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2016-04-14邓云权刘凤英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养生黄帝内经情志

邓云权?刘凤英

【摘 要】 文章探讨《黄帝内经》所涉的养生思想;养生的整体观念,并需要达到阴阳平衡,注意对情志的调节,以及要讲究规律的生活。做到这几点,才能够实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养生目的。

【关键词】 《黄帝内经》;养生;阴阳平衡;情志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也是祖国医学的理论根源和基础。《黄帝内经》不仅注重临床医学的理论建设,也十分注重养生保健,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著名论断,彰显出其对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但是,《黄帝内经》并未以单独篇章专门讨论养生事宜,而是将其养生思想如珍珠一般散置于全书前后各个篇目。本文试图尽量将这些养生思想串联起来,再现其熠熠光辉。

一、养生要注重整体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色,这一思想在《黄帝内经》有着明确的表达:“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与天地、日月、自然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会导致人们身体状况的不同。《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存在“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如果六气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就会转化为“六淫”,成为致病的原因。不仅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内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黄帝内经》中说“天人一理”,即“人身一小天地”。例如,自然界有五行六气的运动变化,人体有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黄帝内经》还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还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人处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体分分秒秒都离不开与大自然之间物质、能量诸方面的交流、交换。人体内部的各个脏器、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各的作用,但也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有关联,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养生的前提基础是要建立这样的整体观念,明白养生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相反,离开了整体观念谈养生,很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却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养生要达到阴阳平衡

阴阳,是我国哲学、医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之一。阴阳二气必须相辅相成,达到平衡,才能促进事物的协调发展。如果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最终必将走向极端。《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及其强调阴阳的平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本于阴阳”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阳气”和“阴精”二者运动、变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体的一切组织都可以划分为既有联系又互相矛盾的阴阳二体。《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谈道:“阴阳不和,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间“圣度”二字就是说人们获得健康长寿,其关键在于调和阴阳。

《黄帝内经》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大环境是离不开阴阳平衡关系的,与此同时,这种关系也就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否,长寿与否。因此人们想要获得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注重阴阳平衡的养护。这样的平衡,又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观点,说明其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需要不断地维护,而不是达到某种效果就可以停止下来。

三、养生要注重对情志的调节

所谓情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认为,这七情均与人的脏器有关,任何一种情志太过,都会影响人的身体状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肝、脾、肺、肾之志分别对应着喜、怒、思、忧、恐之情。众所周知,各种情志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但是某种情志爆发的太过突然,或者程度太过深重,就容易导致人的心理失衡,气机紊乱,从而导致疾病。

根据《黄帝内经》所言,可以知晓:怒气伤肝,喜气伤心,思则气结,忧悲伤肺,惊恐伤肾。例如,在《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中举”,范进老而中举,喜出望外,结果成了失心疯。又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每天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最终因肺疾而终。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为情志而伤身的例子,譬如由于发怒而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的,因思虑过度而导致食欲不振、无精打采、失眠乏力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知,人的情志与人体脏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养生保健,对于情志不能忽略。所以,人们必须要拥有豁达的心胸,遇事不能冲动,无论悲喜,或者相关的利益,都要尽量看淡,不要太过计较得失。淡泊宁静,事事安心,内视达观,宽容大度,才能时时安心平和,从而使身体、脏器负担减轻,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养生要讲究生活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上古时候,人们的寿命很长,一百余岁还能非常的灵活,而后来人们的寿命就缩短了,其原因在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后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尽管这样的说法未可全信,但至少说明养生保健需要注重生活规律。生活无节制,必然会导致身体状况的衰弱,相反,生活起居符合规律,则自然而然地调整好身体状态。《黄帝内经素问·富明五气》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由此可见,无论是“劳”还是“逸”,都不能太久,应当两相结合,而不能将一个动作保持得太久。

与此同时,在饮食上,也要定时定量,不宜暴饮暴食或者饥一顿饱一顿,更不能偏食。《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饮食不足,就会伤害气血,造成气血不足,使人患上低血糖等症状。相反,过量饮食,则可能影响到消化器官的消化功能,甚至可能导致心脑的供血不足,长期过量饮食则更会导致脂肪堆积、血液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高等。此外,偏食也会引发健康问题,《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褐。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也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任何食物都不可过量食用,例如,盐分过大的食品摄入量太大就容易引起高血压或者激素分泌量降低。因此最佳的饮食状态是,不要等到过于饥饿才去进食,也不要进食过量。在进食过程中不可挑食,应当注意营养搭配。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典医书之祖,也是我国医学原理之源,其间蕴藏着祖国医学的精髓。而中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济世之术,更是预防保健的养生指南,在《黄帝内经》中,散布着大量养生思想的学术珍珠,这些都值得我们后来的学者发现、研究,并将其串连起来,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中医养生理论。不论是在《素问》部分,还是在《灵枢》部分,这些养生之法都不是华丽而难求之法,恰恰相反,大多养生术都只是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勤加坚持,就能够很好地达到《黄帝内经》所言的养生之妙。

猜你喜欢

养生黄帝内经情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