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索

2016-04-14陈静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影响因素对策

陈静

【摘 要】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社会公德失范、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倾向功利、道德知行脱节等问题。要深刻认识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注重社会教育引导,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总体看来正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1]同时在当前社会,大学生的道德也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1、社会公德失范

从公民道德的现实反思角度来看,“社会公德就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公众性的品德,主要是指相互尊重、举止文明、彼此融洽、互相包容、团结互助等,表现为人际的和谐与人和社会的和谐程度。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就是这面镜子的中心点,一举一动都会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2]部分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对社会道德规范不重视,甚至是行为失范,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课堂扰乱纪律;逃票插队;随意攀折花草;考试作弊等,都是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表现。

2、法制观念淡薄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智不成熟;加之刚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大部分的学生缺乏法律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如“有权就有钱,钱大于法”等错误的认知。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在遇到自身利益受损时往往不选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是忍气吞声或是怨天尤人。近年来高等院校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社会责任感,消极对待法律,遇到问题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违法犯罪,如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等恶性校园杀人案。

3、价值倾向功利

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政策可谓是有利有弊,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的同时,也因扩大招生后所存在的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如今的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倾向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高分高学历,在评奖学金和评优评先方面缺乏诚信品质,出现了考试作弊,评奖作假,为了个人利益可谓是不择手段。最具杀伤力的是大学生组建“朋友圈”时,将朋友同等于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在有色眼镜的视角下挑选朋友,这本身就是失败的人际交往过程。

4、道德知行脱节

道德知行脱节主要指的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不统一,甚至形成了对立,知归知,行不行是另当别论。前面说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总体看来是积极健康的,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出现各类道德败坏的事件直接凸显出的就是道德知行严重分离、相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知而不愿行”。比如都知要尊老爱幼,在公共汽车上却不愿给老年人让座;都知要保护环境,乱扔垃圾现象屡见不鲜;都知诚信考试,今年热议的2016考研辅导班泄题和讲文明讲礼貌校园暴力案件频频发生等等;(2)“双重标准”。对他人高要求高标准,眼里进不得一粒沙但是面对自身的缺点却往往逃避选择闭口不谈;对陌生人是理性客观对亲近熟人是看不到缺点;要求权利的实现忽略义务的切实履行。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负面的现象和不良风气,如官员腐败、土豪炫富、钱权交易、就业不公平等社会大环境的不良风气都在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冲击,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身自控能力和辨识是非的能力就十分薄弱,面对这些负面冲击,社会无法做出有效的约束和管制,大学生就极易出现对之前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产生质疑,道德认知也会出现偏差,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体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确立。

2、学校因素

高校德育工作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忽略道德教育,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大学生群体恶性案件,究其原因,都是道德缺失。“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唯成绩论的思想还是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也就导致了道德教育课一直都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虽然国家一直都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提倡将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如履薄冰,举步维艰。”[3]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完善首先体现在形式主义,全是大而空的架子,毫无价值内涵;其次,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性,不对症下药贴合学生实际;最后,管理者不作为,对学校中出现不道德现象行为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影响不大,不重视不作为,更没有管理和引导。

3、家庭因素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因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父母给予了过度的关注和爱护甚至是溺爱。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不可忽视的是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重智力轻德育,过度的给孩子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缺乏体验生活的经验,片面化教育的结果就是在孩子的心中成绩代表了所有,只要成绩好我就是完美的人。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中国的养成式教育给青少年带来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未来而是受挫能力差和社会适应能力低,更深层次的是道德心理的不和谐发展。

4、个人因素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如同刚放出牢笼的鸟儿,对一切都是新奇但又是陌生的,共性是年龄小和思想不稳定间歇性矛盾。因各种限制性条件,大学生看待问题时往往是以偏概全,不够全面,不擅把握问题的本质,大局意识不强;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思维中心是自我,处理问题和为人处世都是随心所欲,不能理解个人努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只顾自己而忽略了所言所行是否有悖伦理道德,严重的就是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他人外界和其毫无关联。

三、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对策

1、注重社会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归属于社会问题这一范畴,解决问题也必当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对策。目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式各样的新鲜东西如雨后春笋此消彼长,大学生切身感受着多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的引导是大的风向标,社会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日,加强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思想上的引导,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做出合理引导在正视利益差异存在和承认合理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转变道德教育理念

目前道德教育的领域出现了“德育生活化”这一概念,所谓的德育生活化,简单理解就是理清德育和生活的关系,明确现实生活中道德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德育工作也需以生活为中心,归根结底就是让道德教育回归现实世界,不在漂浮在知识的领空上,实实在在的找到生活土壤扎根。“二十世纪最大的教育误区是道德教育与世俗生活相剥离。”[4]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注重生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且不论德育生活化的命题成立与否,关于认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一点对改变大学生道德现状解决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5]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为,得益于生活反馈于生活,真正做到通过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

3、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

大学生初进校门时都是相对意义上的一张白纸,如同开启了一个新世界,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控能力差这一特点上高校必须发挥其管理职能,加强学生管理,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道德奖惩制度,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给予相应的奖惩。“通过奖惩制度的实施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并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基本需要,使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华为学生的心理需要。”[6]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看,重视师德建设,做到言传身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教师给学生的绝不再是“死知识”。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做到言传身教。学校也要积极开展有关法制教育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知法引导学生守法。

4、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看问题的视角不够全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少社会实践,对社会问题没有全局上的认知,极难有大局观,对社会上消极的、不公正的现象不能做出深层次的剖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有心人士的言论带偏。“社会和学校都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给予大学生体验实践的机会,扩大其视野,也通过深入社会,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增强其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7]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道德之美,真正意义上的看形形色色的社会不同景,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徐兰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2.

[3] 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5-57.

[4]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0.

[5] 刘绿丝.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管见[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6]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7] 唐亚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

【作者简介】

陈 静(1993-)女,汉族,安徽定远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影响因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