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与对策

2016-04-14杨东旭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准备金计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快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未雨绸缪,提足拨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探索研究,建立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的计提管理方式;充分运用一般准备缓解顺周期性,提高贷款总拨备水平,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

农村信用社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 主要服务区域为“三农”,是商业银行的有效补充。农村信用社普遍规模不大,经营成本偏高、风险较大。广大农户以及农村中的乡镇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偿债能力不强,抗风险的能力弱,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更需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管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生存发展。

一、贷款损失准备概述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为农村信用社带来各种损失, 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农村信用社从收入或利润中计提的、用来覆盖由于借款人违约或者其他风险而造成贷款损失的准备金。为了应对发放贷款的潜在损失,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款准备金的提取管理,其充分计提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 怎样合理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农村信用社就变得非常重要。贷款准备金的计提种类主要包括专项准备、一般准备和特种准备。

一般准备是金融企业运用动态拨备原理,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部分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金。金融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量分析风险资产状况,合理估计潜在风险值。当潜在风险估值高于资产减值准备,应按照差额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金额原则上不得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

专项准备是农村信用社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按照不同的分类级别计提相应比例的贷款损失准备。专项准备计入农村信用社当期损益,作为贷款的备抵项,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特种准备是农村信用社对某一地区、行业或类别的贷款的特殊风险状况,根据历史经验自行判断计提的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分析

1、经营发展不平衡影响了贷款准备计提

农村信用社数量众多,但总体规模较小,经营发展不平衡, 贷款准备计提制约因素多,导致农村信用社间贷款准备的计提差距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已完成股份制改造, 并按照有关规定提足了贷款损失准备和一般准备;个别机构由于管理滞后,不良贷款余额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不足,没有能力计提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一般准备以备抵损失,导致拨备覆盖率远远低于监管要求。

2、经营考核机制影响农村信用社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积极性

目前在会计处理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利润。而盈利水平一直都是农村信用社考核的刚性指标之一。为了实现考核目标,就会导致农信社为实现盈利考核目标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给农村信用社积累了较大的风险概率。

3、税收政策制约着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足额提取

现行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减值准备年末余额不得低于风险资产年末余额的1.5% ,而税法规定,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超过1% 的部分要进行纳税调整,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农村信用社要多提贷款损失准备,即必须调整纳税,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税收负担,挫伤农村信用社计提准备的积极性。

4、新会准则采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可能发生损失,应按贷款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将更多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贷款迁徙和违约损失率等历史积累数据,这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市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提取不足,虚增利润,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波动。

三、完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步伐加快,许多农村信用社完成股份制改造,且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不良资产,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拨备覆盖率水平明显上升。但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贷款准备金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快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目前,五级分类计提制度仍然是农村信用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同时也是监管当局的监控基础,为适应监管需要和提高贷款损失计提的准确性,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改进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加强对信贷风险五级分类的监督和核查,确保在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准确的基础上,审慎及时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2、未雨绸缪,提足拨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双指标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两项指标中的较高者为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当贷款拨备率为2.5%,拨备覆盖率为150%时,不良贷款率是一个确定的数,即1.67%。当对于资产质量好、不良贷款率低于1.67%的农村信用社,只要贷款拨备率达标,拨备覆盖率肯定达标,只需以贷款总量为衡量标准,提足2.5%的贷款拨备率就行;对于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高于1.67%的农村信用社,只要拨备覆盖率达标,贷款拨备率肯定达标,只要提足150%拨备覆盖率就行。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单指标的缺陷,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审慎前瞻的拨备计提原则,加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提高利润留成比例,增强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断增强持续经营条件下消化损失的能力,确保拨备水平持续满足双指标监管要求。

3、加强探索研究,建立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的计提管理方式

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现状,为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监管机构鼓励多计提拨备,并对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按五级分类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允许税前扣除。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支持,确保计提的损失准备要能覆盖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和可能产生的风险溢价。要通过实证分析,合理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逐步建立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的拨备计提制度。

4、充分运用一般准备缓解顺周期性,提高贷款总拨备水平,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般准备是用来弥补尚未识别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蕴含着前瞻性的计提准备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顺周期性。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考虑不良贷款暴露的滞后性、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等客观因素,加大对贷款总拨备率的考核力度,在信贷资产快速增长和经营情况较好的时候尽量多计提一般准备,提高贷款总拨备率水平。以备在经济萧条时期缓冲贷款产生的大量损失,缓解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 姚军.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量确认工作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04-105.

[2] 许友传.中国银行后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及其逆周期效应[J].经济科学,2012(6).

[3] 陈慧敏,钟永红.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1(22).

【作者简介】

杨东旭(1983-)男,陕西榆林人,供职于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硕士研究生,会计师,研究方向:银行税收、财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社
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与防范措施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策略研究
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营改增”视角下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