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怀塑镇故城遗址考辑

2016-04-14刘媛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北魏考古

刘媛

【摘 要】 文章考证了北魏古城怀朔镇城遗址发现、发掘、鉴定历程,解读了怀朔镇城遗址。在北魏时期河套及阴山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成到废弃近一个世纪,期间几乎经历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全部历程。怀朔镇的发现,不仅解决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问题,也为今后深入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考古;北魏;怀朔镇遗址;延和二年;孝昌二年

内蒙古固阳县城圐圙古城遗址,是该区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古代城址。1927年,黄文弼先生随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这里时,曾对古城作过调查,疑此城可能是汉代之稒阳县故址。[1]1979年,包头市文管处刘幻真先生与固阳县文化馆任永利对古城作了初步调查和文物标本的收集。同年十月在张郁先生的襄助下刘幻真先生再次对城进行详细勘测。完成了《固阳县城圐圙北魏古城调查》一文编写。文章认为,“城圐圙古城遗址即是北魏怀朔镇故城”。 [2]1980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陆思贤先生在古城作深入调查,并且进行了试掘。发表了《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调查与试掘》一文。[3]1982年,刘幻真先生还于城址西区发掘了一座被盗扰过的北魏时期寺庙殿堂遗址。撰写的《北魏怀塑镇寺庙遗址》在《内蒙古社会科学》发表。[4]

怀朔镇故城遗址位于今固阳县城北35公里的阴山北麓,南距包头市区8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白灵淖(今已更名为怀朔镇)12公里,包(头)白(云)公路从城址西北5公里处南北通过。古城遗址中心经纬度为东经110°08′,北纬41°12′,海拔高程1556.1米。

古城南依阴山,北倚蒙古高原,西南去40公里即是穿越阴山的咽喉要道“稒阳道”(今昆都仑沟)。由城址东行60公里是北魏的武川镇故城,沿阴山北麓西去75公里即可达北魏沃野镇故城。源于古城之北的五金河傍城北西墙外由北向南流过,该河的两条支流分别穿越古城的北墙与东墙入城,于城址西区偏南位置汇合后,流出城外注入五金河。古城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耕牧两宜。据史书记载,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就“修水田,通渠灌溉”。[5]至今这一带被誉为是“后山”的“小江南”。

城址的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现存的墙体仅为一道低矮的土垄,墙体是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墙基见于现地表1.3米之下,宽11米。城墙的东北、东南和西北隅,均保留有角楼台基的遗迹。

古城的东墙长934米,北半段的遗迹尚存,南半段已被河水冲毁,没有发现门址。南墙长1416米,自东向西850米,墙体向内折直线斜收。门址在南墙正中。宽11米,现地表1.1米以下是原来的路面。西墙长1167米,尚存。南半段被河水冲毁,没有发现门址。北墙长1150米,墙体筑于一道岗梁之上,被河水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河床宽60米,河岸两侧,各有一个夯土墩与城墙对接,应该是守卫水门的哨所遗址。门址位于北墙中部,现为12米宽的豁口,钻探查明,在现地表0.8下即可见当时的路面。

古城中被河道分割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和南门外一带的田头地垄,陶器的残片俯拾皆是,调查古城时征集到的陶器、石磨盘、铁剑和铜佛像,都来源于这一带。发现的三眼古井,也都分布在东区。

城址中可以见到的地面建筑遗迹都集中在西区。这一带地势较高,虽经耕扰,但地表上仍然可以看到瓦砾堆和建筑物基址。其中轮廓界限较为清晰的有四处。其中有一处基址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存高0.6米。基址上遍布瓦砾,有筒瓦、板瓦和瓦当等,耕地翻扰出来,出来的石柱础夹杂其间。与之相邻的几处建筑遗存虽规略小,但都也是砖瓦结构。据此推测,这一带应该是当年衙署和官员居所集中地段。

1980年和1982年,自治区考古所与包头曾对城址西区靠南的一处建筑物废墟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佛教殿堂遗址,出土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小型泥质塑像。殿堂遗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进深宽度皆16米,殿堂的外墙用土坯砌成残存高10~30厘米,宽54厘米。殿门朝北,门道宽1米,殿堂中央筑有一座8×8米见方的夯土台,台的四角为弧形,高0.7米。土台四壁用白灰泥抹过,北壁上隐约可见壁画的痕迹。从殿堂的布局与土台的形制分析,该土台应是一座佛坛。殿堂的四壁与佛坛之间有一条宽1.5米的回廊。殿堂共设置有柱础32个,大部尚存,其配置分为内外两层对称排。外层的20个分别设置在四面殿墙的基础上,其余的设置在佛坛的边。柱础均为圆形,础面正中凿有柱洞。

泥塑像未见完整者,仅为一些残头像和躯干,计有佛、菩萨、供养人和力士等。佛的头像束发,头顶部有髻面相丰满;菩萨头著宝冠,面相丰圆端庄。这些造像的风格与大同云岗石窟第二期造像的风格相同,应是北魏平城时中期作品。

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时代特征都明显。生活器皿的陶器,装饰纹样有压光暗纹、水波纹、弦纹等,这几种纹饰都是北魏时期特有的风格。建筑材料中的板瓦,瓦身前沿都有手捏成型的滴水槽;莲花纹瓦当的花瓣有瘦长型和宽型两式;前者具有北魏早期特征;后者则流行于北魏平城时代晚期。石雕的柱础形制和图案与山西省大同石寨山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柱础大致相同。[6]

北魏于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今大同市),为了拱卫京师,选择阴山之北自西向东营建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六个军事重镇,以内屏障史称“六镇”。据《魏书·地形志下》记载:怀朔镇于“延和二年(433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二年(526年)改置为朔州”。

其实自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六镇起义发生,[7]怀朔镇就频遭战火洗劫,加之人口大量流失,虽“改镇为州”,[8]但已是名存实亡。所谓“六镇荡然,无复藩桿”,[9]即是怀朔镇走到历史终点的真实记录。

怀朔镇城,在北魏时期河套及阴山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成到废弃近一个世纪,期间几乎经历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全部历程。因此,怀朔镇的发现,不仅解决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问题,也为今后深入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怀朔镇故城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 释】

[1] 徐旭生.西行日记.第一册,1930.

[2] 包头文物资料.第一辑.

[3]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84.2.

[4] 刘幻真.北魏怀朔镇寺庙遗址,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2.

[5] 《魏书·高祖纪》.

[6] 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大同市石寨山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5.

[7] 北魏正光五年三月(524年)沃野镇人破六韩陵率镇兵镇民造反,杀死镇将,其它诸响应。孝昌元年(525年)三月,破六韩拔陵别帅王也不卢攻陷怀朔镇。同年四月,柔然主助魏击败破六韩拔陵,其部下降魏者二十余人被涉往冀、定、瀛三州。现代史家称此次造反为“六镇起义”.

[8] 《魏书·隶宗纪》正光五年(524年)魏宣武帝下诏“镇改为州”.

[9] 《魏书高凉五孤传六世孙天穆附传》.

猜你喜欢

北魏考古
UNDER THE SEA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