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审美与德育的相关性

2016-04-14马璐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相关性审美德育

马璐

【摘 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美逐渐脱离臆想层面进而上升为美学。同时德育作为人类行为文明的标志以及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其功能与目的上也变得丰富多样。审美与德育在范围、功能、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美;审美;德育;相关性

一、美和审美

什么是美?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弗洛伊德则认为艺术和美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性本能的升华。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对于美做了最高的哲学概括。

对于审美,黑格尔认为审美是人的主观精神积极参与的一种精神创造,是心灵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情感体验过程。审美有三种类型:第一,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对理想形象的自动表现。第二,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发现。第三,审美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主动审美与被动审美。前者是指有意识的进行审美活动,后者是无意间接受审美享受。

美与审美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在传统美学看来,审美活动仅仅成为了把美与美感联系起来,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论美以及美对人的依存性和对人的肯定意义,他认为:“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生产出来。”[1]也就是说首先有审美活动在进行,同时有审美对象存在。审美活动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联系在一起,终结了主客体分开的非审美活动。我们只有通过考察审美活动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及审美的关系。

二、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在学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广义的德育概念除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外,还应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但是以上德育概念过于庞杂,违背了“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基于此,谭传宝为德育下了如下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2]

2、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其在发挥上必须要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社会功能的实现要靠德育教育的长久成果反映在受教育者的行为表现和内在修养上,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从而影响政治的方向,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建构等等。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每一个生命的延续都要遵从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德育就是赋予每一个德育对象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在育“德”的同时能够“得”于社会。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具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关于德育的教育功能,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关于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多指德育在完成育人的目标的同时支持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具体任务的完成的实际作用。

3、德育的目的

一般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要培养出的品德。德育目的作为对德育结果的设定,应该对于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的认知以及从情感体验到道德行为的改善都有预先的设想。此外,道德目的的要求应高于道德对象的现实道德水平,而且道德目的产生于道德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性。但是,道德目的的制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到社会发展以及德育对象的发展两方面的实际情况,要在主体可以接受并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为限,既要注重德育的高度引导,也要注重德育工作的现实条件与可操作性。德育工作作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历史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即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

三、审美与德育的相关性

1、范围相关性

从概念角度讲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直觉与逻辑、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对立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存在并发展。而德育是教育工作者在适合的价值环境下促进德育对象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高的教育活动。显而易见,二者在行为主体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审美主体包括所有人,而审美客体则可以是艺术,风景,文学书籍,甚至石头、碎纸等自然物以及精神产物。而作为德育的主体,多指教育工作者,德育的客体则指德育对象。所以,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在范围上都远远大于德育的主客体范围。德育的内容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包含在审美的范围之内,所以审美的范围远远大于德育的范围。

2、功能相关性

审美的目的在于心灵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情感体验,而德育的目的是使德育客体接近或达到德育预设的结果。审美的功能是产生精神作用,而德育的功能在于完成德育目的后使得德育客体可以完成对于社会行为规范与生活准则的学习与掌握,进而获得相对的自由。所以审美的功能更在于社会生活中人的思想升华,这在层次上要高于德育的功能层次。

3、价值相关性

审美的价值基础在于美与美学,而德育的价值基础在于道德。从这里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出,人类劳动在美与美学的生成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道德是作为人际交往关系的维系原则,逐渐与人类劳动从直接关系转变为间接关系。审美的价值属性多在于审美主体个人,不具有价值关联性,而道德的价值属性更多的产生于行为主体之间,具有价值关联性。所以可以看出来审美强调直接劳动下的个体价值,而道德是间接劳动下的群体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谭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5] 徐国棨. 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 刘雅. 论德育的审美意蕴[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6).

[7] 张春凤.试论审美与德育[J].天津教育(管理),2008(5).

[8] 古良琴.审美德育:道德教育追求的至境[J].中国政治教学参考,2003(4).

【作者简介】

马 璐(1989-)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社会发展与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

猜你喜欢

相关性审美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