究原理。
3、科学管理的方法
(1)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科学管理就是要用科学化的工作方法代替凭经验管理的方法,在传统生产中,工人往往靠经验习惯工作,只要在允许范围内他会怎么方便怎么来。而且工人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当然有一些能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但不可能形成涉及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方法,所以必须有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管理人员研究科学方法,工人执行科学方法,将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
(2)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应该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传统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对工人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将其标准化,形成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将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最好的工作方法。
(3)按照工作要求挑选员工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某一项工作的效率,必须要找到最适宜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通过培训让其掌握从事这项工作的最优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高效率。
(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对员工进行有效控制。管理部门必须到现场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其按照标准的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进行工作,不能让其自作主张自行其事。
(5)实行基于工作定额的激励性报酬制度。首先通过时间研究原理确定员工的劳动定额,也就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员工工作超过定额按照较高的工资率付酬,比如正常工资的125%,如果员工没有达到定额,就按照较低的工资率付给,比如80%。这种制度下工资多少不仅取决于工作岗位还取决于实际工作表现。
4、管理哲学
科学管理强调效率至上,它要求工人和管理者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效率从而扩大产出,要求劳资双方的关注点从分配蛋糕转移到做大蛋糕上来,从而缓和双方的对立,实现共赢。科学管理要求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小农意识向现代化大生产转变,由分散的各行其是的工作方法向统一的标准化的科学工作方法转变。科学管理将分工思想引入到管理领域,要求有专门的人员从事专业的管理工作,改变了以前人们认为管理谁都能干的想法。
三、科学管理原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正如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学校的发展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的。原来的中专由于规模小、人数少,所以学生管理工作不用进行科学的研究,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管理保持良好的运行。但进入高职阶段后,学校不仅规模大了,人数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特点不一样了,学生管理的工作不仅需要量变,更需要质变。这就要改变以前凭经验靠感觉管理的方式,而需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和学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
1、转变管理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经历过中专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容易习惯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但高职院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其学生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先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才能由传统迈入现代。
思想观念的转变具体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转变。这里所说的人治是指依靠个人的意志和权威来管理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在人治条件下管理对象服从的是管理者,而不是服从于制度。对学校来说法治是指依靠学校正式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法治条件下管理对象服从的是学校的章程和各项制度,而不是某一个人。人治的弊端在于“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治在横向表现为在学生管理上不同的系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班管理方式也不同,在纵向表现为同一样工作换一套做法,总之一个人一个做法。法治则要求按照固定的制度和机制来进行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改变管理方式。
(2)定性向定规定量的转变。管理必须有一个科学具体的标准和最实际操作方法,比如对班主任不能只是抽象的要求他们好好干、用心干,然后把班管好,在工作评价上也不能凭我们的大致印象就觉得某个班主任做的不错,某个班级不错。经验管理要转变到科学管理阶段,就必须由定性转变到定量上来。就是要详细的告诉工作人员每一项工作如何做,做到怎样算合格。
(3)主观臆断向科学分析的转变。对于一项工作该如何做、如何改进不能凭借我们一时的想法就拍板,而要经过认真科学的分析和充分的交流讨论。
(4)从价值判断到实证研究的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单纯以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所以管理人员一旦看到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就痛心疾首。实证研究就是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的现状、原因,然后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而不是单纯的强调问题。
2、管理与教育、服务分开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往往是管理教育和服务三者不分,这是工作混乱无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我们用教育代替了管理,用管理代替了服务,教育和管理错了位,服务缺了位。正确的情况应该是,用管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用教育来改造学生的思想,用服务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三者严格分开又互相配合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3、实施标准化管理
类似企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从既有的知识和工作人员的经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这些规律制定标准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不仅是学院如何管理系部、系部如何管理班级的管理应该标准化,班级内部管理更应该标准化,标准化的管理甚至应该涉及到学生干部如何选拔,学生干部如何工作都应有一个标准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是固定的岗位都应有适合这个岗位工作的制度和标准方法。在标准化管理下上下级的责任比较明确,上级负责研究制定标准,下级负责严格按标准工作,工作效率取决于方法的科学性而不仅仅是下级的态度和责任心。
4、按照岗位要求对人员进行选拔和培训
必须改变学生管理工作谁都能干的传统思想,班主任的选拔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新进的班主任、辅导员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培训,系统的培训应该有三级,学工处为第一级的培训(主要对学院层面政策方法的培训)、系部为第二级培训(系部内具体指导的培训)、岗位第三级培训(有关具体岗位制度和操作法的培训)。同样对学生干部也应照此有一个培训过程。
5、加强定额管理
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每个岗位工作应该付出的工作量和应该达到的工作效果。然后按照标准方法和定额的完成情况对每个人员进行考评和工资发放。在传统管理中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没有清晰的定额,完全依靠自己主观的标准来评判下级的工作,在下级的工作达不到上级期望时,上级往往是对下级进行谈话或者批评教育督促下级努力工作,改进管理。传统管理最大的弊端都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果有区别就只限于干好的会受到上级好评,干的差会受到批评,而与经济利益没有直接联系。在定额管理下,上级只需要按照客观标准对下级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考评就行,然后根据考评结果发放工资。这样上级也不用对下级谈话批评,下级明白工作不好自己的收益就会受损,自己就会努力提高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郭少军(1985.5-)男,汉族,河北隆尧人,本科学历,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