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启示

2016-04-14杜哲师壮壮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启示互联网+信息化

杜哲?师壮壮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树立“互联网+”理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程度,论述了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了“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启示。要加强沂蒙红色文化的信息化传承;整合优质资源,注重资源创新;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关键词】 “互联网+”;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启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互联网思维进行辩证、理性地认识和运用。“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提升,而是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创新,对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对沂蒙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树立“互联网+”理念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它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经济文化及科技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是人们在选择信息传播媒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

1、理论意义

第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充分肯定,又一次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互联网+”理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并决定上层建筑;第三,“互联网+”的理念为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实意义

第一,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行业的高度融合,加速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互联网+”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广泛展开对于我国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第三,“互联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拓宽了改革之路,延伸了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二、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程度分析

沂蒙红色文化是在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地区这一广大的地理与文化空间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先进的沂蒙人民支持革命、参与革命、献身革命以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等红色文化形态的总和。

1、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的现状

按照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媒介可将其分为纸质资源、影视资源、旅游景区资源、歌舞资源、情境再现式资源、口述式资源等六大类。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应用“互联网+”理念广泛传播。互联网中红色旅游信息的商业性质过于浓厚,对红色资源开发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同时红色文化系统传播效果不佳。

第一,纸质资源由于其传播成本(包括印发成本及学习过程中耗费时间成本)的限制,很难实现大泛围传播。因此需要将纸质资源科学分类,高度整合,通过有效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传播;第二,沂蒙红色文化影视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设备及技术的限制,经典作品需要重新搬上荧幕,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添加时代新元素同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第三,沂蒙红色旅游景区信息化资源的集成度较低,互联网中全面收集与其相关的信息难度较大;第四,歌舞资源由于时空限制,传播受限。沂蒙红色歌舞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当以弘扬沂蒙精神为核心,在互联网上广泛推广,结合传统舞台表现形式进行传播;第五,情景再现类资源如沂蒙深情、沂蒙红崖等较少,需要节选典型历史情景,精心排演,使游客有可能亲身体会,感受历史情景重现,加深观众对沂蒙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第六,口述式资源较为稀缺且容易流失,对口述式资源的开发亟需完成,此项资源能够形成许多生动、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描绘。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信息化发展,要寻找各类资源的内在联系,科学整合各类资源,为应用“互联网+”理念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奠定基础。

2、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信息化程度

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沂蒙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中有关传承沂蒙红色文化的主题网站极少,即使有但也由于访问量过低而很少及时更新维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平台也未及时创建和运用。因此,在整合、开发沂蒙信息化红色文化资源之后,必然要着手搭建此类平台,应当充分借鉴此类平台搭建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结合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科学地构筑适用于弘扬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播的平台。

3、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信息化程度

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信息化反馈较低。传承效果信息化使得传承效果的定量评估成为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采集大众反馈信息的便捷性,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弥补传承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进而为改善传播方式提供可靠思路。

三、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仍然受限于传统传播媒介的制约,无法解决其传播范围较小,传播时效较低等诸多瓶颈难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传统的传承方式多以口耳相传或文字阐述为主。传播理论认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对于单一的传播形式,得到的传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只有充分调动接受者的所有感官,以不同的形式刺激接受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介,它在传播形式上更加多样,为传播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互联网+”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沂蒙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量化评估成为可能,运用传统的传承方式,很难收集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利于改善传播策略。“互联网+”理念能够在创新传统传承方式的同时,对互联网技术自身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可行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这也说明,主动运用“互联网+”理念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对沂蒙红色文化的认识。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能够保证大部分群众通过互联网接受沂蒙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尤其对主观上愿意通过互联网更加深入领悟沂蒙红色文化的大众来说,互联网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不容置疑。互联网在其他传统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能为其所用,能够避免许多弯路,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绝非天方夜谭。广大群众的信息素养在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提高,为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具有传统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实时交互功能,能够实时对广大受众对沂蒙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进行监测。

四、“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启示

1、加强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刻不容缓

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不利于沂蒙红色文化高效传播。盲目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不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与运用“互联网+”传播理念弘扬沂蒙精神背道而驰。运用“互联网+”传播理念绝非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全盘否定,做好传统传播媒介与互联网的对接工作,是运用“互联网+”理念成功实现信息化弘扬沂蒙红色文化的关键。

2、整合优质资源,注重资源创新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集成度、设计度较低,不利于人们全面、系统的感悟沂蒙红色文化,这是导致人们对沂蒙红色文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直接原因。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过于浮夸必然会使读者质疑其真实性,适得其反。资源创新应当适当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继而收获更好的传承效果。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运用“互联网+”理念的基础和保障。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并明确了发展时间表及路线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互联网的惠及、互联网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时空领域,提升了沂蒙红色文化的渗透力,能够坚实沂蒙红色文化的信息化基础。

4、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思维还包括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数据;运用众筹的方式实现高效的分工合作;利用O2O模式溶解联系在产品与客户之间的中介;使得用户获得最大的优惠;时刻关注用户体验;互联网“免费”营销策略,快速迭代思维能够加快传统实践模式的创新速率。互联网思维对于应用“互联网+”理念科学弘扬沂蒙精神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将信息化的沂蒙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传播,必然能得到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宣传效果,但存在的问题是相关经验较少,需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展开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进程中,更好、更快地弘扬沂蒙精神,发挥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http://econom 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2015-03-05.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274.

【作者简介】

杜 哲(1990-)女,山东临沂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师壮壮(1990-)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问题.

猜你喜欢

启示互联网+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